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方志 > 历史沿革 > 追溯大连气象站百年沧桑与巨变

追溯大连气象站百年沧桑与巨变

2020年7月13日
作者: 
文章来源: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向最新一批获认定的23个百年气象站颁发证书,其中就有大连!昨天,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世界气象组织在2016年建立了百年气象站认定机制,至今全世界共有140个百年气象站获认定。根据要求,百年气象站应满足运行时间达百年以上、缺测不超过10%(不含战争和灾害等影响)、没有造成观测气候特征变化的迁站等9项条件。目前中国已经有8个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百年气象站。

    市气象局相关人员经过详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向大家描述了大连这座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百年沧桑和历史巨变。

    追溯地道的“超级老台”

    大连气象,可以追溯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比大连建市还要早5年,最初是英国殖民者到大连收集气象数据。后来,大连又先后沦落在沙俄、日本列强的统治下,他们陆续在大连这座城市里建起了气象观测所。今天的大连市气象局所在地,曾经是日本侵华时期在南山建立的气象厅所。

    清政府时期的气象站

    1860年(咸丰九年)2月,英舰4艘轮船侵扰大连湾,并把三山岛以内大连湾海域改称“维多利亚湾”。1863年,英国人赫德进入清政府海关。1892年在旅顺老铁山建立了灯塔。1894年,在同一地点建立了测候所。据查,1894年4月—1898年4月,这4年间的资料仍存于中国气象局档案馆内。这是迄今为止辽东半岛南端见于史料的关于气象台站及其气象资料的最早记录。

    沙俄时期的气象站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沙俄殖民者在大连胜利桥东北方向海边建立了测候所,在日本1938年《满洲气象累年报告》中还印有该所的照片,那是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俄式建筑的小楼,小楼的墙上嵌有一个小小的门牌,门牌上的蝇头小字,用放大镜方可看清:滨町十四番地二号。

    日本占领时期的气象站

    日本占领时期气象站始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初建于胜利桥北,后迁至寺儿沟,再迁至南山。至现存资料年限下限1940年止,前后36年。此间,日本侵略者还先后于旅顺、皮口、周水子等地建立了数处气象站所和暴风、暴雨警报信号标。

    1918年建成的大连观测所,是一幢白色的3层小楼,2003年3月拆除,并在原址扩建新的业务楼,即现址的大连市气象局7号办公楼前身。

    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台站几经搬迁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的气象事业开始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6月1日,新组建的气象台正式开展工作,大连人民有了自己的气象事业。台址的确定,本拟使用南山原日伪时期的气象台,但当时房屋为苏军占用,所以因陋就简,利用位于沙河口区兴工街886号原日本神社的房屋作为临时用房。由于台址选定的局限,周边环境多工厂,周边轨道交通、房屋密集,视野狭窄,难以保证观测和通讯的正常工作进行。1950年10月,旅大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气象台的建议,经与苏军有关方面协商,决定将苏军占用的南山原日伪时期的气象台及一切设备移交大连气象台使用。1952年1月1日,由原址迁到今天的大连市中山区气象街2号,观测项目包括气压、干湿球温度、风向风速、降水、小型蒸发、云量、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及浅层地温等。

    南山的条件仍不合乎规范的要求。观测场位于南山的一个小山顶上,周围都是小山、树丛,观测场面积很小,仍达不到观测记录要求,1957年1月1日,观测场迁至旅大市金县大连湾南山靠近海边的地方,经几年观测对比,该处测得的气温、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代表性较差。1969年4月1日,大连湾地面和高空观测重新迁回现址。

    开拓者的路是艰辛的

    1950年,年仅19岁的李素琴,作为第一批大连气象站地面观测员,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大连气象观测站台址选择、场地铺设、仪器安装到工作制度的制定,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李素琴回忆,对于那个年代,一个“苦”字最能概括。“到海边挖草皮铺设观测场地、冬天值班没有取暖、宿舍里经常有老鼠从身上爬过……”虽然条件艰苦,但大连气象人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不断探索、改建、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适应当时需求的气象业务。

    1986年2月1日,大连气象站正式在地面观测业务中使用SU-PERPC-1500袖珍计算机,计算观测数据,自动编发地面气象电报,到1987年底,PC-1500袖珍计算机在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正式使用,再到1988年引进微机制作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系统,大连地面观测正式进入气象现代化起步阶段。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连气象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上个世纪80—90年代,713型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数值预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领域逐步扩大。

    2004年新建的业务综合楼  

    气象现代化建设驶进“快车道”

    进入21世纪,气象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成就斐然。2002年12月—2003年9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从批准可行性报告、建设方案到投入使用,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被当时的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副局长誉为“大连速度”。像一颗晶莹的珍珠闪烁在浓绿的山巅,与新建成的综合办公楼相映生辉,成为滨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横空出世的“多普勒”,展露出强功能性、高灵敏度、持续性好、故障率小的特点,在当时大连气象探测大舞台上成了“实力派”新星。

综合探测能力提升的同时,观测技术手段也不断进步。继2002年全市自动气象站建成后,2003年又建成11个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市区空间监测密度达到5千米,为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奠定了基础。

    曾几何时,大家对气象工作的记忆停留在简单的百叶箱中。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探空雷达、风廓线雷达、车载双偏振天气雷达、激光雷达、地波雷达、GPS/MET水汽遥感探测仪、海上浮标,以及遍布全市城乡的自动气象站组成的海陆空全方位立体气象监测系统。由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0多个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网,站点平均间隔为7公里,重点区域小于5公里。另外还有卫星雷达遥感监测网、雷电监测网、能见度监测网、农业及生态监测网、大气成分监测网,构架起捕捉天气变化的“天罗地网”。

    “大气为本、连心为民”,一代又一代大连气象人坚守岗位,传承百年台站历史积淀,他们把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作为心中永远的火炬!因为,它引领了我们的过去,也定将照亮未来!

编辑:jrg
0 

今日关注

山东省包氏字辈汇总

5 12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俗称派,以山东包姓为例,由于年代久远,繁衍生息,各地都不相同。 [ 阅读全文 ]
12 

广西博白县冯氏宗族简史

5 18
数百年来,博白冯氏没有联过族,所以造成各地另立始祖,各排字辈。由柯木村光流,冯荣等公倡议,合族响应,统修了全县及部分外迁玉林,陆川,合浦,小江,钦州等地支族的冯氏族谱即《上党郡冯氏元淑公宗谱》。 [ 阅读全文 ]
18 

《西游记》外景拍摄地:嵖岈山

3 1
嵖岈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境内,素有“天下第一奇山”、“北方石林”之美称。 [ 阅读全文 ]
1 

驴姓趣事

3 17
“驢”字右边为繁体之“盧”,今简化为“卢”,本义已不存矣。 [ 阅读全文 ]
17 

杲姓源自忠勇英雄颜杲卿

3 14
在杲姓人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杲姓源自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叔伯兄弟颜杲卿。 [ 阅读全文 ]
14 

延陵堂吴氏千年数次迁徙

2 13
淮阴吴氏属于延陵季子的后裔,元末明初迁至扬州。 [ 阅读全文 ]
13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2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江都大桥褚氏或是褚遂良后裔,明初迁来 成“东乡三大家族”之

2 16
扬州江都区大桥镇东侧松山村一个名叫褚家巷的小地方,居住着200多户褚姓族人。 [ 阅读全文 ]
16 

肥西赵氏:铭军提督赵维禹、赵怀业家族史料

2 10
肥西世义堂赵氏,自宋初淳化年间始,后世居肥西梅子湾鹿茸山(今孙集乡),晚清淮军铭军两江提督赵维禹字晴川,及其子铭军两江提督赵怀业、参将怀勋兄弟,淮军末弁、民国上将赵理泰等都出自这支赵姓。 [ 阅读全文 ]
10 

贝聿铭大师封山之作: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 6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贝聿铭大师的封山之作。 [ 阅读全文 ]
6 

冬日怀古:民国大师笔下的美丽冬天

2 2
冬天,没有春天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的电闪雷鸣,没有秋天的丰硕果实,却有围坐火炉时的闲暇惬意,有白雪皑皑时的纯洁超然,有傲雪枝头的醉人清香 [ 阅读全文 ]
2 

鼠姓起源不同流

2 3
鼠族奔走齐国,寻求四贤之首的姜子牙保护,姜子牙将其安排在齐国与宋国交界处(今山东沂南苏村)定居,以图腾为志称鼠氏。唐朝西突厥阿史那部鼠尼施部落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 阅读全文 ]
3 

孙氏家谱山东乐安堂

2 13
孙氏族谱的研究多数在“文革”以后,现世存族谱多数起始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迁徙时期,即明朝永乐建帝前后,至今约600多年历史,民国期间的版本较多。 [ 阅读全文 ]
13 

山东栖霞后夼柳氏家族渊源初探

2 6
栖霞、福山、招远、龙口、莱阳,乃至威海等地柳姓族谱多数认为自己来自山西,系大槐树移民,实属误传。 [ 阅读全文 ]
6 

背影

2 3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阅读全文 ]
3 

全国郑氏字辈大全

2 15
此全国郑氏字辈大全(2012年版)是由郑瑞琪收集整理并刊录于河南新密《岳村郑氏大宗谱》 [ 阅读全文 ]
15 

青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15年规划

1 27
青岛启动《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 [ 阅读全文 ]
27 

中国最早的家谱记录在商代的甲骨文上

1 18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批家谱出现在商代,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 阅读全文 ]
18 

甘井子煤码头工业遗产遭到破坏后,修复工作通过验收!

1 4
甘井子煤码头工业遗产修复结果基本符合验收条件,原则通过验收。 [ 阅读全文 ]
4 

奶奶教的儿歌

1 2
奶奶给我讲的故事多如天上的星星,有: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上案板,小麻噶尾巴长…… [ 阅读全文 ]
2 

浙江郑氏族谱字辈摘录

1 2
字辈是辈分的证明,这是中国唐宋以来形成的文化礼仪,炎黄子孙在线收藏部分浙江郑氏族谱字辈。 [ 阅读全文 ]
2 

青岛老房子卖出4.7亿天价,看房需交1千元

1 9
一栋青岛八大关老房子售价4.7亿元,近日疯传。 [ 阅读全文 ]
9 

大连曾有哪些塔?

1 4
大连市市内曾有几座塔,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五一塔、消防塔。 [ 阅读全文 ]
4 

傅抱石《听泉图》5186.5万元高价成交的理由

1 9
傅抱石创作于1963年的《听泉图》立轴最终以451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5186.5万元成交。 [ 阅读全文 ]
9 

明朝的某些假家谱

1 16
明朝开始流行假家谱,陆容《菽园杂记》有记载,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七“赝谱”条中也有记载。 [ 阅读全文 ]
16 

AI殡葬:你敢让机器人主持葬礼吗?

1 6
智能殡葬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其实 “心”才是宗教与葬仪的根本所在。 [ 阅读全文 ]
6 

大连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 1
 《辽宁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列保护植物61种,大连市分布的约有玫瑰、北重楼、矮鸢尾等47种。 [ 阅读全文 ]
1 

大连老地名:貔子窝与麻子沟

1 1
貔子窝就是普兰店的皮口镇,其实,貔子并非指黄鼠狼,而是狐仙;胶东话里,“麻子”、“老麻”、“老麻子”是一个意思,即野狼或野狗之意,这是老麻沟的由来。 [ 阅读全文 ]
1 

远藤周作曾在大连第十六中读书

1 1
1929年,远藤周作进入大连大广场小学校,小学四年级时,他的一篇作文《泥鳅》被当地的日文报纸《大连新闻》采用,得到母亲的盛赞。 [ 阅读全文 ]
1 

中国国内游复苏势头明显

1 2
中国端午假期前两日,中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707.7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6.6亿元。 [ 阅读全文 ]
2 

人文

2020-11-27
浏览:84 评论:0 收藏:0
2020-11-27
浏览:107 评论:0 收藏:0
2020-11-26
浏览:30 评论:0 收藏:0
2020-11-25
浏览:5 评论:0 收藏:0
2020-11-24
浏览:12 评论:0 收藏:0
2020-11-24
浏览:20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