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姓,周公后裔,源自鲁国公室姬姓,是周朝王族支系之一。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251年,鲁为楚所败,子孙被迫迁居卞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鲁氏图腾出处,公元前2698年至前2599年,黄帝有熊氏,在今河南鲁山山下唯河鱼为食的生活,其以“鲁”字为氏族图腾,部落称鲁氏,史称古鲁国。同时孕育了鲁字和鲁氏!从此诞生了一群头顶一个“鲁” 字的人!鲁氏始祖,公元前1122年秋冬,周武王四弟姬旦被分封到周原姬旦始称周公。都城鲁山,也呼鲁候,史称西鲁国。周公旦被后世敬尊为得姓“鲁氏始祖”!

鲁姓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外文名Lu
鲁姓周公后裔
来源鲁国源于鲁山,鲁氏源于曲阜
姓氏来源

  源于姬姓

  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长子伯禽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灭掉。鲁顷公姬仇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其部分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望出扶风郡。鲁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源于彤鱼氏

  炎帝彤鱼氏一支,由彤鱼和太阳组成。炎帝以火和太阳为图腾,实行大山天齐纪历,如鱼下“日”所示:“日”下一横为水平,两侧的太极印为日升降轨迹;日上一横为地平,中央为天齐建木,以此观测太阳运行。彤鱼氏是炎帝的一个分支,所以在鱼下铭日,以示所出。彤鱼氏先民主要生活在距今7000~5500年间甘肃大地湾——陕西半坡、姜寨--豫北山地——伊洛大河村一带。彤鱼氏分支有鱼凫氏和(弓+鱼)氏。彤鱼氏观日灵台名“鲁”,后人以地为姓。

  源于鲜卑族

  出自东晋时期北方乌桓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鉴》记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氏。”乌桓族,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与鲜卑民族同为东胡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之一,民族语言与鲜卑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部落联盟强盛时,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为其重要成员。乌丸之名,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丸、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近有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另有学者认为乌桓族、鲜卑民族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

  乌桓族的先世,据史籍《后汉书·乌桓族传》中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王沈在《魏书》中也有相同看法,认为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出自东胡。乌桓族在加入东胡部落联盟之前,曾被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家称为“赤夷”。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提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与乌桓人有关。在乌桓族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乌桓族来讲至关重要。丁谦指出:“乌桓族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隋、唐以后,乌桓族这个古代民族逐渐在历史中消失,被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

  远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族人从五郡塞外南迁时,便与广大的汉民族和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各部、鲜卑民族、羌民族、氐民族等其他民族错居杂处。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乌桓民族形成了许多汉化的姓氏,主要有鲁氏、郝氏、审氏、桓氏、乌氏、渐氏、王氏(原乌丸氏、乌桓氏)、薄氏(原薄奚氏)、展氏(原辗迟氏)、库氏(原库褥官氏、库褥管氏)等。随着乌桓民族的汉化融合过程,该支由乌桓族人形成的鲁氏,成为汉族鲁氏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河北、陕西鲁氏之主源之一。

  源于蒙古族

  出自金、元、明时期蒙古绰罗斯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在金国时期为孛术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后有达斡尔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博氏、范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都噜氏,亦称杜鲁穆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黑龙江地区。据俄国学者史禄国调查,这个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都氏、杜氏等。

  ⑶.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胡氏、於氏(注意:不能写作“于”)等。

  ⑷.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石氏、穆氏、萧氏等。

  源于回族

  出自宋、元朝时期西域来华定居之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鲁氏,取自经名“安拉迪尼”(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宋、元两朝时期,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族人很多,如元朝中期的伯笃·鲁丁,原为答失蛮人(即大食国人,古阿拉伯帝国),在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为了考取进士,便取汉姓为鲁氏,字至道,史称鲁至道。鲁至道后来历任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礼部侍郎、秘书太监、漳州路总管,特别是对广西的文化教育建设,有利于元朝时期岭南地区文化教育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对推动广西桂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元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在元朝时期,为读书求仕而取汉姓“鲁”为氏者甚众,如真定、济南路监榷课税使鲁坤原为大食国人,吏部尚书鲁企贤原为康里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鲁得之原为安息人等等。

  源于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佤族木依库氏,源出巴饶克氏族,即佤族的一个分支,世居今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地区。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巴饶克氏族部落首领的子孙随孟连土司姓氏汉化过程分别以三子之名为汉姓,其一即为鲁氏,系由当地汉族最高执政长官所赐改。

  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鲁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鲁道茂:元季自江宁府东城迁居句容县南门鲁墓村。江苏句容鲁氏始祖。

  鲁昂:号照轩,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岁(1243年)生,官殿中侍御使。世乱远引由山东来益上流落业二里九岗山五公村口,自号九峰老翁,享九十四岁。元顺帝至元二年(1337)年丙子岁卒。为资江鲁氏始祖。其御史宅躀并窖金轶事历载邑乘至今。

  鲁炳公: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澧南松山(今湖南澧水流域)。其子应福,应寿及子孙散居各地。是为澧洲鲁氏之始祖也。

  鲁至道:西域答失蛮人,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进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其后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职广西,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任漳州路总管,享年约六十余岁。是为广西、云南回族鲁氏始祖。

  鲁失加: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是为甘肃蒙古族鲁氏始祖。

迁徙

  

鲁国故城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

  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

  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

  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

  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

  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宗祠楹联

  四言

  源自曲阜;望出扶风。——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鲁姓源流和郡望。

  平阳世泽;谯国家声。——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中牟循吏;东海高贤。——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平陵人鲁恭,字仲康,十五岁时,与弟弟鲁丕一同在太学学《鲁诗》。章帝时任中牟令,专以德政治理,教育感化百姓。当时遭蝗灾,只有中牟得免。河南尹袁安派人去察看,他随行田间,见有雉鸟飞过小孩身边,来人问:“你为什么不去捕捉雉鸟?”孩子答道:“它将要育雏,不能害它。”那人回去向袁安报告说见到了三异:蝗虫不入中牟县境,德化能及于禽兽,童子具有仁爱之心。下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隐居不做官,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魏国使者新垣衍请求尊秦昭王为帝,他找到平原君,极力劝阻,并对新垣衍说:“如果尊秦昭王为帝,我只有跳东海而死!”后来,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多次攻打不胜,他写信劝说燕军将领撤去防守。著有《鲁仲连子》十四篇。

  驰声豪族;抗节朝廷。——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郿县人鲁芝,字世英,三国魏时举孝廉,官天水太守,齐王曹芳时,曹爽执政,任他为司马。司马懿起兵发动政变时,他找到曹爽,建议保住许昌,但未被采纳。曹氏兄弟被杀后,他既不争辩,也不求饶,很受司马懿敬佩,得以免死。后官至光禄大夫。下联典指北宋谯郡人鲁宗道,字贯之,进士出身,天禧年间任右正言,提过不少建议,真宗曾在殿中壁上写“鲁直”。仁宗时官参知政事(副相),多次当百弹劾骄横的权贵,被视为“鱼头参政”(根据他的姓“鲁”为鱼字头,又因为他鲠直如鱼头。此联另有版本上联二字“声”为“名”。

  指囷济急;论钱惩贪。——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家中富裕,好施舍,周瑜任居巢长时,求他资助粮食,当时他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便指一囷给周瑜。后随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率大军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周瑜死后,他带领军队,先后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极力主张与刘备和好。下联典出西晋南阳人鲁褒,字元道,好学博闻,自甘贫困。元康年后,朝政腐败,贪官横行,他有感于时事,隐姓埋名著《钱神论》,以讽刺现实。当时,此文被广为流传。

  工匠鼻祖;笑坞老人。——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的巧攻鲁班,又名公输班,敦煌人。传说,他是“木鸢”和一些木工工具的发明者,被后世工匠奉为鼻祖。下联典指宋代诗人鲁瀚,字子明,清江人。力学强记,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义姑存侄;妙典游仙。——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列女传》载,齐攻鲁,一妇人弃其子,而抱其侄逃,齐将喜其义,领兵退,鲁君赐号“义姑”。下联典指宋·鲁妙典,女道人,入九嶷山成仙而去。

  地封曲阜;政异中牟。——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典阜县,以国为氏。下联典指东汉鲁恭,宰中牟,境内现三奇。鱼头参政;笑坞老人。——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鲁宗道,刚正不阿,人切其姓,曰为“鱼头参政”。下联典指宋鲁澣,以坞内有含笑花,自号“笑坞老人”。

  五言

  三龄即帝位;九岁谙经书。——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衮公,名午,即位时三岁,在位三十一年卒,谥襄。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鲁伯能,安吉人。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无所嗜好,惟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有文集百余卷。

  图书生计足;风月举家清。——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鲁峻,字仲严,东汉昌邑人。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历拜屯田校尉。

  六言

  挥戈足以返日;解纷岂在受金。——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七言

  横江将军排众议;奋武校尉定三分。——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三国吴名将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士族。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充横江将军。曹操兵临赤壁,进逼江东。他独排众议,建议联刘拒曹,被孙权采纳。遂败曹兵于赤壁,奠定三分于下的局面。拜奋武校尉。

  中牟贤令有三异;关左名儒通五经。——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司徙鲁恭,字仲康,平陵人。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时螟蝗伤稼,独不入中牟。恭行阡陌,有雉过童子旁,掾曰:“何不捕之?童子曰:”雉将雏,不可害之。掾归,称为“三异”。下联典指东汉中郎将鲁丕。字叔陵,陵平人。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八言及以上

  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天生高人,风雅之宗。——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

  巧夺天工,日益求精,尤须即物穷理;圣参造化,神乎其技,岂止画栋雕梁。——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鲁班庙联。

郡望堂号

  郡望

  鲁姓的望郡在扶风郡(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新蔡郡(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堂号

  九峰堂:九峰堂隶属于扶风堂。益阳鲁氏始祖昂公自号九峰老人,为纪念昂公特立九峰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新蔡堂:以望立堂。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家谱

  湖南湘乡鲁氏重修族谱,(清)鲁坤铉、鲁乾苍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益阳鲁氏八修族谱共一百二十四册,每册分为十一卷,装作十一本。湖南省图书馆有藏。

  江苏句容鲁氏宗谱四卷,(清)鲁振官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德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肃鲁氏家谱两卷,(清)鲁纪勋纂,清朝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甘肃省永登县档案馆。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桥鲁氏四修宗谱十二集二十卷,(清)鲁汉卿、鲁森标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全国鲁氏世谱列传,著者待考,清朝同治年间闻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球川桥头鲁氏宗谱六卷,(清)鲁绍境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景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东坑村外东坑。

  安徽桐城鲁方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方宗诚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宁乡鲁氏续修族谱八卷,(清)鲁直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星湾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敬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第三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四川大邑鲁氏支谱六卷,(清)鲁登朝等纂修,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华容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西村鲁氏宗谱十卷,(民国)鲁开模、鲁周治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西村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山岭村外山岭。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桥鲁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鲁元恺、鲁周春等续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西黎川鲁佐文公家庙九修宗谱十卷,(民国)鲁球等修,鲁之泗校,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东栖霞鲁氏族谱十卷,(民国)鲁经腹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镇朱留村。

  浙江省常山西林鲁氏宗谱五卷,鲁延勇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在民国七年印本上增补。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汉川蒲东鲁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三兴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

  字辈湖北荆州鲁氏字辈:“颜始万千此世亿二代昌道文人一行□□治国邦举贤寿爵禄显祖保安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追前远严慈流后长”。

  湖北咸宁鲁氏字辈:

  文宠支派:“正光士邦家远定启昌明良开盛世”;

  文烈支派:“之孔公开继志恢先泽宏文应运隆安全贤德懋立圣功崇”;

  文台支派:“大光明敦本前程”;文班支派:“国运兆大昌平”;

  文青、文亨支派:“山川呈瑞映云汉焕天章”;

  文彬、文道、文富支派:“时泰贤书盛行高士品光”;

  文贵、文高支派:“主臣咸一德端必庆明良”;

  各支合派:“纯德肇世运,成周朝祚长。礼乐宣对教,至道协里乡。功高垂勋久,义发常传扬。人伦绍祖业,佐治显忠堂。逢时恒建树,书诗六纪纲。崇尚维孝友,锡福保泰康。新怀思昭考,慎修召禧祥。均济贞元会,来庭展经彰。英才齐遂达,声名振春芳。广习尊俊哲,宝善庆其强”。

  湖北京山鲁氏字辈:“智方德修志”。

  湖北荆门鲁氏字辈:“大进兴芳德修志尔”。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本之方德修志耳四海名扬”。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又起文仁家声可振”。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榜镇韩榜村鲁河、鲁塆分支辈分:“紫*登宁*,绍*宗兴隆。秀贵兆文胜,受国伯泗时。应正生在作,大启克全昌。重有敦常教,天道协万邦。”(1世~40世)

  湖北56塘合派:“纯德肇世运,成周朝祚长。礼乐宣圣教,天道协万邦。功高垂勋久,义发永传扬。人伦绍祖业,佐治显忠堂。逢时恒建树,书诗六纪纲。崇尚维孝友,锡福保泰康。新怀思昭考,慎修召禧祥。均济贞元会,来庭展经彰。英才齐遂达,声名振春芳。广习尊俊哲,宝善庆其强。”

  山东文登鲁氏字辈:“芝风文昌占登云明显龙国富吉祥庆永禄士世康”。

  山东滕州鲁氏字辈:“景显在开大宜佳(家)维(伟)念君”。

  山东济宁鲁氏字辈:“卓景守先延绪广”。

  山东泰山鲁氏字辈:“秉曰成德传继永兆绩昌兴隆庆贤祥福贵禄泰长”。

  河南息县鲁氏字辈:“文玉景长中林”。

  河南濮阳鲁氏字辈:“万姓子地天宗邦承先德治世守典则东方开景运来福变西国”。

  河南罗山鲁氏字辈:“道钟世金玉传家正宝珠”。

  河南商丘鲁氏三异堂字辈:“......善大世崇茂,守礼家万昭,文明运开昌,诗书传尽光,英豪忠天子......”。

  河南确山县鲁氏字辈:“明贯帮秉宗,臣章盼中华,堂中传家训,庭上本元公,祖武振周鼎,万世裕德同,承伯显英君,佑文方冠斌,贤士建功勋,继业普天恩”。

  河南省荣阳、郑州、开封、新乡原阳、延津鲁氏字辈:“士丕百好天,彦兴玉广传,照显庆多泽,蕴宏绍详延,龙凤呈彩瑞,麒麟献吉昌,廉洁德操尚,清和永相芳”

  重庆璧山鲁氏字辈:“文思正大光明显永世荣华富贵兴”。

  重庆秀山鲁姓字辈:“侯其廷世泽诗礼振家声”。

  四川鲁氏一支字辈:“哲世圣朝大安德彩正庆永承恩泽经文光宗必耀祖纬武齐家能治国”。

  四川简阳鲁氏字辈:“宗太守敦希孙耳子三寄继述光先德永昌东国基客佳原重学从本启亭诗人才常药秀万世仔文慈。”

  湖南蓝山鲁氏字辈:“文东国世积富贵德全昌”。

  安徽鲁氏福支字辈:“殷宏国定文正宗传家齐本立盛学永昌”。注:三国东吴大都督鲁肃后裔字辈。

  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明法道富邦,国得兰継讳,维时可大成,宗廷世盛,诗礼传家,文章光上,永庆英华”。

  鲁氏一支字辈:“孝崇正学忠信昭睦”。

  鲁氏一支字辈:“忠厚继昌诗书传家远纪先登德化天地国光祥”。

  江西南城鲁氏字辈:“忠厚神仙记,祥和育本源,贤能先进起,后德有因缘”。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四区中田乡:“印可伯叔季,忠厚承先志,祥和育本元,贤能方振起,道德有渊源。”

  湖南澧县津市字辈:“炳公-应寿-添荣-永昌-陵公-文敷-经公-志正周世必自士大有人发祥启万.秉礼祖德远……”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