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宗族 > 寻亲搜索 > 又一说“小云南”

又一说“小云南”

2018年4月27日
文章来源: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玉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箸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由此可见祖籍《小云南》的辽南先民,发源于华夏中原地区,后因连年战争,南迁至云贵一带,在祖国的南方度过了慢长年代。

  其后又于明朝初年,跋涉千里,迁至山东半岛,安居乐业260年,几乎涵盖整个明代。

  最终在清朝顺治年间,踏上辽南的土地。

  小云南与大槐树

  在包括四面城一带在内的东北人中,有许多人称自己是“小云南”或“大槐树”人。

  就是说,他们的祖籍在“小云南”或“大槐树”。

  那么,“小云南”和“大槐树”究竟在哪里呢?

  这些人则说不大清楚。

  由于他们的先祖大部分是清末山东流民,因此,有人认为“小云南”和“大槐树”都在山东。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先说“小云南”。

  山东境内确有一处号称“小云南”的地方,在济南附近的历城和长清之间,那里又叫“跑马岭”。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在此点将。

  但这里毕竟是因山清水秀而号称“小云南”,与行政区名称无关。

  况且,山东流民大部分清末才到东北,年代不很久远,不可能只记住“号称”而使政区名称失传。

  再在山东境内考查。

  在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许多居民也称自己是“小云南”或云南人,并都称是明初迁居山东的。

  看来,这“小云南”肯定不在山东境内。

  东北的“小云南”人,是他们的先祖先从“小云南”迁到山东,然后再从山东移来东北。

  于是,有人认为这个“小云南”在山西。

  山西境内历史上有云州,“小云南”就是云州之南。

  但这种观点很难成立,因为山西不仅有云州,还有代州、太原等州郡,为何不称“小代南”、“小太南”?

  据山东蓬莱史志办的李先生介绍,蓬莱旧县志有从云南镇雄移民山东的记载,时间是明初。因为当时那里的一部分居民不好管理,明政府采取了强制移民的措施。

  李先生提供了两份家谱的记载。

  其一是《蓬莱王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乌撒卫大柳树下村;

  其二为《蓬莱刘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鸭儿湾。

  《明"宣宗实录》卷九十载:明初,越南权臣黎季嫠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明成祖朱棣应陈朝遗臣的请求,派将军张铺、沫英率兵讨伐黎季嫠。

  黎季嫠被俘后,明成祖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

  此举又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

  二十年后,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

  交趾布政使撤销后,大约有八万越南籍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和山东。

  可见,明初政府确有从云南向山东一带移民的行为。

  上述的镇雄,在今云南和贵州交界处;乌撒卫在今贵州境内,鸭儿湾不知在何处;

  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当时归云南管辖。

  这一点也有民间传说为证。

  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

  这场洪水把平度北部的两目山淹没了两次,因此两目山原名两没山。

  洪水过后,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居民来山东开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了三年,才到达山东……

  明初,官府从云南交趾国捆绑一批人来山东。

  这批人中有王斗、徐秤和兰小三三户人家。

  这三人从小一起长大,来山东的路上互相照应,他们走完旱路走水路,一直走了一年零八个月,才到达青岛。

  他们在浮山的山坡上结庐而居,取名“荒草庵”。

  这三人去世后,儿孙们在原址上盖了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不断。

  后来,云南交趾国来的人都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同乡庙……

  那么,这里的云南和“小云南”是什么关系呢?

  是否云南境内还有个“小云南”?

  答案是肯定的。

  考查云南境内,共有两处“小云南”。

  其一是云南思茅地区,

  其二是大理附近的祥云县。

  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端,是通往西域的茶马古道起点。

  曾有“小云南”之称。

  但这个“小云南”和济南附近跑马岭的“小云南”一样,都是“号称”,与行政区名称关系不大。

  而祥云县之称“小云南”确与行政区的变化密切相关。

  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109年),汉朝在此设云南县,县治在今县城东30里的云南驿镇云南驿村。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这里又先后设立了云南州、云南郡等地方政权,直到1929年才由民国时的云南县改称祥云县。

  因此,史学者总称祥云为“古云南”。

  而民间则称这一带为“小云南”。

  因为“云南”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已成为省级行政区“大云南”了。

  关于这一点,有专家这样说道:“……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在其2000多年来的历史中,其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这一过程在中国所有的行政区中,绝无仅有。”

  但是,民间称祥云为“小云南”起自何时呢?

  特别是明代是否称“小云南”呢?

  《徐霞客游记》卷十上"滇游日记十二载:“洱海卫往鸡山道……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始悟此脊自口口山度为口口口山而尽于小云南……”

  徐氏在这里三次提到“小云南”,他游历的时间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农历八月二十日。

  清康熙60年(公元1721年),一位叫杜昌丁的人陪被贬发西藏的云贵总督蒋陈锡赴任。一路上他写下《藏行纪程》,记载了所见所闻。在经过今祥云时,写道“……二十日,七十里,赵州,宿。二十一日,七十里,白崖,宿。二十二日,七十里,小云南,宿。”根据里程推算,这个“小云南”就是今祥云云南驿。

  可见,至少在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祥云在称“小云南”。

  若求其始称时间,必先考云南之名所含地域逐渐扩大的过程。

  其初为县名,后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其始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云南省后,其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因此,祥云称“小云南”,应该自唐封“云南王”之后,但至少不迟于元设行省即“大云南”形成之前。

  如此说来,明初民间称祥云为“小云南”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明政府为什么从包括“小云南”在内的几个地方向山东一带移民呢?

  本来,朱元璋的军队于洪武十五年降伏云南后,为了加强统治,向云南移入大批汉人,并实行卫所制度,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不应该向外地移民。

  但事实上确有许多包括“小云南”在内的云南人被移往山东。

  奇怪的是,现存的家谱中都没有记载先祖从“小云南”移往山东的原因。

  似乎后世修谱者或先祖在故意回避这个问题。

  个别谱中也只有“避祸”的字样。

  再联想民间传说,这些人被捆绑押送的情形,以及蓬莱旧县志中关于从镇雄移民山东的记载,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些“小云南”人中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参与抵抗或判乱的战俘。

  如曾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就是被朱元璋部队掳获的战俘。

  他原姓马,云南昆阳州人氏。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被俘,编入傅友德军中,随明军抵京师(今南京),后又进燕王朱棣府。

  明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异地安置战俘的办法,恐怕是为了稳定局势、加强统治。

  而这些移民尽量向后人隐瞒被迁的原因,是为了免得给后人带来麻烦,这种做法在讲究家庭出身的封建社会是比较明智的。

  当然,外迁的“小云南”人中也有部分从军外迁或投亲靠友自发外迁者。

  关于从军外迁,发生于明永乐二年。

  一些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奉旨山左(东)迁民。”

  这次外迁,主要以“小云南”一带的卫所军户为主。

  当时,距朱元璋军队降服云南已有25年。

  这些军户被迁到山东后,仍称自己是“小云南”人。

  这些军户(包括前文所说的战俘)被安置在威海、成山、大蒿、海阳、靖海五个卫所中。

  参加了保卫海防的抗倭斗争。

  到明末,明军解体,山东半岛卫所相继撤销,屯戍制度废除,这些“小云南”来的军户也就地落籍为民。

  所以,山东半岛地区存在大批“小云南”人。

  到了清代,这些人的后裔又纷纷“闯关东”来到东北。

  因此,包括四面城在内的东北地区自称“小云南”人的祖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网转文章)

编辑:jrg
0 

今日关注

云南丽江还有一支“子姓”繁衍

2 12
在丽江市永胜县顺州、板桥、大安等乡村居住着四五千户约三万人的“子”姓人家。 [ 阅读全文 ]
12 

两岸族谱对接:寻根问祖,得讲规矩

2 11
谭其骧教授(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50年之后执教于复旦历史系)说,族谱不可全信,每个村庄的始祖是可靠的。 [ 阅读全文 ]
11 

焉得虎子的“焉”与鄢是一家

2 2
山东乳山是焉姓重镇。谈“焉”不离“鄢”,“焉”是“鄢”这个姓氏在历史过程中简化的结果。 [ 阅读全文 ]
2 

湛江雷阳谢氏宗亲祭祖: 朝拜晋太傅谢安之母圣地

2 28
谢氏陵园座落在湛江市太平镇白鸽山,始建于晋代(距今1570多年),内有谢安的母亲庄太君、其曾孙来雷开基的第一始祖谢琨公以及其夫人陈氏的陵墓 [ 阅读全文 ]
28 

全能学霸!这位清代女科学家的经历有多传奇?

1 1
最近,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式开播。随着节目播出,多个话题成为热点。比如,制于清乾隆年间的金嵌珍珠天球仪。 [ 阅读全文 ]
1 

“嵇”姓起源引起争议 认为“嵇氏之先本姓奚”

1 3
嵇姓源自会稽奚姓,到了嵇康的父亲也就是嵇昭公这一代,因为避祸迁至谯郡。 [ 阅读全文 ]
3 

“安东八景”之首:元宝山的前世与今生

1 16
元宝山公园建于1911年,2009年重修。 [ 阅读全文 ]
16 

营口2001年重建妈祖庙

1 2
营口天后宫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在原龙王庙旧址修建,2001年重建。 [ 阅读全文 ]
2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写了多少错别字?

1 3
周岩壁撰文指出,《兰亭序》写了6个别字:“修稧”的“稧”应写为“禊”,“峻领”的“领”应写为岭的繁体字“嶺”,“悟言”的“悟”应写为“晤”,“怏然”应为“快然”,“所之既惓”的“惓”应写为“倦”,还有两处“揽”字应写为“览”。 [ 阅读全文 ]
3 

大连72岁老人自称鳌拜后人

1 4
辽宁大连蓉花山镇的金家屯一位72岁的金玉慧老人声称,自己就是鳌拜的第11代后世子孙。 [ 阅读全文 ]
4 

为什么中国的刺青文化从宋朝之后就断了?

1 2
 中国市井大规模的纹身文化是在宋朝以后断绝的,时间是明洪武年间。 [ 阅读全文 ]
2 

魏富海:大连人难忘的老市长

1 15
魏富海,1930年生,大连市金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4月,在 大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上当选为市长(至1987年10月);1988年2月至1992年8月(大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任大连人民政府市长。 [ 阅读全文 ]
15 

这一年,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0 8
回望2021年的浩瀚星空,中华民族迸发了最耀眼的华彩:“天问”登火、“羲和”探日、“银河”巡天、“天宫”览胜…… [ 阅读全文 ]
8 

最大规模疫苗接种为什么“能”

0 16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过26.9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1.9亿人——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最新消息显示,我国疫苗接种率已达80%以上。 [ 阅读全文 ]
16 

“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开幕

0 7
12月16日上午,“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开幕式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柳明校区的学生们,通过诵读家书、书写家训的形式,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阅读全文 ]
7 

社交媒体的寻人奇迹:直系军阀孙传芳嫡孙微信找到南京亲人

0 7
孙传芳共有四子三女,后人居住世界各地,而生活在南京的是孙传芳第三个儿子孙家裕家族。 [ 阅读全文 ]
7 

中国天主教

0 2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16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一次传入中国。 [ 阅读全文 ]
2 

中国伊斯兰教

0 10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 [ 阅读全文 ]
10 

延迟退休最新消息!中央明确了!

0 4
按照国家现行规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女工人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 [ 阅读全文 ]
4 

江西这个村里有48口古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0 3
天宝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江西第一古村”。 [ 阅读全文 ]
3 

延陵堂吴氏千年数次迁徙

0 13
淮阴吴氏属于延陵季子的后裔,元末明初迁至扬州。 [ 阅读全文 ]
13 

睢宁三山堂 张、赵、宋三姓本一家

0 22
清乾隆四十五年《宋氏族谱》序言:宋氏始祖待铜,由河南迁睢,兄弟三人,己为长也,因赋役繁重分姓,一为张氏,一为赵氏。 [ 阅读全文 ]
22 

明初从苏州阊门迁至高邮 阮元曾为居氏题匾“明德惟馨”

0 20
高邮八桥居家庄“渤海堂”居氏,是明代初期从苏州阊门迁来。 [ 阅读全文 ]
20 

扬州江都高汉常氏为常遇春后人

0 14
南京审计大学教师常大清考证,扬州江都高汉常氏为明代大将常遇春的后人。 [ 阅读全文 ]
14 

山东基督教:将茶文化融入神学思想建设

0 11
山东基督教将茶文化融入神学思想建设,开展基督教茶文化建设。 [ 阅读全文 ]
11 

基督教的祈祷

0 2
祈祷分为个人祈祷和集体祈祷。 [ 阅读全文 ]
2 

京口王氏家谱被美国哥大收藏

0 1
主王心托人从美国影印回了失传多年的《京口王氏家乘》。 [ 阅读全文 ]
1 

大连“棒棰岛”海参获得NSFA级海参认证

0 3
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接到全球公共安全和健康组织NSFInternational发来的贺信,获得该组织颁发的首个A级海参认证。 [ 阅读全文 ]
3 

“史上卖书最多的中国人” 漫画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

0 4
享誉全球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11月17日在少林寺落发出家。 [ 阅读全文 ]
4 

贵州福泉市:世界现存最大的银杏树才800多岁

0 17
贵州福泉市黄丝村李家湾,一棵银杏树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粗壮的一株银杏树。 [ 阅读全文 ]
17 

家谱

2020-11-24
浏览:364 评论:0 收藏:0
2020-11-24
浏览:27 评论:0 收藏:0
2020-11-23
浏览:130 评论:0 收藏:0
2020-11-20
浏览:11 评论:0 收藏:0
2020-11-19
浏览:38 评论:0 收藏:0
2020-11-13
浏览:25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