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宗族 > 家谱 > 义门陈氏的源流世系考三篇:《宋史》与家谱中的世系比较兼就恩明先生之商榷

义门陈氏的源流世系考三篇:《宋史》与家谱中的世系比较兼就恩明先生之商榷

2018年6月4日
文章来源: 

  (陈月海、陈刚、陈先富)恩明先生《就两书(<颍川陈氏考略><义门陈文史考>)与月海宗亲商榷》一文,洋洋洒洒足有2万字,其核心即义门世系中的“伯宣孙旺”和“翔与寔父子关系”。为坚持明清以来族谱中的错误世系,他企图以谱来否定史。

  一、“伯宣孙旺”

  义门谱世系,错讹已久,早在绍熙五年(1194)益国公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文忠集•卷四十六》)即指出:“铭以居官为,若官疑后来碑误。”

  南宋淳祐七年(1247)江州德化进士陈有宗在至元十四年(1277)《重建地主祠记》中既说:“兵火屡更,家无完牒,不敢效崇韬祖汾阳以为公羞。”清同治《德安县志》卷十一“人物•孝友•按语”说:“褒为七世,褒生灌,灌孙伯宣,伯宣子崇,崇生衮,衮生昉,与史所称十三世,适相符合。而灌之子名独不著,何也?至胡秘监《义门记》世次与此则不合。但既云衮五次长,昉六次长;又云衮昉皆兄弟合为一世。其说已自相矛盾矣。抑碑经火后,本版错误,有如周益公所云;又不第若官二字为然耶!”南宋、元、明兵燹屡更,《义门碑》历尽灾难,数竖数毁。各地《义门宗谱》亦遭厄运。

  到了明嘉靖年间,即使有旧谱,也是残缺不全。故而嘉靖33年德化修甲寅谱在“凡例”中说:“旧谱散出,殊多错简,今参互考辑,信固存矣,疑亦仍旧,重其传也。”

  以上仅拈出几例贤哲之士的评语,足以引起我们深思。然而,恩明先生竟拿出伯宣嗣圣年撰《匡山谱序》来发难,说什么“伯宣可不是一般的修谱者,他是个史学家啊,能注《史记》者,手头必有大量资料,包括《后汉书》等国史”等等。请问,你怎么知道《匡山谱序》是伯宣亲笔所撰?此序明显是后人假托,对此,重庆铜梁陈彰模先生早有考析说:“陈平说,家谱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唐元和(806—820)后著作郎陈伯宣之谱(淮阳《中华陈氏》云其谱为嗣圣元年,但此时陈伯宣尚未出生),而且此谱还存在诸多问题(略)。”最后彰模先生指出:“陈伯宣之谱序与唐台州刺史《陈氏受姓源流考》系同时出现,且似为同一人手笔。”

  唐嗣圣(684)年撰《匡山谱序》,纯属天方夜谭,不用说此时伯宣没有出世,就连其六世祖兼公还没有出生呢!

  下面就《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中的世系跟义门谱及《义门碑》中的世系作比较,一探究竟。

  (一)《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中的义门世系:1叔明……5兼→6京→

  7 褒→8 灌→9(镶)→10 伯宣→11 崇→12 衮→13 昉→14 兢→15 延赏其生卒时间:

  叔明,按《隋故礼部侍郎通议大夫陈府君(叔明)之墓志铭》载:生于天嘉三年(562),卒于大业十年(614),春秋五十三。

  兼,据《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一文知,乾元二年(759)秋前病故。据其事迹推,约生于695~700年之间(择中取697年)。

  京,大历中始来京师,大历六年(771)进士及第。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推其生约在735年。

  褒,京之嗣子,原系其兄当之子,盐官令,晚年携灌由浙江婺州金华迁居江西武宁蒿溪,卒葬龙峰洞之蜈蚣钳。据《龙峰陈氏宗谱》推其生约在740年。

  灌,唐德宗时(780—804年)任高安县丞,在官四年夫妇同卒于官舍。镶,据《龙峰谱》载,原名镛,建中元年庚申(780)生。后为避仇改名且

  潜逃福建仙游生伯宣。《宋史•陈兢传》仅云“瓘(灌)孙伯宣”,未曰灌子名讳,据谱补。

  伯宣,据《庐山志•太平宫•山川胜迹》“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824)”,《宋史》云“大顺初卒”。享年 67岁。

  崇,据湖北阳新果石庄谱“生于唐大中六年壬申(852),唐乾符元年(874)甲午举人”。大顺初(890)立义门家法。

  延赏,《江西通志•历代进士名录》载“淳化三年(992)壬辰孙何榜进士”。另据高安陈家湖延赏后裔谱说其生于建隆元年(960),宗成公赤岗庄谱亦载建隆元年生。

  计算代均时间:

  1.叔明至兼即(697﹣562)÷4﹦33.7 2.叔明至京即(735﹣562)÷5﹦34.6 3.叔明至褒即(740﹣562)÷6﹦29.6 4.叔明至镶即(780﹣562)÷8﹦27.2 5.叔明至伯宣即(824﹣562)÷9﹦29.1 6.叔明至崇即(852﹣562)÷10﹦29 7.叔明至延赏即(960﹣562)÷14﹦28.4

  (二)若按义门谱世系吊图及《义门碑》中世系:上述世系在伯宣和陈崇之间还要插进“檀、旺、机、感、蓝、青、伉六兄弟这七代人”。由此,陈崇顺延为伯宣 9世孙即叔明18世孙;延赏顺延为伯宣13世孙即叔明22世孙。计其代均时间:

  1.叔明至崇(852﹣562)÷17﹦17 2.叔明至延赏(852﹣562)÷21﹦18.9 3.伯宣至崇(852﹣824)÷8﹦3.5 4.伯宣至延赏(960﹣824)÷12﹦11.3

  (三)旺公10世孙度和蕴。陈度,据《江西历代进士录》及《九江府志》载“年五十,景德二年(1005)登进士第”,即生于 956年。陈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载:“癸亥,江州民陈蕴,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而蕴年八十,且有行义……甲子授蕴本州助教。”即生于944年。蕴、度在义门二合一世系中排次为叔明21世孙即伯宣12世孙。不妨也来算一算代均时间,看结果如何。

  .叔明至度(956﹣562)÷20﹦19.7 2.叔明至蕴(944﹣562)÷20﹦19.1 3.伯宣至度(956﹣824)÷11﹦12 4.伯宣至蕴(944﹣824)÷11﹦10.9

  由上面三组数字对比印证:《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中的世系能够成立,符合 28±4年传代常数。相反,义门谱及《义门碑》中的世系显然不能成立。

  (四)按《颍川陈氏考略》将义门谱中的二合一世系拆开单算,即1叔慎→ 5 旺→6 机→7 感→8 蓝→9 青→10 伉六兄弟→11 奇→12 逵→13 俦→14 蕴(、度)→15继守(分迁浙江建德)。

  叔慎生于572年,旺,推其生约在692年,比兼大。计算代均时间:

  叔慎至旺:(692﹣572)÷4﹦30

  叔慎至蕴:(944﹣572)÷13﹦28.6

  叔慎至度:(956﹣572)÷13﹦29.5

  旺至蕴:(944﹣692)÷9﹦28

  旺至度:(956﹣692)÷9﹦29.3

  经以上四组数字显示,比较世次与时间,清清楚楚,谁对谁错,一目了然。以史为据,参考族谱,运用时间来辨析义门世系,这在两书中已经反复论证,敬请读者看原著,认真推敲。

  二、“翔与寔父子关系”辨析

  关于翔与寔不是父子,《颍川陈氏考略•陈翔陈寔“父子”关系辨》主要依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的几点记载:一是翔为昭陵人,寔为许昌人,两地相距 200 多里;二是翔官御史中丞,而寔“出身卑微”、“家贫”;三是《后汉书•陈翔传》载翔“祖父珍,司隶校尉”,而《唐表》载陈寔曾祖父是“齐”;四是依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载“延熹九年(166)……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其辞所连及太仆颍川杜密、御史中丞陈翔、陈寔、范滂之徒二百余人。”这里已清楚交代寔和翔是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入狱,并在这二百余人中,陈寔的年龄可能为最长,60余岁。对此,恩明先生却视而不见,竟说:“我也查看了《后汉书》,对二人是分别介绍的,虽然都受党锢之变牵连,但没有说明各自是受哪一次党锢之变牵连。有三次党锢之变,先后相距数十年。而月海却认为二人是同时受党锢之变牵连,还推出陈寔比陈翔年长,固二人构不成父子关系,这种结论太牵强了。”

  岂不是废话!?无病呻吟,瞎哼哼。接着他又搬出伯宣嗣圣元年撰《匡山谱序》,说什么“此序清楚地说明,当时伯宣修本支系谱时,所掌握的资料是系统而完整的,即春秋时第二十一世衍祖隐居阳武户牖时所制《衍系图》、后传九世至汉丞相平祖遗绪其家等。这些资料是一脉相承没有断线。这说明将我支系上接阳武户牖世系的不是别人,正是义门同居始祖伯宣”等等,真恶心!

  三、其它方面

  至于对“启昌期之世运”这一词组的理解,似有不妥,你的解释,我们认同。但要说“篡改”文献,言偏了。编者在按语里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进呈家谱表》今有好几个谱本,本‘家谱表’是陈立夫晚年秘书陈延厚先生于2003年12月来德安携带的复印件,以此为底本,参考了香港、湖南平江、江西武宁以及荆、襄等地义门谱中的《进呈家谱表》,内容大抵相同,仅措词方面有差异。特别指出:多谱有‘特以心殷捧日,难追曲逆之踪’一句,属误,因‘曲逆侯’陈平属户牖派系,不属于颍川系。而本‘家谱表’则以‘颍侯’来承接上文‘应昌期之世运,遂使奔齐世胄’,最为妥当!”经比较,认为陈延厚的复印本靠谱,所以被采用。怎么能说是“篡改”文献呢?这是“选择”!

  还有陈泰《回义门累朝事迹状》一文后的按语:“《回义门累朝事迹状》传至今日,有不同的版本,但大同小异。本文来自《宜春陈氏大成宗谱(德星堂)》,同时参考了其它版本而修订,(修订后的“事迹状”)在记事内容和记事时间上,能与史志记载吻合,尤其文中只字不提陈旺这一支人,犹为可信。”《回义门累朝事迹状》主要是“事迹”,你若想了解那些地方做了修订,必须看《宜春陈氏大成宗谱(德星堂)》原文。原文中没有以下内容:即“太岁己巳年(969)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徐锴撰《陈氏书堂记》,随状投下;咸平五年(1002)制诏总裁胡旦撰《义门记》,凡户下起止事迹总在其中,随状投下;历朝圣皇赋诗,随状投下;右,泰所奉帖命,取本家自来义居事迹及朝廷有何恩赐、旌表,次第条列”等,在编辑时援引了别的版本作了修订。试想,如果不增补这些内容,任其残缺而照录,岂不大大逊色?这也是“篡改文献”吗?请多看看各地明清族谱中的文章,

  3能有几篇是通顺?不是“错词掉句”,就是“前后矛盾”。如《家法三十三条》中有违家规者:轻者罚重,重者刑轻。不修正行吗?这也是“篡改文献”?确切地说,是在“整理文献”!!

  至于恩明先生说“国史服从于地方志,地方志服从于族谱”,这还是第一次领教。家谱能补史志之缺,没有错,但是要作具体分析,首先要看谱之内容的可信度,像明清的谱,大多只能作“参考”,决不能以谱来否定史。至于《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中的史料来源,两书已说的够清楚,在此不想多说,以免浪费读者的时间。

  陈月海、陈刚 /2017年7月13

  二、让事实来说话-----兼析恩明先生的歪理邪说

  以史、志及名家著述为据,参考族谱,兼以时间来检验,综合考证,是两书考证族史的唯一方法与途径。然而,近有河南罗山县陈恩明先生撰“商榷”一文,对两书观点提出非议,坚持明清族谱中的错误世系,企图否定史、志、书有关陈姓历史、人物等记载,并以《匡山谱序》来说事:“此序清楚地说明,当时伯宣修本支系谱时,所掌握的资料是系统而完整的,即春秋时第二十一世衍祖隐居阳武户牖时所制《衍系图》、后传九世至汉丞相平祖遗绪其家等。这些资料是一脉相承没有断线。这说明将我支系上接阳武户牖世系的不是别人,正是义门同居始祖伯宣”……真是如此?于是我们复以《〈宋史〉与家谱中的世系比较一兼就恩明先生的“商榷”之商榷》一文,(全文见「陈史研究网」)。恩明先生又答以《剖析月海、陈刚〈宋史〉与家谱中的世系比较一兼就恩明先生的“商榷”之商榷》(全文见「陈史研究网」)。在回答“《宋史》关于伯宣上下世系”时,几乎无言以对,仅讥以“灌0岁生镶”。其实,这是他误“唐德宗时(780—804)任高安县丞”为灌公生卒时间,非我等之错。在答辩 “翔与寔之关系”时又拿不出任何证据,仅纠缠文后落款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收录文献下落款是‘大唐中宗嗣圣元年岁次甲申仲春月清明节前三日第七十二世裔著作郞阔伯宣氏敬撰’。这个落款何来?看了反辩文章才知,是其据‘淮阳《中华陈氏》云其谱为嗣圣元年’而来。此说显然是胡说八道。可月海却堂而皇之地将其作《匡山谱序》的撰写时间落在正文的下面……”意思说“嗣圣元年”是我等“堂而皇之地落在正文的下面”,非明清谱所载。这足以证明恩明先生接触义门谱少之又少,为井底之蛙。今经查,伯宣嗣圣元年撰《匡山谱序》在明谱中无,如《江南陈氏大成谱》《德化甲寅谱》及仙桃《陈氏族谱》、大冶金山店《陈氏宗谱》等,多见于晚清部分义门谱。见下面谱照:

  一、匡山谱序

  1. 《义门陈姓历史资料简编》:“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2.湖北《崇阳义门陈氏宗谱》:“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3.陕西洛南族谱:“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上面几篇“匡山谱序”,内容虽同,但行文有异,一篇“自胡公始”,两篇“自胡公少阳始”,然不知“少阳”作何解释?要说嗣圣元年(684)撰“匡山谱序”,从时间上纯属天方夜谭!岂能为据?伯宣究竟生卒何年?明清谱没有一个准说法。

请看下面谱照:“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上面两谱照,一说伯宣“生于唐睿宗垂拱四年(688);一说“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但无论垂拱四年,还是龙朔元年,或嗣圣元年撰“匡山谱序”,皆不符史实,与时间不合。想一想,伯宣十世祖叔明生于562年;六世祖兼公,病故于乾元二年(759);五世祖京公,贞元21年(805)4月25日终于安邑里。请算一算,伯宣应该生于何年为合适??《庐山志•太平宫•山川胜迹》推“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824)”。《宋史·陈兢传》说伯宣“大顺初卒”。史谱相比较,谁对谁错?岂不一目了然!然而,恩明先生竟喊出“以时间定世系天下大乱,以史载定世系天下大乱”这耸人听闻的诳语!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架势。

  二、分庄碑记

  先摘一段恩明先生的话:“《分庄记》是其从四种谱本“所辑”,并将此文头一句多谱云“吾家自伯宣公以来,至今四百八十余秋中的‘伯宣公’改为‘叔明王’。理由是:‘只有从叔明公封王到分庄,才有四百八十余秋’。多种谱本载的开头一句并非是月海所引的全部内容,实际内容是‘吾家自伯宣公以来,至今一十五代同居,四百八十余秋’。清人陈光亨在《义门时代考》对此句中的‘四百八十余秋’提出了质疑,另外亦有谱对这个时间质疑。而未见有对‘吾家自伯宣公以来’质疑的。因为吾家自伯宣公以来,至今一十五代同居是史实。同居‘四百八十余秋’显然是错的。而月海却把‘至今一十五代同居’中的‘一十五代同居’删掉了,而将‘至今’与‘四百八十余秋’连接一起,单用‘四百八十余秋’前推到‘叔明王’。我且问你:义门同居是从叔明王开始的吗?啊?!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肆意改删重要文献,手段如此之卑劣,令人势可忍孰不可忍。”(纠错:“是”,而 非“势”,)

  《分庄记》,今有多个版本,有曰《分庄碑记》,有曰《分庄序》,或曰《义门分析记》《义门分庄遗嘱》等,起止时间多从叔明至嘉祐七年义门分庄止这“四百八十余秋”,可先生却“信口雌黄”污蔑我等“肆意改删重要文献……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他根本不熟悉义门谱。请看下面的谱照:

  1. 江西宜春清朝谱“分庄碑记”:

  “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宜春谱“分庄碑记”为鸿公所撰,是以宜都王叔明为义门一世祖,“纪其年,自隋唐五季以来至圣王,不逾四百八十余秋,派演二十二世。遐想我伯宣公寄迹庐峰,天命神师易地泉水垅,复迁于常乐里,至我崇公持家有道……”泉水垅,即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明嘉靖32年在此“表扬义门遗址”,暂且不论“天命神师易地”之鬼话,但就胡旦《义门碑》所载:“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崇,三世长也。让,四世长也。衮,五次长也。昉,六世长也。鸿,七世长也。逵,八次长也。兢,九次长也。肱,十次长也。袭,十一次长也。旭,十二次长也。”到嘉祐七年分家时怎由“鸿公”来撰“分庄碑记”?这真是鸿公所写?能有几人相信?再就“家长鸿、梓、兢、肱、让、岩六分众等”,又作何理解?

  2. 下面两图为江西万年县宛溪庄谱“分庄序”及《义门陈姓历史资料简编》“分庄记”。

  “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万年县宛溪庄“分庄序”亦以“家长鸿、梓、兢、肱、让、岩六分众等”开篇,内容跟宜春谱差不多,所不同的则是“家长同具于广堂”。(注意:在义门谱中不署名的“分庄记”、“远宗记”、“远祖碑记”很多,有的干脆写“家长同具”或“家长同具于广堂”。)

  简编中“分庄记”是“家长泰等书”,开篇从太丘长寔说起,“孝义相承,历隋唐五代,休声不替”。与其它“分庄序”相比,内容大有不同。

“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3. 台北族谱《义门分庄序》与《义门分庄录》,“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台北谱“分庄序”是陈旭撰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余家自叔明公分封,几更其代矣。然纪其年号,自隋唐五季以来,不越四百余年,揆之家乘,刚一十八世。遐思伯宣公寄迹庐峰之日,天命神师飞杖指基于德安县常乐里为居,……” “揆之家乘,刚一十八世”,比之宜春谱“派演二十二世”少了4代。相同的仍是“天命神师飞杖指基”的一类鬼话。而《义门分庄录》则又从旺公说起:“吾义门陈氏分庄,盖自始祖旺公徙居九江府德安县太平乡儒教里永清村艾草坪,聚族三千七百余口,同室共爨二百余载。宋仁宗嘉祐七年七月初三日,以义门族盛,钦命陈氏析爨……”同是一谱,却有两种说法,让后人无所适从。

  4.下图为修水陈三立家乘“分庄序”:“宋神宗熙宁七年七月家长同具,立于广堂之东,加之以亭,俾后远迩各庄子孙往过于此者,见碑记而庄诵之……”此序始自叔明,到神宗熙宁七年分家刚二十二世。既然是“分庄序”,怎能延迟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难道分家10年后再来补写?“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5、湖北崇阳谱《义门分析序》:

  “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崇阳谱“分析序”为陈度所撰,“同居十三代,共爨五百年……嘉祐七年,众官奉旨亲诣陈氏,敇令分析……”

  且不论陈度是否任过家长,但就《江西历代进士录》《九江府志》载度“年

  五十,景德二年(1005)登进士第”,到仁宗嘉祐七年(1062)分家,岂不活了107岁?能有几人相信?另据《权太子中舍致仕陈公讳度墓志铭》载:“天圣六年(1028)五月二十五日终,享年七十有三。”在《宋史》及义门谱中,度为十四世,而不是“十五世”。

  以上仅选几篇有代表性的分庄序,分享读者。总之,义门谱中矛盾互出,口径不一,从来没有一个准说法。但凡研究或深度接触陈氏族史的人,不难发现,明清以来的宗谱,其可信度很低,根本不能做凭据,只能作参考。故而陈殿荣宗亲说:“多年来,我潜心考查有关江州义门陈氏的史志和数十庄宗谱,觉得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不相符的地方,谱与谱、谱与志、谱与史、史与史亦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即使同一庄谱,上卷与下卷、前修与后续也诸多相悖”(见《义门陈文史考(二版)》第186页“江州义门宗谱考”)。

  三、“远祖碑记”和“远宗记”

  我们再来分享“远祖碑记”和“ 远宗记”。

  恩明先生说:“陈伯宣《谱序》、陈蕴于天禧元年(1017)撰《远宗记》、义门家长陈泰撰《远祖碑记》等对考证义门世系极为重要文献却没有收录。为什么?因为伯宣《谱序》是义门世系上源阳武户牖世系的铁证。”果真如此?请看下文:

  1、江西武宁宝泉庄“远祖碑记”:

  “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武宁宝泉庄谱《远祖碑记》为陈泰所撰,始自胡公满而传二十世至衍,这是按照《史记·陈杞世家》来的。至于“忠生佐,佐生准,准生伯眕,伯眕生匡”,实为旧谱之错讹。简析如下:

  ①“准生伯眕,伯眕生匡”,此错与《唐表》同。其实,伯眕伯匡是兄弟。《晋书》卷五十九载:“永兴初,左卫将军陈眕,殿中中郎褾苞、成辅及长沙故将上官巳等,奉大驾讨颖……眕二弟匡、规自邺赴王师。”(详见《颍川陈氏考略》“陈寔子孙考”)

  ②“匡生逵仕晋为太子洗马”。《陈书·高祖本纪》载:“寔玄孙准,晋太尉。准生匡,匡生达,长城令……”长城令是达而不是“逵”,《颍川陈氏考略》已多次阐述。《品藻第九》注:“《陈逵别传》曰:‘ 逵字林道,颍川许昌人。祖准,太尉。父眕,光禄大夫。逵少有干,以清、敏立名。袭封广陵公、黄门郎、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由此即匡生达,眕生逵,他俩是堂兄弟。

  ③伯宣生旺,此错与《唐表》同。

  还有“伯宣与马总友善。总官南康,公亦隐居庐山圣治峰前,拜著作佐郎,宋仁宗追封景城太守,生旺”等,严重与史不符,与时间不合。

  ①据《唐书·马总传》记载,马总于德宗贞元中(785—804)被谗贬泉州别驾,《资治通鉴》卷二三五点明“贞元十六年(800),盈珍谗其幕僚马总,贬泉州别驾”,宪宗元和中(806—820)自泉州迁虔州(今赣州南康)刺史,长庆三年(823)卒,赠右仆射,谥懿。但无论如何,伯宣与马总牵扯不到一起。

  ②“追封景城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景城是县,只设县令,哪来“太守”?

  2、湖北大冶金山店谱“远宗记”

  “谱图见[陈氏研究网],此处略。″

    大冶金山店谱《远宗记》为陈旭所撰,始自太丘长,“纪生群,群子泰、孙准,准生匡,匡生逵……出为长城令……谈先生顼,太建元年春即皇帝位,谥宣帝,生二子,长后主叔宝,次宜都王叔明。叔明之五世孙兼,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举进士及第,生京。京无子以从子褒为嗣,生灌,其孙瓖避难泉州之仙游生伯宣。……其孙旺占籍常乐里……”

  与《远祖碑记》相比,相同的是长城令“逵”,不同的有:

  ①《远宗记》错把南朝陈氏接到长房纪之位下。

  ②《远祖碑记》中是“伯宣子旺”,而《远宗记》则是“伯宣孙旺”。

  ③“宣帝生二子,长后主叔宝,次宜都王叔明”。

  ④ 至于陈旭任职,同治版《德安县志·人物·孝友》仅载“大中祥符四年,以旭为江州助教。”助教,从九品。而《远宗记》落款为“将士郎守江州助教承蕴朝奉郎太常博士知县事兼兵马都监上轻车都尉”。 可谓头衔多,官帽一顶顶。“上轻车都尉”,相当于从四品。毋庸置疑,皆属后人伪托家长文!

  以上所选族谱文献皆为恩明先生所坚持的,并说“实际的义门世系如何认定,最有力的证据应是义门聚居时期家长等人的文献。”还煞有其事地说:“义门分庄时,伯宣所修之谱碑尚在(从立碑至分庄相距只四十五年),所立义门碑中,伯宣上源世系肯定是源于伯宣所修之谱……”等等,请问,伯宣啥时修过谱?是嗣圣元年?还是另有年份?请先生说出一个准时间来。说得活灵活现,还煞有其事。

  当下流行的谱,多为明清以后新修,至于明朝之前的老谱,屡经战乱,损毁几乎殆尽。即使有谱,也是残篇断简。后人凭借有限的资料强修新谱,当然错讹难免。但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望风捕影,攀附造假的大有人在。故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谱系之法,不掌于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祖父,是非或颇谬于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托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其清门华胄,则门阀相矜,私立名字,若江左王谢诸家。但有官勋,即标榜传,史臣含毫,莫能裁断。以至李必陇西,刘必沛国,但求资望,不问从来。则有谱之弊,不如无谱!”(《文史通义校注》卷外篇一《和州志氏表序例中》)一言以蔽之。

  四、伯宣与陈崇

  “伯宣子崇”, 《义门陈文史考》《颍川陈氏考略》两书从史、志、谱到时间已经反复论证,恩明先生不作全面细读,反而胡搅蛮缠:“关于伯宣,月海认定为义门显祖陈崇之父。其重要依据是通过对《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以下简称《衍齿录》)的解读而得。因《衍齿录》有载:灌,字公圃,号渠夫,宪宗元和时为高安县丞,配黄氏生子二:长镛,次锽。锽选贡,配王氏,生子扆,扆生子四:竭、端、肃、靖。镛配王氏生子旺,旺生机。文宗开成初, 镛与从子伯宣避难于泉州之仙游,与马总善。宣宗大中时总移南康,伯宣与从子旺复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县之泰平乡长乐里,注《史记》行世。咸通时诏征不起,拜著作郎。昭宗大顺初卒。配赵氏,生子四:仲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乾宁时为蒲圻令;四子玫,为本县令。崇字右遵,伯宣公次子(笔者注:此句疑为月海所加)叔明公十一派孙也。我之所以将这段文字记录如此,是要宗亲们都看看,这段文字所记人物关系,有一处是正确的吗?在此我要提示一下:正是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文献,成为月海改动义门世次的唯一可靠的依据,月海就是依此文的伯宣“仲子崇”将义门同居始祖伯宣降为义门第十世祖。”

  请问,“伯宣子崇”仅仅是来自《衍齿录》吗?两书“史志文摘”中有《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同治《九江府志》卷三十八、同治《德安县志》卷十一“人物•孝友”等,均载“伯宣子崇”,为何视而不见?

  《衍齿录》所载,因多处跟史、志、书相符,所以值得我们重视。

  ①“伯宣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既符合《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陈氏书堂记》所载,同时又指明:“崇字克尊,伯宣公次子。”

  ②伯宣“注《史记》行世。咸通时诏征不起,拜著作郎。昭宗大顺初卒。”这句不仅道出伯宣“大顺初卒”,还交代了“诏征不起” 时在“咸通”。咸通(860-874)为唐懿宗年号,共14年。824年伯宣生,至“咸通庚辰(860)”37岁,正值年富力强。(注:咸通庚辰,还可见《颍川陈氏考略》328页朱熹“义门陈氏序:“唐庚辰,著作郎累召不起,传五世,族大而繁,德盛而光。”)

  ③伯宣生子四:“仲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乾宁时为蒲圻令;四子玫,为本县令。” 此说与南唐徐锴《陈氏书堂记》吻合,江西泰和谱、江苏毗陵谱亦载。

  ④“崇字右遵,伯宣公次子(恩明注:此句疑为月海所加)叔明公十一派孙也”。按《宋史•陈兢传》所列世次,崇,正是叔明十一派孙,相吻合。至于“崇字右遵,伯宣公次子(恩明注:此句疑为月海所加)”……是恩明先生自误:一误“克尊”为“右遵”。二误疑“伯宣公次子,疑为月海所加”。《颍川陈氏考略》第257页“衍齿录”谱照清清楚楚写着“伯宣公次子”,为何又“疑为月海所加”?是先生视力有问题,还是视而不见?

  ⑤“灌,字公圃,号渠夫,宪宗元和时为高安县丞,配黄氏生子二:长镛,次锽”。此与修水龙峰谱相同。修水龙峰,为灌公次子鍠之子孙的聚居地。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衍齿录”也有错乱之处,如“镛配王氏生子旺”、“镛与从子伯宣避难于泉州之仙游,与马总善”等。仅一篇“衍齿录”,竟有如此之多跟史志书相符者,岂能不珍贵?!

  胡搅蛮缠,是恩明的长处;争强好斗,为其秉性。如“再者,倘若伯宣为崇父的观点成立的话,则伯宣与伉、侍、仲、俛、伟、伸为同辈人。上辈青为义门第一任家长,同辈伉为第二任家长,其子崇为第十三人家长,而伯宣连家长都没当过,显然在义门陈氏人物中不能成为重要人物。”请问,“重要人物”非得当家长?进士延赏、陈度任过家长吗?

  “崇为第十三人家长”,是先生误。族谱里常说“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崇,三世长也”。 从来就没有什么“十三人家长”。

  再如“如果要说同居自旺公迁庄开始,按你的结论,旺于唐开元十九年(231)生,后于唐敬穆间迁庄德安,至义门分庄时只同居了不到二百一十年,只传了十代。对此,你又作何解释?难道义门同居只有不到二百一十年吗?同居十五代也是假的吗?义门家长们都是胡说的吗?按你的结论,崇公是唐大顺中随父伯宣迁义门的,一来到就当家长,制定家规家范,成为义门显祖。于情于理说得通吗?”令人哭笑不得。我们啥时结论“旺于唐开元十九年(231)生,后于唐敬穆间迁庄德安”?又在哪里说过崇“一来到就当家长,制定家规家范,成为义门显祖”?请先生不要信口开河、随意胡诌!

  “伯宣子崇”,除史志记载之外,还有文德翼《江州义门陈氏族谱序》载:“陈有伯宣者,游庐山乐之,卜居焉。子崇为江州长史。至僖宗时,衮始以六世同爨得旌。至南唐时,兢始得以其子孙益多得立义门。延于宋初,垂十三世矣。”(见《庐山志•纲之六•艺文•历代文存》)

  文德翼,江州德化人,字用昭。崇祯七年进士,官授吏部郎中。明亡后归隐山中。德翼人品清逸,学问渊博,著有《雅似堂文集》十卷,诗集三卷等。其母陈氏,曾为母亲撰《先妣太孺人陈氏墓志》。他给庐山脚下德化娘舅家族撰谱序,岂能有误!?

  旺公、伯宣、陈崇三者的关系,两书已经反复论证,本不该在此重复。但先生不去细读、细想?反而抛出“国史服从于地方志,地方志服从于族谱”之邪说。屁股决定脑袋,先生屁股坐歪了,大脑岂有不斜(邪)!2017年9月9日

  三、如何完整地准确地考研义门陈源流世系

  近期,在微信群阅读了恩明宗亲关于就"两书"与月海宗亲商榷后的一系列文章。在①"伯宣孙旺"、②"翔与寔是否父子关系"、③"伯宣子崇"、④"是上接颍川世系还是户牖世系"、⑤"陈轸是否齐王建三子”等方面,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现在综合恩明的观点谈几点看法。

  (一)恩明认为:义门陈世系排序,"以时间定世系天下大乱,以史载定世系天下大乱,应以义门聚居时期家长等人的文献定世系"才为正确。

  续修义门陈氏宗谱的世系源流,应以考古考证为依据,以生年卒月排世系,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如果上下传承的世系晩輩比长輩大,不管他是《史记》,还是《唐书》,不管他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其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站不住脚的。

  续谱不以生年卒月定世系,也不以史载为依据定世系,而以人物和义门聚居时期家长等人的文献定世系,义门陈世系才真的大乱了:兄弟变父子,从孙变祖父。

  伯宣公世系争议颇多,清朝山东御史陈光亨,今人湖北武穴陈殿荣等人,以及各地谱牒均有义门世系存疑的记载。若依大成谱记载,陈伯宣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义门陈一世祖陈叔明生于562年,卒于614年。陈伯宣是陈叔明十世孙,相隔99年,不到十年繁衍一代,能说得通吗?

  (二)恩明认为:当史,志,谱三者有相悖之处,"国史服从于地方志,地方志服从于族谱"。

  修谱,写书,做宣传,搞演讲,有历史背景的一定要符合历史。前后一致,首尾相顾,这样才算一部完美的作品。

  有史据史,无史从志,无志随谱,也是修谱之基本原则。然而在考证事物的对与错,首先依靠的是用历史资料来佐证它是否相吻合才是唯一的途径。对义门陈世系的考证也不例外。因此,在考证时对其中的人物,时间,世次关系,出自哪一本书,所载细节都要交代清楚,使阅读者一看便知。所以,不管反对者如何巧言令色,百般辩解,在史实面前,他始终是无法逾越的。

  (三)恩明认为:"伯宣公为义门同居始祖,与旺是祖孙关系是铁证。在义门聚居时期的文献中较系统排列义门世系的有胡旦的《义门记》,义门第十三任家长陈蕴的《远宗记》等等。"

  一篇《陈伯宣迁庐年考》的短文,就把陈伯宣义门同居始祖的铁证砸得粉碎。如果陈伯宣为义门同居始祖、伯宣孙旺是铁证的话,哪有这些人和谱对他移庐时间提出如此多的质疑。从《陈伯宣迁庐年考》来看:有"宿松谱言伯宣撰写《匡山谱序》是由闽移庐的嗣圣元年(684)、《德化县宗人具联宗辨》说伯宣唐开元年间(713一741)、陈大云《江州义门大事年表》载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果石庄陈光亨撰《义门时代考》曰在宪宗元和初年(806)、武穴陈殿荣认为《唐书》《宋史》具言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以后"等等,这些时间最早和最迟相差一百四十年左右,哪个时间是伯宣移庐,谁也定不下来。鄙人认为,要确定伯宣公为义门始祖和伯宣孙旺的世系,陈伯宣在年龄上要大于旺,而且在聚居时期有异流同源、合族同处的人事记载,同时在人物生卒链接上与历史相吻合,前后一致,首尾相顾。做到这些才符合人物的时空条件。不能把他们摆放在那里不闻不问,视而不见,不去研究和考证,而是拿某一家之谱从头到尾照抄照搬重复一遍,那就失去了续谱的意义。

  为什么说聚居时期要有异流同源、合族同处呢?这是定义门世系的核心内涵。第三任家长崇公立家范十二则"联族党"就有"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重点是异流同源,其他不要去玩文字游戏,打悲情牌,转移视线)。家范等于义门陈法律,也就是说江州一族必须符合异流同源,合族同处的法律范畴,否则谁也无法越过这道坎。陈月海,陈刚考证的兼、旺两支世系源流,即符合义门陈家法依据,又符合史藉上人物生卒时间,无疑是义门陈聚居时期正确的源流世系。众所周知,修谱是修家史,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本家族的源流世系,迁徙的轨迹,还有本家族的繁衍生息,姻亲家庭,文化教育,祖训家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既要认真考证,又要以理服人;既要符合逻辑,又要经得起推敲;既要据理力争,又要顺理成章。完整地准确地考研义门陈氏源流世系,这才是续谱者的责任和使命。

  人们在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论。但是,在写文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摆事实讲道理,把自己的观点一二三摆出来,使阅读者看后能对照相类似的文章,谁对谁错一目了然。如果在文章里观点不明,事实不清,只一味指责他人,损人骂人,则可看出此人文品不正的风格。

  看了"剖析月海,陈刚两书"一文后,发现此文从头至尾对月海、陈刚"两书"中不是问题的问题,进行高谈阔论,而且在很大篇幅上像个泼妇骂街,把很多骂人词语都堆到月海、陈刚身上,有失文人之体统!在提到"以谱乱史“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说这是"史志领域的原则,是月海,陈刚所为,不是我所为。"既然使用了别人的观点说事,就是你的观点,也是你的行为。这里列出几条对月海、陈刚二人的不实之词:"我怎么和月海这样的人品、学品、学识等如此低下的人,连文章都不会写的人搞辨论。"、"对义门子孙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是义门子孙的败类,是个卑鄙小人,不听我的衷告,撞到我面前会使你们头破血流;你们将会被钉在义门陈氏历史的耻辱柱上,你们将会落下千古骂名;无意中承担起唤醒受两书蒙骗的义门陈宗亲的责任",等等,然后挑拨陈刚"即早和月海划清界线,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愿意真诚地帮助你。",这些骂语用词,特别是什么败类啊,落下千古骂名啊等等,哪一条能用在月海、陈刚二人的身上?是叛党投敌,还是卖国求荣;是数典忘祖,还是违反家规?不就是写了两本书吗,触犯了哪条刑律?写两书也是根据义门陈世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历史考证,求证其中事情的原委。为义门陈续谱提供参考资料,本来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在这些人的眼里却如临大敌,非要把他们打倒不可,是何原故?值得深思!!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此人是一个毫无担当,推卸责任;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挑拨离间,笼络人的文痞。把自己充当救世主,好像义门陈舍他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还大言不惭的说,"无意中承担起唤醒受两书蒙骗的义门陈宗亲的责任。"……人贵有自知之明,像你这种品行的人还有担当吗?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才是陈氏宗亲深感忧虑的事情。

  义门陈氏的源流世系,不管是月海、陈刚二人考究的两书也好,还是陈恩明的剖析系列文章也好,权当是义门陈源流世系的两面镜子,让陈氏子孙来鉴别择用。是骂名也好,美名也罢,留给陈氏后人去评说,历史自有定论。

编辑:jrg
0 

今日关注

心脏病突发: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哪个能救命?

3 3
硝酸甘油片可以缓解各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症状;速效救心丸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能有效降低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 [ 阅读全文 ]
3 

杲姓源自忠勇英雄颜杲卿

3 14
在杲姓人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杲姓源自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叔伯兄弟颜杲卿。 [ 阅读全文 ]
14 

延陵堂吴氏千年数次迁徙

2 13
淮阴吴氏属于延陵季子的后裔,元末明初迁至扬州。 [ 阅读全文 ]
13 

六月初三:韦陀菩萨圣诞

2 2
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 [ 阅读全文 ]
2 

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

2 2
明代牛姓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迁移特点,虽然山西移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但期间仍有不少地方的牛姓家族是从不同地方迁入的,存在交叉互迁的复杂现象。 [ 阅读全文 ]
2 

中国国内游复苏势头明显

2 2
中国端午假期前两日,中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707.7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6.6亿元。 [ 阅读全文 ]
2 

李光禄闲话老大连:锔盆锔碗锔大缸

2 14
我印象最深的是“锯盆锯碗锯大缸”的瓷器匠的手艺。 [ 阅读全文 ]
14 

驴姓趣事

2 17
“驢”字右边为繁体之“盧”,今简化为“卢”,本义已不存矣。 [ 阅读全文 ]
17 

魏富海:大连人难忘的老市长

2 15
魏富海,1930年生,大连市金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4月,在 大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上当选为市长(至1987年10月);1988年2月至1992年8月(大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任大连人民政府市长。 [ 阅读全文 ]
15 

中国天主教

1 2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16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一次传入中国。 [ 阅读全文 ]
2 

睢宁三山堂 张、赵、宋三姓本一家

1 22
清乾隆四十五年《宋氏族谱》序言:宋氏始祖待铜,由河南迁睢,兄弟三人,己为长也,因赋役繁重分姓,一为张氏,一为赵氏。 [ 阅读全文 ]
22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编家谱,乱认祖宗?

1 6
修家谱乱认名人做祖宗归根到底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再就是激励家族的后辈人向那些取得成就的人看齐。 [ 阅读全文 ]
6 

故乡味道:记忆中姥姥的家宴和老房子

1 8
故乡的味道就是姥姥的家宴和老房子。 [ 阅读全文 ]
8 

大连首富是谁?孙喜双、李东军还是张利群?

1 17
2020大连富豪排行榜前十名:孙喜双、李东军、张利群、任书良、孙荫环家族、曲乃杰、俞建模、俞洋父子、张振新、王慧文、谭永良。 [ 阅读全文 ]
17 

山东省包氏字辈汇总

1 12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俗称派,以山东包姓为例,由于年代久远,繁衍生息,各地都不相同。 [ 阅读全文 ]
12 

何以流行假家谱

1 10
编造假家谱,毕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 阅读全文 ]
10 

两册《永乐大典》在欧洲以6490多万拍出!!!

1 9
两册非常珍贵罕见的明嘉靖抄本《永乐大典》,以640万欧元落槌,最终含佣金以812.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6490多万元)成交。 [ 阅读全文 ]
9 

苏州阊门来人盐城寻根

1 18
  “洪武赶散”是一个在盐城民间流传了很久的故事。 [ 阅读全文 ]
18 

尤永斌:甲午战争日谍战占先机 李鸿章待日谍如上宾

1 6
反思甲午战争,可以发现在惨烈战争场面的背后,隐藏着一批几乎无所不在的日本间谍,他们搜集的情报对战争的进程,甚至战争的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阅读全文 ]
6 

大连老地名:貔子窝与麻子沟

1 1
貔子窝就是普兰店的皮口镇,其实,貔子并非指黄鼠狼,而是狐仙;胶东话里,“麻子”、“老麻”、“老麻子”是一个意思,即野狼或野狗之意,这是老麻沟的由来。 [ 阅读全文 ]
1 

汉传佛教律宗祖庭

1 5
体、德基、真义、常松、实泳、福聚相承,为有清一代律宗根本道场。 [ 阅读全文 ]
5 

大连天后宫往事

1 12
天后宫大连人习惯称呼叫西岗大庙。西岗区这块土地上,狭窄中带有一种宽厚,这源于在这块土地上包罗了各种宗教场所。 [ 阅读全文 ]
12 

司姓(司饭棚)苏州寻根

1 4
我族家谱全部丢失,堂号不明,和苏州老城区附近的本族司姓也失去了联系,请知情族人和同仁告知,谢谢 。 [ 阅读全文 ]
4 

刘梦溪:不能把传统文化归结为儒家一家的文化

1 7
现代国家的治理要用现代的方法,传统各家各派的思想只能作为现代社会文化建构的固有文化资源,不能把传统文化归结为儒家一家的文化。 [ 阅读全文 ]
7 

营口老地名│土围子

1 3
早在清朝时期,为防止外来兵患入侵,守卫营口商埠,营口的地方官府组织人力修筑土围,营口人称为“土围子”,也称土围墙,俗称“围子”。 [ 阅读全文 ]
3 

山东荣成蔡氏家族,先祖来自江苏扬州

1 13
荣成蔡氏的始祖蔡忠,系扬州府江都县人士,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洪武朝时曾任怀远卫指挥佥事,后在战争中殉难。 [ 阅读全文 ]
13 

旅顺老房子:普希金小学旧址

1 6
旅顺普希金小学旧址位于旅顺口区长江路77号。 [ 阅读全文 ]
6 

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

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 [ 阅读全文 ]
3 

唐代被赐恶姓——蝮虺蠎枭

1 3
赐恶姓在唐代主要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 阅读全文 ]
3 

粟裕:新中国海军缔造者

1 12
如今,泰州白马庙渡江战役指挥暨海军成立仪式的旧址,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附近兴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地纪念馆” [ 阅读全文 ]
12 

宗族排行

2020-10-29
浏览:33 评论:0 收藏:0
2020-10-16
浏览:81 评论:0 收藏:0
2020-10-15
浏览:122 评论:0 收藏:0
2020-10-14
浏览:124 评论:0 收藏:0
2020-10-14
浏览:155 评论:0 收藏:0
2020-10-14
浏览:752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