炎黄子孙在线 > 宗族 > 寻亲搜索 > 阊门寻根(2)阊门移民后裔在盐碱滩上建起盐城

阊门寻根(2)阊门移民后裔在盐碱滩上建起盐城

2017年4月27日
作者: 
文章来源: 

  1000年前,一个心忧天下的苏州人,在黄海之滨修建了一条捍海堰,“农子盐课,皆受其利”。这个苏州人的名字叫范仲淹,他修建的捍海堰,被后世称为“范公堤”。

  600年前,一群背井离乡的苏州人,在先辈修建的海堤旁,从事着极其艰辛的盐业生产。这群苏州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有着一个共同的梦中家园——阊门。

  “明代阊门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们,对苏北的经济,特别是对作为明清两朝国家财政命脉的两淮盐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在海边上'煮’出康乾盛世,”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古代移民史专家曹树基教授说。

  移民们在盐碱滩上建起“盐”城

  “大丰是中国最年轻的县之一,1942年从东台划分出来,原名台北县,1952年改名大丰,1996年撤县建市。 ”

  大丰市政协副主席王立功介绍,大丰是一座移民城市,现在大丰的74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明初阊门移民的后裔。目前大丰共发现了43种家谱,其中明确记载祖先系明朝初年由苏州阊门迁入的有29种。“明朝初年,范公堤以东地区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移民们来到这里后,基本上都是从事盐业生产的。 ”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至今在盐城各地的地名中,仍保留着“场”、“团”、“灶”、“总”、“鐅”、“仓”等与盐业生产相关的名称。“场”,就是盐场管理机关驻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目前,大丰有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因“灶”得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和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阊门移民来到荒芜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鐅”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盐城境内以“鐅”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鐅镇、大丰的潘鐅镇等等。

  “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

  从明初开始,阊门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在黄海之滨从事了600年的盐业生产。

  “严格意义上的盐民,消失于上个世纪50年代,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传统的制盐工艺了,”王立功说。

  74岁的邹迎曦,当地的“末代盐民”之一。邹家也是阊门移民,世世代代煮盐。

  邹迎曦介绍,旧时制盐,首先要在海边找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铲除杂草,然后将地表磨平,“这就是制盐的盐场,由于长年被海潮浸泡,所以含盐量相当高。 ”

  盐场筑好后,下一步工序就是“制卤”。每天早晨5点左右,壮劳力将没有完全烧透的草木灰挑到盐场上,每4个平方丈倒下一担,妇女老人们则跟在后面用木锹和扫把,将草木灰均匀地摊铺在盐场的每一个角落。

  到了下午五点前后,草木灰已经从土壤中吸附了大量的盐分,盐民们将草木灰挑回去,倒进灰坑里。“灰坑呈倒屋顶型,但是只有三条边,有一面是开口的,底部开一条深15厘米宽10厘米左右的沟,用芦席盖在上面。 ”

  这时,就该富有经验的老盐民出场了。老盐民要用脚板将草木灰踩平踩实,再用多出来的草木灰在灰坑开口的那一侧边上筑一条矮坝,“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工序,因为接下来要在草木灰上面灌上10厘米深的水,让水均匀地渗入,溶解草木灰中吸附的盐分。要是踩得不实,水一浇上去整个就塌了;要是踩得太实,水又渗不下去。 ”

  一夜过后,水完全溶解了草木灰中的盐分,成为盐卤,经过灰坑底部的芦席的过滤,渗入下面的沟槽,通过竹管流入卤井。

  “现代科学证实,盐卤中的含盐量在27‰左右时,熬出的食盐含钠量最高,品相也是最好的。 ”过去没有精确的测量技术,盐民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办法——一种是用“石莲子”,所谓“石莲子”,就是被鸟类吃下去、而又没有被消化吸收就排出的莲子,“将10粒石莲子投入盐卤,如果有8粒浮起,那么含盐量就是最适宜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生鸡蛋投入盐卤中,如果鸡蛋有五分之一的部分浮在盐卤上面,那么含盐量也恰好是最适宜的。

  “煮盐灶台是长条状的,从灶门到烟囱,依次安装着两口鐅和一口锅,”鐅是烧盐的专业工具,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直径三尺,深三四寸,“鐅和锅的高度是呈阶梯状分布的,灶门处的一口鐅最低,紧挨着烟囱的锅最高。 ”

  烧盐灶台的长度一般人难以想象,仅火叉就有3米多长,为了灵活操作如此巨大的火叉,盐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名叫“烧火佬”的装置——从屋梁上吊下一根绳子,底下系住一个开孔的木块,火叉的柄穿在孔里,“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杠杆结构”。

  烟囱边上锅里的盐卤,属于“中间原料”,烧热后舀出来倒进鐅里。当鐅里的盐卤沸腾时,要加入一种特别的催化剂——皂荚,此时,白花花的食盐就产生了。

  除了“鐅”,还有一种巨型的烧盐工具叫做“盘铁”。邹迎曦介绍,盘铁是明朝晚期之前盐民们使用的,“官府为了防止盐民私自烧盐,发明了这种工具。 ”盘铁类似于“拼图”,由9-13块组成,每一块都设计成不规则的形状,总重2500-4500公斤,每户盐民保存其中的一片,开火烧盐时,在盐官的监督下,盐民们将盘铁拼成一口“大锅”。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 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

  “盐丁苦,食不充饥衣难补”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这是明末清初,安丰盐场的盐民诗人吴嘉纪写下的反映盐民生活的一首绝句。

  据记载,明初有4万多江南百姓被迁徙到两淮盐区从事煎盐劳役。这些盐民们处于社会最底层,宋元明清四代,官府都用特殊的户籍制度管理盐民。这种特殊的户籍不能改变,盐民们只能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以致蓬头垢面、胼手胝足。

  邹迎曦亲身体验过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说,烧盐时室内的温度达到70度,盐工们几乎是赤身裸体地工作。一昼夜一户盐民可以熬出2000斤食盐,这些食盐全部要送到盐包场,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官府。而盐民的劳动所得,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18岁之前,我从没有穿过布鞋。我们老家有句土话叫'熄火穷’,每年烧盐的时间只有几十天,只有这段时间家里才有收入,其他的时候,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

  黄海之滨六百载沧海桑田

  范公堤沿线众多盐场所生产的食盐,在层层盐官的严密监督下,通过连接各盐场的串场河运抵泰州,再由泰州通过长江水道运到仪征,最后到达扬州。

  在扬州,盐民们含辛茹苦熬出的食盐,变成了盐商们手中白花花的银子,和他们歌舞升平、穷奢极侈的生活。 1813年,一个叫黄至筠的山西商人在扬州最繁荣的东关,修建了一座空前绝后的私家园林,叫个园。这座园林当时估计要耗费600万两白银,相当于整个江苏省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黄至筠究竟有多少钱?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他养了一个200多人的戏班子,他们家用人参喂鸡,每吃一个鸡蛋相当于吃掉1两白银。园子里有用白银浇铸的假山,每座重达千斤,因为无人能够偷盗,故称为“没奈何”。以黄至筠开始,类似这样的大的园林在扬州又先后建起200多处。

  清乾隆年间,两淮盐商每年可上交盐税600万两白银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是全国地方税收的第一大来源。不仅如此,国家每有重大军事行动,或天灾年荒,或河防工需,或巡幸典庆,盐商就捐输报效。两淮盐商捐输额高达3826.6万两……

  600年的时光,就像倒映在串场河上的白云,悠悠而过。 600年间,阊门移民的后代们,早已融入这片盐碱滩,但他们的心中,始终牵挂着一个地方——阊门。“1956年,大丰的手工煎盐时代宣告结束,”末代盐民邹迎曦从当地政府机关退休后,潜心研究地方盐文化,现任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大丰最后的一座盐场,已于两年前停产搬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出现一片新型工业区。

编辑:jiruguang
0 

今日关注

全国郑氏字辈大全

4 15
此全国郑氏字辈大全(2012年版)是由郑瑞琪收集整理并刊录于河南新密《岳村郑氏大宗谱》 [ 阅读全文 ]
15 

浙江郑氏族谱字辈摘录

3 2
字辈是辈分的证明,这是中国唐宋以来形成的文化礼仪,炎黄子孙在线收藏部分浙江郑氏族谱字辈。 [ 阅读全文 ]
2 

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刘氏明代族谱

2 12
此谱记录了山东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刘氏前九世祖先的家谱世系。 [ 阅读全文 ]
12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2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旅顺赏樱在即,樱花冷知识扫盲

2 5
其实最早的樱花,起源于中国。 [ 阅读全文 ]
5 

妈祖诞辰定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一起走近“妈祖鱼”

2 1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着“海上大熊猫”“妈祖鱼”等美称。 [ 阅读全文 ]
1 

“綦姓”由来

2 18
 綦姓,读qí,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 [ 阅读全文 ]
18 

唐代被赐恶姓——蝮虺蠎枭

2 3
赐恶姓在唐代主要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 阅读全文 ]
3 

探访上海老房子(3):黄金荣与黄公馆

2 25
黄金荣的黑道人生充满了传奇性,我们了解他,走近他,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思考。 [ 阅读全文 ]
25 

杲姓源自忠勇英雄颜杲卿

2 14
在杲姓人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杲姓源自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叔伯兄弟颜杲卿。 [ 阅读全文 ]
14 

高邮马氏在明清两朝曾六代为官,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1 17
高邮马氏是安徽和县马氏的一个分支,太平天国年间(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马万青带着全家从和县迁居到高邮。 [ 阅读全文 ]
17 

维扬祝氏的祖辈在哪里? 祝是典型多源流姓氏

1 5
维扬祝氏祖籍山东,宋代因躲避兵乱举家南迁至姑苏一带;明代初期因“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出发,迁至海陵,后有一分支再迁至维扬,称维扬祝氏。 [ 阅读全文 ]
5 

辽宁刘姓字辈简略

1 24
字辈是辈分,也是家族密码,辽宁地区移民众多,能查到许多刘姓字辈,虽然他们都姓刘,却并非同宗同源。 [ 阅读全文 ]
24 

大连百年历史名片6:周水子火车站

1 13
周水子火车站始建于1903年,最先由俄国人开建,并在日本占领大连后建成。 [ 阅读全文 ]
13 

最新证据显示“刘罗锅”祖籍是江苏丰县

1 23
刘得源次子刘福下注:“勤王北出,住山东青州府诸城之逄哥庄。” [ 阅读全文 ]
23 

【闽商文化论】海神妈祖

1 2
妈祖之成为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海神,与闽人航海时的文化寄托、国家经济战略的转移、闽商地位的上升,标志着闽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反哺中央主流文化的开始。 [ 阅读全文 ]
2 

逼姓读fú,不读bī

1 3
逼姓读fú,不读bī,偪阳国人亡国之后多以故国名为姓氏,即称偪氏,古代,“偪”与“逼”二字相通互假。 [ 阅读全文 ]
3 

金正恩:无核化目标是先辈的遗训,先辈们的遗训不会改变

1 1
金正恩向韩国特使团明确表示,“无核化目标是先辈的遗训,先辈们的遗训不会改变”。 [ 阅读全文 ]
1 

孙群萃画大连:世上已无十五中

1 14
十五中就是美术学校的代名词,大连人少有不知道的。 [ 阅读全文 ]
14 

揭秘殷墟甲骨三大造假手段

1 3
在甲骨文发现和收藏史上出现了造假现象。 [ 阅读全文 ]
3 

阮氏字辈排行汇编

1 3
阮姓人口约有81万,排在全国第一百六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5%。 [ 阅读全文 ]
3 

中国蛇姓渊源考,读音各不相同

1 11
中国姓氏历史上果真有蛇姓人存在,而且一个很古老的姓氏,来源主要有7个。 [ 阅读全文 ]
11 

孙氏家谱山东乐安堂

1 13
孙氏族谱的研究多数在“文革”以后,现世存族谱多数起始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迁徙时期,即明朝永乐建帝前后,至今约600多年历史,民国期间的版本较多。 [ 阅读全文 ]
13 

开封犹太人家训:《四竹堂纪雅》

1 1
北宋天子应许一赐乐业徒永居华夏汴梁之恩,请从北宋天子之“赵”姓。俺三得名赵诚,后赵氏子孙取族号“四竹堂”. [ 阅读全文 ]
1 

揭开神秘面纱:寻踪开封犹太人后裔之谜

1 11
千年前,却有一批亚伯拉罕的子孙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安然定居于当时的首都——汴京。 [ 阅读全文 ]
11 

旅顺地理:30张旧影图说旅顺博物馆

1 3
旅顺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 阅读全文 ]
3 

汪国真:时间给了我含金量最高的奖章

1 1
20多年前,诗歌的火红年代,汪国真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被誉为“诗坛王子”、“20世纪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诗人”。 [ 阅读全文 ]
1 

焉得虎子的“焉”与鄢是一家

1 2
山东乳山是焉姓重镇。谈“焉”不离“鄢”,“焉”是“鄢”这个姓氏在历史过程中简化的结果。 [ 阅读全文 ]
2 

山东威海市姚玑后代字派

1 14
山东文登臧格庄、姚山头、姚家庄、紫金山、港南、辛里庄、北崮头、小高坎等村姚姓二十四辈份派字:孔士延从,学中大有,毓秀锺其,殷英泽远,才华配成,福寿宗昌。 [ 阅读全文 ]
14 

古人的君子气度:孔融让梨 廉颇负荆

1 8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妇孺皆知。孔融四岁时,和家族中各位兄长一起吃梨,自己直接挑了一个最小的梨。长辈们就问他什么原因,孔融回答:“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他这句话不仅引发孔氏一门的惊喜,更成为古代君子谦让的经典。 [ 阅读全文 ]
8 

家族资讯

2020-11-26
浏览:102 评论:0 收藏:0
2020-11-23
浏览:257 评论:0 收藏:0
2020-11-23
浏览:177 评论:0 收藏:0
2020-11-19
浏览:37 评论:0 收藏:0
2020-11-18
浏览:11 评论:0 收藏:0
2020-11-16
浏览:15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