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方志 > 历史沿革 > 烟台名称及城市形成钩沉

烟台名称及城市形成钩沉

2020年9月9日
作者: 
文章来源: 

  烟台,宛若一颗镶嵌在胶东半岛上的璀璨明珠。

  它濒临黄渤海,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美丽城市。

  烟台因烟台山而得名,因烟台开埠而兴起,为世人所共知。

  然而,烟台名称及城市从孕育到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化过程,是地理、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源渊———奇山守御千户所、狼烟墩台

  据《福山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奇山、烟台山和古芝罘并列隶属于古福山县,这种隶属关系一直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加强海防,防止倭寇袭扰,明朝政府在奇山北麓设奇山守御千户所,在北山上筑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

  奇山守御千户所,又名奇山所、奇山所城,是烟台城市之根;烽火台,又称狼烟墩台,是烟台名称之源———距今600多年。

  奇山所城及狼烟墩台建立,基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和军事需要,是烟台名称及城市形成的发端和首要事件,其影响重大而深远。

  孕育———“烟台”、烟台山

  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福山知县罗博编撰《福山县志》,其卷一“地舆图”中标有沿海墩(用土堆积而成)、台(高而平的建筑)共15座,自西向东14座依次标注为“墩”,唯有最东面的一座标注为“烟台”(指狼烟墩台),这是现存历史地图中关于烟台最早的文字记载资料。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福山知县何乐善重修《福山县志》载:“有石似船型(指烟台山北部‘造化奇观’)在烟台(指烟台山)上”。

  这次出现“烟台”文字记载,不再仅指“狼烟墩台”,已扩大到整个“烟台山”,即将北山称为烟台山———距今250多年。

  烟台山别名:北山———烟台山远古为一座荒山,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因其位置在北海岸,当地人称“北山”,是烟台山最早的名称;

  熨斗山———当初,在北山筑狼烟墩台,因山状似熨斗,当地人又称“熨斗山”;

  燕台山———烟台山东侧有一块巨型“燕台石”,由于四季气候变化,每逢“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时节,成群结队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集居于此垒巢筑穴,繁衍后代,有人称“燕台山”;

  拉旗山———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湾海关码头建成,在烟台山上建灯楼和旗杆,指挥船只进出码头,又有人称“拉旗山”。

  至19世纪末期,烟台山与“北山”“熨斗山”“燕台山”“拉旗山”并存兼用。

  清朝末年(1905年),烟台山灯塔落成,命名为“烟台山灯塔”。

  此后,其它名称逐渐消失,统称为烟台山。烟台山是烟台城市的标志。

  雏形———奇山社、“烟台街”、商埠区

  明朝初期,居于芝罘湾的渔民为方便出海捕鱼,在西南河口入海处东侧共同集资筹建三间草屋,供奉海神娘娘。

  当时,芝罘湾已成为海上运输和近郊捕捞船舶的重要避风停泊港口,码头就设在烟台山西南的海岸上。

  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福山县设4保29社,其中,东北保辖务本社、芝水社、北诸社、芝罘社、唐家夼社、黄务社等。

  今芝罘区属东北保,奇山守御千户所及烟台山狼烟墩台虽然地处东北保,但因其是军事设施,由山东总督备倭都司(设在今蓬莱水城内)统辖。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废除奇山守御千户所,军转民,改为奇山社,行政上归福山县管辖。

  官兵解甲的末任正副千户和张、李两大姓千户后裔率众大力从事生产经营、发展人口、大搞民居和庙宇建设,历经180多年,到烟台开埠前后,奇山所城及周围形成有13个固定村庄(所城内4村、外9村)的民居社区,时称奇山社十三村,使奇山所城由一座军事城堡,演变为一个“有城无市”的民众居住地,为之后的“烟台街”和商埠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朝雍正年间,人们对海神娘娘庙进行了小规模扩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庙前道路,成为当时最长、最宽的街道,俗称“大街”;

  嘉庆十五年(1810年),本地和外地商家、船帮投资,将海神娘娘庙大规模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大庙”。

  以明朝初期以来形成的港口贸易为起点,以大庙为轴心,四海商贾云集庙前街道,集市贸易十分活跃,成为烟台最早、最繁华的商业“大街”,民间称之为“烟台街”。

  烟台开埠后,因地处奇山所城以北定名为北大街。

  据说,当初曾有人将“烟台街”3个大字写在木牌上,悬挂在北大街新华书店对面的一家商铺墙上。

  由此可见,“烟台街”已成为当时公认的地名。

  随着商业贸易的迅猛发展,“烟台街”向集镇过渡,很快成为当地经济、文化中心,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商号多达千余家。

  “烟台街”“有市无城”,与“有城无市”的奇山社呼应、互补,开始形成烟台城市的雏形。

  烟台地名的出现和城市雏形的初显与古代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智慧创造。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11月9日,清政府正式设立烟台厘金局(即税务机关),抽收出入商船贸易厘税,以增加军用饷需。

  烟台厘金局的设立,表明烟台名称已被清朝政府初步确认。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6月8日,法国侵略军3000多人,在未费一枪一弹和无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侵入芝罘港湾登上了烟台山。

  据《筹办夷务始末》载,山东巡抚文煜在两个月内曾13次上摺朝廷,报奏法军在烟集结兵力、扩充装备、安营扎寨、劫掠民船、侦察训练、试放枪炮等侵略行为,几十次提到“烟台”“烟台山”“烟台海口”“烟台地方”等名词,清廷在批摺中也几十次提到“烟台”名词,这些充分证明烟台名称已广泛使用。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烟台正式开埠,是山东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

  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道署由莱州移驻烟台,同年3月设立东海关(即山东海关),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立领事馆,并在烟台山下建立洋行、银行、邮局、教堂、医院、学校、旅馆和俱乐部等,逐步形成了领事馆和外国人聚居区。

  与此同时,烟台港的货物大都在大庙前的“烟台街”交易,很快发展为贸易中心;

  内地大批劳动力亦开始向沿海流动并在烟台聚居,这是烟台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加,烟台的地域范围也逐年扩大。以烟台山及朝阳街为中心,呈扇形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拓展,涵盖奇山社、“烟台街”,形成了一个发达的新型商业城区,曾一度成为山东贸易中心,人们习惯称其为商埠区———距今150多年。

  烟台开埠是继奇山守御千户所及狼烟墩台之后又一重大事件,自开埠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经济与外国经济在此相互融通,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促进烟台实现了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诞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区人口的急剧膨胀,推动烟台完成了从传统港口城镇向近代商埠城市的演变;

  从封闭性城堡社区向开放式口岸城市转变;

  从以国内贸易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向以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嬗变,这些不可或缺的经济、文化条件,使烟台成为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

  形成———烟台区、烟台特别行政区、烟台市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福山县废保社建置,全县划为20个区,芝罘社改为芝罘区,辖芝罘村(今大疃村)、东口村、西口村;

  奇山社则与商埠区合并,成立福山县烟台区(镇街级),辖奇山所、上夼、烟台(泛指烟台山周边区域,村居级)、西南河、西河村、东海阳、中海阳、西海阳、通伸、芝罘屯。这是历史上首次以“烟台”命名的行政区,是烟台城市形成的标志———距今100多年。

  1913年8月,北洋军阀政府设烟台镇守使公署(由登州镇总兵改置),烟台区改为福山县烟台警察特别区,简称烟台特别区。

  1934年1月,民国山东省政府建立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

  至此,烟台脱离福山县,独立建置,烟台名称与这座城市深深地融为一体。

  1938年2月,日伪改烟台特别行政区为烟台市,隶属伪山东省鲁东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革命根据地与国民政府、日伪在烟台形成犬牙交错态势。

  其中,胶东革命根据地在烟台:

  1924年12月,创立胶东最早的党组织———中共烟台小组;

  1928年5月,创建中共烟台支部;

  1930年3月,建立中共烟台临时市委;

  同年4月,成立中共烟台市委;

  1945年8月24日,红旗插上烟台山,烟台第一次解放,遂设立烟台市,隶属胶东行政区。

  烟台是全国解放最早、最大的沿海城市之一,为全国、全省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胶东革命中心和红色文化龙头城市,是烟台行政建置升格、管辖范围扩大的重大政治因素。

  1950年5月,胶东区撤销,设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省辖烟台市。

  1958年5月,改为莱阳专区辖烟台市;

  同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烟台市遂归烟台专区管辖。

  1983年11月,烟台地区撤销,组建地级烟台市,原烟台市改为芝罘区至今。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一代又一代的烟台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历经沧桑,记录、传承、创造着厚重典雅、开放包容的山海文化,并衍生出开拓创新、浪漫时尚的红色革命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仙道文化、紫色葡萄酒文化。

  由于烟台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近代建筑集中成片,街区特色鲜明,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8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将烟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烟台,这个响亮、亲切而富有无限魅力的名称,沐浴着红、蓝、绿、紫文化霞光,已深切地嵌进这片热土,沁入这方人的心灵,并蜚声海内外,正像冰心在《忆烟台》中感慨的那样:“一提起烟台,我的回忆和感想就从四方八面涌来……”山雄海阔,沙鸥翔集。烟台人正以山的气魄、海的胸怀,意气风发,朝着蓝色、文明、幸福之都的美好梦想一路追寻。

编辑:jrg
0 

今日关注

烟台故事:续半联,吃半联

4 10
传说清乾隆年间,烟台有家酒店在开张之际,起名“半联酒店”。 [ 阅读全文 ]
10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2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中元节习俗:放河灯

2 7
中元节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习俗:放河灯。 [ 阅读全文 ]
7 

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

2 2
明代牛姓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迁移特点,虽然山西移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但期间仍有不少地方的牛姓家族是从不同地方迁入的,存在交叉互迁的复杂现象。 [ 阅读全文 ]
2 

肥西赵氏:铭军提督赵维禹、赵怀业家族史料

2 10
肥西世义堂赵氏,自宋初淳化年间始,后世居肥西梅子湾鹿茸山(今孙集乡),晚清淮军铭军两江提督赵维禹字晴川,及其子铭军两江提督赵怀业、参将怀勋兄弟,淮军末弁、民国上将赵理泰等都出自这支赵姓。 [ 阅读全文 ]
10 

读城|青岛人到底什么样?

2 1
这几年,小哥几乎成为青岛小伙的代名词,一个褒贬不一、色彩丰富、充满复杂情调的感情品牌。 [ 阅读全文 ]
1 

广西博白县冯氏宗族简史

2 18
数百年来,博白冯氏没有联过族,所以造成各地另立始祖,各排字辈。由柯木村光流,冯荣等公倡议,合族响应,统修了全县及部分外迁玉林,陆川,合浦,小江,钦州等地支族的冯氏族谱即《上党郡冯氏元淑公宗谱》。 [ 阅读全文 ]
18 

大鹏赖氏家族:前辈守御领土 后人遍布全球

1 16
赖氏在大鹏生活了近300年,始祖赖吾彪由广东紫金县迁至鹏城。 [ 阅读全文 ]
16 

百余藏品述兰州牛肉面“前身今世”:引燃食客乡愁

1 20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 [ 阅读全文 ]
20 

越姓是鲜卑族后裔,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族谱

1 2
越步生表示,经过多年查阅资料研究,新村越氏应为鲜卑族后代,祖先姓氏为译音“越勒氏”,取“越”姓。 [ 阅读全文 ]
2 

奶奶

1 4
奶奶的名字叫赵美珍。 [ 阅读全文 ]
4 

浙江郑氏族谱字辈摘录

1 2
字辈是辈分的证明,这是中国唐宋以来形成的文化礼仪,炎黄子孙在线收藏部分浙江郑氏族谱字辈。 [ 阅读全文 ]
2 

大连曾有哪些塔?

1 4
大连市市内曾有几座塔,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五一塔、消防塔。 [ 阅读全文 ]
4 

《青岛与音乐》讲述音乐史话

1 4
“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日前再添新书,第12本图书《青岛与音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 阅读全文 ]
4 

九一八事变的8个历史真相: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是谁

1 2
1931年9月18日,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天。 [ 阅读全文 ]
2 

辽宁刘姓字辈简略

1 24
字辈是辈分,也是家族密码,辽宁地区移民众多,能查到许多刘姓字辈,虽然他们都姓刘,却并非同宗同源。 [ 阅读全文 ]
24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

1 7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 阅读全文 ]
7 

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1 5
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 阅读全文 ]
5 

大连 老电车里品味慢时光

1 7
在大连,最有穿越感的是201、203路有轨老电车驶过的街道。 [ 阅读全文 ]
7 

最新证据显示“刘罗锅”祖籍是江苏丰县

1 23
刘得源次子刘福下注:“勤王北出,住山东青州府诸城之逄哥庄。” [ 阅读全文 ]
23 

正是樱桃上市时,话说宝宝能不能吃樱桃?

1 1
樱桃性温热,不易消化,对胃粘膜剌激性大,最好不要空腹吃,在宝宝患病期间不建议食用,特别是口腔有溃疡的、咳嗽喘息的宝宝。正常的宝宝也不可多食。 [ 阅读全文 ]
1 

为什么把“汉人”叫蒙古人种?汉人人数可是100倍于蒙古人

1 5
根据200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汉人数量光在中国就约有12亿,而蒙古人全球加在一起也就约在1200万上下,可见从人数上来说,汉人才是最具代表的黄皮肤人。 [ 阅读全文 ]
5 

100年前光绪帝在北大的讲话

1 4
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 [ 阅读全文 ]
4 

中山路|百年老街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1 2
中山路,精神意义与物质价值并存;只要是青岛土著,便会有中山路情结。 [ 阅读全文 ]
2 

溥伟的皇帝梦

1 7
溥伟(1880—1937)字绍原。清恭亲王奕訢之孙,光绪二十四年(1898)袭恭王爵位,成为第二代恭亲王。 [ 阅读全文 ]
7 

话说“老姓”

1 4
老姓,中国较罕见的姓氏,春秋宋国有老佐,春秋陈国有老聃(老子),宋代有老麻,明代有老兆详。 [ 阅读全文 ]
4 

《浙江湖州府城嵇氏宗谱》:来自美国的老家谱

1 14
浙江湖州府城嵇氏宗谱八卷,首两卷,(清)嵇显曾、嵇元锷等重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阅读全文 ]
14 

栖霞、龙口、蓬莱皆有慕姓,家谱记载是慕容氏后人

1 22
根据族谱的记载,黄县(龙口)的慕姓就是栖霞慕姓的分支,此外,蓬莱、招远、莱阳、海阳、福山等地也都有慕姓居民。 [ 阅读全文 ]
22 

鄂州观音阁:中国最霸气寺庙,800年淹没无数次

1 2
鄂州观音阁是一座位于长江上的寺庙,同时也是唯一的一座。 [ 阅读全文 ]
2 

千年孝道文化的根源——文登丛氏宗祠

1 16
古时候在文登县内有百余座丛氏宗祠,文登城内一条街上就有三座规模宏大的宗祠,数道牌坊,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上谕。 [ 阅读全文 ]
16 

人文

2020-11-27
浏览:170 评论:0 收藏:0
2020-11-27
浏览:107 评论:0 收藏:0
2020-11-26
浏览:30 评论:0 收藏:0
2020-11-25
浏览:5 评论:0 收藏:0
2020-11-24
浏览:12 评论:0 收藏:0
2020-11-24
浏览:20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