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方志 > 历史沿革 > 烟台街丨御倭要塞金山所

烟台街丨御倭要塞金山所

2017年11月13日
作者: 
文章来源: 

        金山,位于牟平(县城)东北四十里,山不是很高,长约三里多。我的老家就在金山前面。当地并没有与黄金有关的传说,不知它为什么会叫金山。这么小的山在烟台地区根本不挂名,就是牟平当地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金山曾设御倭要塞———金山所,是县志上有记载的,可惜文字不多,也不详细。只是留下的遗迹还在,与县志和文史资料所载基本一致。


        战略要地
        金山,东距威海七十里,西隔烟台一百里。南面是昆嵛山;北面紧靠北海(黄海);西面是金山港,对岸与丰山遥相呼应,其战略位置十分明显。大概是当年烟台与威海之间御倭时的要塞。说大概是因为县志上只是记载了设金山所,并没说明年代、隶属、建制和功能,也没有记述与烟台、威海之间所发挥的作用。
        山势的走向西高东低,从南往北看,主峰上半部呈A字型。下半部向西南延伸一里左右,形成丘陵型小山;往东南由高到低连绵起伏约三里,中间地带也有一丘陵型小山,被称为小金山;主峰往北一百米下坡又转变成上坡,是另一个尖型山顶,其高度与主峰差不多,可能就是当年的烽火台。因从西、北、东三个方向看十分突出。而从南面往北看就被主峰挡住了。听说晴天海上没雾时,眼力好的站在山顶上能清楚地看到烟台以北海里的岛屿。
        相连的两个山头从西面看像驼峰。明显区别是,南峰是天然形成的石头山顶,而北面像似烽火台的顶部有人工用石块和黄土加高而成的迹象。有时大雨后,水流冲出的小沟里能看到石块和泥层中有碎陶片、瓷片、烂木块。其实南面的石头山顶就是天然形成的烽火台,为什么还要在相距百米外的北面加高另建一个烽火台,就不得而知了。据说当年北面的点火后烟雾大,周边不能站人,所以就在南面的山顶上设了望哨,观察海面情况。有这个可能,因为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前,山上建洞驻有炮兵部队,两个山头就被当作观察所和指挥所。金山以北的海岸线,从西面的丰山至东面的双岛有四十多里,几乎是直线形,海面上的船只一览无余。山下以西是汉河、广河的入海口,也就是金山港。
        金山港在涨潮时水面宽阔,潮头能直接向南顶到广河和汉河的河道十多里远,而两河岸边就是村庄。如果是在夏秋的雨季,河水奔流入海,倭寇的船只在涨潮的顺水、河水入海的逆水,都能从海上进入陆地。何况在金山港西岸的丰山脚下,或是进入汉河登陆西进三十里就是牟平城,往东七十里就是威海城。
        曾记得,上世纪60年代就有断了缆绳的渔船,在刮西北大风、涨大潮时从海口漂到了村西头的广河。金山西坡有条大沟直通海口,曾有一条船随风漂到了山脚下的沟东头。这条船在沟里停了好几年没人认领,我们小伙伴经常用长木杆插在沟底划到海边赶小海,等涨潮时再顺水划回来,也就是说,金山的防御功能不但针对北面的海域,对西面的海口也很重要。在村西南面的广河拐弯的西岸有一与南面丘陵相连的平地叫土城子,至今村人也是这么叫的。传说是抗倭时防御敌人从海口进入陆地。
        据1936年版《牟平县志》记载:“金山:县东北四十里。明置备御所,城址尚存,山麓有指挥兆域。”县志记载较简单,而《昆嵛山志》的《古代战事提要》 第三节金元明清战事中记载:“洪武七年(1374)秋七月,倭寇登莱;十年(1377),升宁海备御所为宁海卫……”宁海卫就设在牟平城,那么金山所是否也同时设置,不得而知。一般来说,设卫必建所。卫是指挥机构,所是实战单位。那么设金山所应是1377年或是之后的几年间。《昆嵛山志》大事记中也有“洪武十年(1377),为防倭寇,置宁海卫”的记载,却没记金山所是何年设立的。但是记载了“正统十年(1445),五月,复置金山仓。”是金山仓,不是金山所,这个“仓”字令人费解。这说明金山所曾被撤销,倭寇猖狂时又组建归制。又记“正统十一年(1446),宁海卫以金山守御千户所戌卒少,奏请敛民分守。”千户所的兵力不够用,只得请上面下命令搞军民联防,以抗击倭寇入侵。可惜的是在志史资料中查找不到金山所在防御倭寇作战中的具体战例的详细记载,传说也没留下。
        兆域何在


        民国版《牟平县志》载“……山麓有指挥兆域。”兆域应是指挥防御作战的指挥部或指挥所,但这指挥部的建筑物设在哪里,没有明确说明。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参与地名普查时,曾查过有关文史资料,并走访周围村庄二十多位老年人。我又是金山脚下长大的,对金山的一草一木都很熟知,但对金山所指挥部的位置,一点具体线索也没找到。何况县志记载的是“山麓有指挥兆域”。山麓指的是山脚,也就是山下。我们村就是在山南的下面,祖辈相传,老人们都知道山顶上是御倭的烽火台和观察所,谁也没听说过指挥部在哪儿。
        县志记载的“山麓有指挥兆域”,指的是哪个方位?山北是大海,山脚下是海滩,坡度又陡峭,不可能设指挥部;山西坡下就是大海,叫海崖底,现在还能看到峭壁原貌,更不可能建房筑屋;山南就是我的老家村庄,我记事时还记得涨大潮时,海水顺着河道往上涨,直到现在村人说村南的地方叫南海,也就是说,村子南、西、北三面是海水围着,成了半岛,只有往东是金山延伸的山脉形成的丘陵与陆地相连,显然也不适合设指挥机构;再往东三里,是金山所的安营扎寨之地,城址还在,并在城址外建村,叫金山上寨;东面还有个村庄叫金山下寨,村里姓常的,据说就是当年金山所御倭之后代。
        搞地名普查时有人说,指挥部可能就设在故城内。理由是尽管距大金山主峰三里多,但城址的位置是小金山余脉,或可称金山的山麓。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600多年前传递消息是在烽火台上点火冒烟为信号,观察敌情是用人瞭望,指挥人员更是靠眼见为实来指挥作战。怎么能住在城内靠传令兵从三里外的山上跑步来回传递消息和传达作战命令?城址地势海拔低,又是平缓地带,北面看不到海面,西面看不清山顶。何况这里全是崎岖小路,还要过几条深沟。所以在城内设指挥部是不太可能的。
        有可能的是在山峰下东南方向不远的一块平坦之地。此地有三十米长,十米宽,明显是人工将上坡的泥土搬到下坡填平形成的台基。如果是当年指挥部所在地,其优势显而易见:离山顶近,发现敌情能直接登顶观察和调兵布阵;山体的北、西、南三面是居高临下的陡坡,易守难攻;撤退可向东进入城寨固守,也能向近处的山头转移。
        可惜的是,此地已找不到建筑痕迹,史志文献也没记载具体位置。
        城址尚存
        金山是统称,主山峰叫大金山; 由西往东山势逐步走低,最低处与最高处之间的突起小山被称小金山。而金山所故城就建在小金山东北方向的山坡上,属小金山的较低处,距西面的大金山主峰三里多。
        这是因为大金山只有东面与小金山相连,北面是苍茫大海;西面是大水漫流的海口,也就是金山港;山南当年也是一片浅海湾。村西的郝家疃、村东的王家疃、孙家疃、加上我们村邹家疃四个村的总称为港北崖,简称港崖。不过当地人叫起来,“港”叫作jiǎng,把“崖”叫作沿yán,直到现在也是说jiǎng yán沿某村。这说明在明朝的洪武十年(1377)设置宁海卫的同时,或是后几年设立金山所时,山南坡下还没有村落居民。村头石碑上刻的字是,“明末清初邹姓……在此建村”。如果从洪武十年(1377)算到明末的崇祯十六年(1643),相距二百七十多年,也就是说邹家疃建村之初的二百多年前,金山已经是军事要塞金山所了。
        上述都是为了说明金山所建城时为什么要建在远离大金山三里多远的小金山余脉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故城遗址,而没能像烟台奇山所那样把指挥所、仓库、兵器、驻军等全部设在城内,就连最重要的指挥部也是设在山麓,而没设在城内。民国版《牟平县志》中所载的金山所,共用了23个字,其中“山麓有指挥兆域”一句算是特别指出。说指挥兆域是指挥部或所,只是依据“指挥”两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好肯定。
        因大金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势根本无法建城,并且山上山下没有淡水,更不能种粮种菜,缺乏供给,无路相通,怎能建城?而大金山以东的小金山偏东北是缓坡之地,往东、往南是丘陵地带,并与其它山脉相通,而且早有先民居住,所以只能选择在此建城。
        民国版《牟平县志》载:“金山所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明洪武初置,今废为村”。而据2012年5月版的《昆嵛山志》第三篇名胜古迹中记载的是:“……实地考察,金山上寨村并未占压村西南的城寨旧址……寨遗址四面土墙基础清晰,其西墙残存土岭高3米余,长30米余。夯土尚存,而大砖已被搬光。寨东西、南北各长约365米,周长约1460米,比旧志所记大得多……”
        很可惜,烟台的奇山所经历600多年的沧桑巨变,成了现代化的海滨城市,而牟平的金山所只留下了两个村庄:金山上寨和金山下寨。
        老字难解
        烽火台的西坡下是一道深沟,下大雨时从山上流下的水向西直奔入海口。大雨过后,在沟底能见到从山上冲下的碎砖块和陶瓷片。有时也能捡到裂纹的小陶罐,罐体上还刻有无法识别的繁体字,字数一般是一至三个不等;也有的是画个三角或是画两个圆圈做记号。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还是个半大小子。有一次,我到烽火台半山腰摘酸枣,在小沟边看到一块大砖。那砖比现在的砖大得多,掂在手上感觉挺沉,估计有十斤的重量。见块大砖并不稀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砖上刻着两个大字,中间还有图案。尽管砖的表面上有黄土,但字和图的大体形状尚能辨识。我蹲下薅一把茅草,在砖面上又搓又扫,字和图露出了真面目。把砖竖在地上一看,上面的字是“殺(杀)”;中间是一把矛和一把大片刀叉在一起; 下面的字是两个,左面是个“人”字,右面是个“窝”。“窝”字最后两笔不是一挑一点,而是个“口”字,整个砖上的字和图都比较粗糙,字的笔划和结构不合理,应是用带尖的铁器或是瓷片的锐角刻画的。
        问题是把字连起来读,就是“杀人窝”。看了一会儿,当我明白字意后,吓得我头发梢都挓挲起来了,提起小篓跳着高猛跑,等看到伙伴们才平静下来。遇到村里一位正在地堰割草的老人,我把经过说给他听,并把字用草棍在地上写给他看。这位读过几年私塾的老人抽着旱烟袋琢磨一会儿说:砖上刻的是两个字,上面的字是“杀”,下面的字是“倭”。他也在地上用草棍写给我看。我问他,“倭”字右面是个“委”,为什么要刻成“窝”字。他吧嗒着嘴抽烟,不再搭理我。
        十几年后,我参与了牟平县地名普查,在寻找金山所遗迹时,我又想起了当年那块砖,就到曾经见过那块砖的周边找了两次。结果是因植树造林和垒堰栽果树,当年的水沟已被填平。去了两个半天,连块碎砖头也没找到。那位老人也老得有点糊涂,说了半天他也不认得我是谁,就更别说当年问他的字了。
        搞地名普查开会时,我把此事说给大伙听,一致认为那老人说得对。至于为什么把“倭”右边刻成“窝”,莫衷一是。直到现在,我也想不明白。
        山顶遗迹
        大金山顶端是自然形成的馒头型石棚,中间有明显人工打造的石窝,应是当年插旗杆或是竖立过标志物,周围也分布着类似的浅石窝,其用途可能是支过帐篷。朝东南的石顶下面,天然形成的是一个石棚,棚上的石顶像房檐一样横在上方,既能挡风又能遮雨,就是刮十级的西北风,或是下暴雨、大雪,石棚里照样可生火取暖或做饭。可惜的是棚下面积不大,也就能容纳五六个人,而且棚下的石头地面平整,有明显的人工打造修理过的迹象。再往下是用乱石块围着垒成的一米多宽的台阶,并用石块铺了一条小路通到疑似建过指挥所的台基边上。可惜这些迹象在上世纪70年代烟威公路铺沥青路面时,大金山上能搬动的大小石块,全被搬光了,连拳头大小的也没剩下。
        石棚里不但能遮风挡雨,如果从北面海上、西面的入海口往山上打炮,石棚下面是天然的防炮轰的掩体,并有小路转向东北方向,直通三里外的城寨。只是现在修路改道,原路走出大金山下往东已看不出原形了。我曾徒步从东往西,又从西往东走过两次,都没走通。但山脊上的老道时断时续的还在。
        在山顶的北面是一块东西走向的天然石壁,长约三米,高约一米左右,底部由东向西逐步抬高,斜向顶部。紧靠石壁东头,有一阴刻的带四方框的四句诗词类的文字,字句是由上而下,从右至左竖着排列。四句文字,每句是五个字还是七个字已无法辨认,好像很早就被钢钻子打掉了,钻子留下的痕迹很清晰。在四行文字左下方,也就是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下方,有“元年”两字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元年”两字的上面相连着三个字或是两个字也被同样去掉了。“元年”二字大小与火柴盒相仿,其字体苍劲有力。至于何人所刻、什么内容、为什么刻上了又凿除?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是一个谜。
        还有北面与金山主峰相连的烽火台,至今保持着原貌,尽管文史资料上没有留下一笔,但仍倔强地耸立在那里,向后人述说着600年前狼烟四起、倭寇入侵、军民奋起抗击的历史。

 

编辑:jrg
3 

今日关注

大连金州汪姓是完颜阿骨打之后

3 9
大连金州地区也生活着这样一支汪姓,汪渔洋就是金州汪姓代表人物。 [ 阅读全文 ]
9 

六月初三:韦陀菩萨圣诞

2 2
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 [ 阅读全文 ]
2 

百忍堂张氏的由来和字辈

2 6
百忍堂是张姓堂号,因唐高宗赐号而得名。 [ 阅读全文 ]
6 

烟台安姓和大连安姓是一家,一世祖叫安谦

2 4
烟台安氏的祖籍在今山东省齐河县,现约有5万余人,在大连市沙河口区有2万余人,在烟台只楚镇孙家庄有几千人,蓁山屯人数不详,在北京市区也有几百人。 [ 阅读全文 ]
4 

大连首富是谁?孙喜双、李东军还是张利群?

2 17
2020大连富豪排行榜前十名:孙喜双、李东军、张利群、任书良、孙荫环家族、曲乃杰、俞建模、俞洋父子、张振新、王慧文、谭永良。 [ 阅读全文 ]
17 

唐代被赐恶姓——蝮虺蠎枭

2 3
赐恶姓在唐代主要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 阅读全文 ]
3 

《西游记》外景拍摄地:嵖岈山

2 1
嵖岈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境内,素有“天下第一奇山”、“北方石林”之美称。 [ 阅读全文 ]
1 

驴姓趣事

2 17
“驢”字右边为繁体之“盧”,今简化为“卢”,本义已不存矣。 [ 阅读全文 ]
17 

宣姓人在山东

2 5
宣姓起源众说纷纭,得姓于周宣王;得姓于宣伯;得姓于宋宣公。 [ 阅读全文 ]
5 

威海市文登谭姓字辈

1 3
文登谭姓,祖籍小云南乌撒卫,迁居莱阳,后由莱阳宋格庄徙居谭家口、南七口、三瓣石谭家庵等地。 [ 阅读全文 ]
3 

中国最早的家谱记录在商代的甲骨文上

1 18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批家谱出现在商代,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 阅读全文 ]
18 

揭露最真实的修谱陷阱

1 18
修谱陷阱大揭露:号召修谱陷阱、修谱委员会建立陷阱、信息采集陷阱、政治立场陷阱、颁谱发谱陷阱。 [ 阅读全文 ]
18 

2020第四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大连保护季行动启幕

1 10
2020第四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大连保护季行动在傅家庄公园浴场启幕。 [ 阅读全文 ]
10 

张学良最爱这道济南菜,非高手厨师不敢动

1 15
 汤爆双脆与油爆双脆合称历下双脆,都是济南菜的特色代表。 [ 阅读全文 ]
15 

江都大桥褚氏或是褚遂良后裔,明初迁来 成“东乡三大家族”之

1 16
扬州江都区大桥镇东侧松山村一个名叫褚家巷的小地方,居住着200多户褚姓族人。 [ 阅读全文 ]
16 

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

1 2
明代牛姓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迁移特点,虽然山西移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但期间仍有不少地方的牛姓家族是从不同地方迁入的,存在交叉互迁的复杂现象。 [ 阅读全文 ]
2 

黄金年龄患上肠癌,不良习惯是祸首

1 4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了发病率排名前十的癌症,肺癌、胃癌、肝癌“稳坐”前三位,而结直肠癌不论男女,已经“攻进”或逼近十大恶性肿瘤第三位,其中男性发生率8.59%,女性9.08%。 [ 阅读全文 ]
4 

营口老地名│土围子

1 3
早在清朝时期,为防止外来兵患入侵,守卫营口商埠,营口的地方官府组织人力修筑土围,营口人称为“土围子”,也称土围墙,俗称“围子”。 [ 阅读全文 ]
3 

烟台海阳徽村高氏来自浙江,这里是胶东高姓的发源地

1 9
海阳的徽村是胶东高姓的重要发源地。 [ 阅读全文 ]
9 

朱元宝说足球:理性看待万达集团回归大连足球

1 4
那种万达回归就必须夺标的过高期待是不现实的。 [ 阅读全文 ]
4 

冬日怀古:民国大师笔下的美丽冬天

1 2
冬天,没有春天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的电闪雷鸣,没有秋天的丰硕果实,却有围坐火炉时的闲暇惬意,有白雪皑皑时的纯洁超然,有傲雪枝头的醉人清香 [ 阅读全文 ]
2 

永新出现的各姓氏及其此后迁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迁概况

1 7
永新县的主体姓氏,均为历代由北方迁移而来的中原诸姓。 [ 阅读全文 ]
7 

余光中最后专访:台独不会很久,最后肯定要统一

1 5
余光中:台独不会很久,最后肯定要统一的,就是要急统,还是缓统,我对缓统是绝对有信心,急统就造成很大的分裂。 [ 阅读全文 ]
5 

阮氏字辈排行汇编

1 3
阮姓人口约有81万,排在全国第一百六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5%。 [ 阅读全文 ]
3 

十八罗汉原本只有十六位

1 6
十八罗汉(或称十八阿罗汉、十八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 [ 阅读全文 ]
6 

杲姓源自忠勇英雄颜杲卿

1 14
在杲姓人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杲姓源自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叔伯兄弟颜杲卿。 [ 阅读全文 ]
14 

触摸城市的前世:1919年《大连市街图》

1 7
1919年,大连港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港的第二大港,大连人口超过十万,城市建设加速。 [ 阅读全文 ]
7 

山东奇姓大搜索:提姓

1 16
山东是提姓重镇。 [ 阅读全文 ]
16 

山东沂水关顶刘氏考

1 9
查其《刘氏族谱》与穆陵关巡检档案,可知“关顶刘”为穆陵关守关将领之后。 [ 阅读全文 ]
9 

百年“牟接骨”已传承三代

1 22
大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牟接骨”传统医术以“辽南整骨术”项目申报成功。 [ 阅读全文 ]
22 

大事记

2020-11-23
浏览:4 评论:0 收藏:0
2020-11-12
浏览:7 评论:0 收藏:0
2020-11-10
浏览:11 评论:0 收藏:0
2020-11-10
浏览:4 评论:0 收藏:0
2020-10-31
浏览:20 评论:0 收藏:0
2020-10-22
浏览:7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