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中医 > 百年“牟接骨”已传承三代

百年“牟接骨”已传承三代

2017年6月8日
作者: 
文章来源: 

  1927年,初冬,大连,中山区松林街的小巷。

  天很冷,夜很深。连天上那一轮弯月都冻得缩进了厚实的云层后,巷子里漆黑一片,只有最尽头那间屋子,还亮着一点灯光,似乎主人特意为什么人留着一样。

  果然,渐渐地,有“哒哒”的声音响起,由远而近。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从巷口蹒跚走来,手里的拐杖在冻得坚硬的地上敲击着。

  走到亮着灯光的屋子前,男人抬起了头,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痛苦。他从破烂的衣服里掏出个布包,看了看,又叹了口气,沉默地站在门前。

  门却突然开了。一个高大壮实、四方黑脸的大汉正站在门内,一把拉住门外的男人:“赶紧让我看看!怎么还磨磨唧唧?!”

  进了屋,才看出,男人一只脚砸伤严重。黑脸大汉顾不上多说,趁男人不备,猛一发力将断骨接上。这边呼疼声刚起,那边已经敷上了"苦酒膏"。

  这药膏初敷凉飕飕,继而干硬紧绷,伤脚顿时被箍了个严实。

  大汉拍了拍伤者:“好了,起来走吧。钱袋带上,家里大人孩子还等着饭吃吧!"

  伤者又是不信又是感激,握着钱袋找拐杖,冷不防被大汉在肩上推了一掌:”别学老娘们样,走吧。”伤者不由得迈了一步,心下忐忑,却发现自己竟真的不用拐杖也能走了!大汉又来了一句:“走坏了找我,躺坏了是你的!”

  这不是武侠小说的演绎,这是真正发生在老大连街头的普通一幕,而这位黑脸大汉,就是以祖传接骨术闻名大连的牟国珍,由于他帮穷苦人诊病很少收取诊费,名声越传越响,最后被大家亲切的称做“牟接骨”。

  时光荏苒,如今“牟接骨”已传至第三代。牟雪明秉承了牟家的仁心医德,2010年12月13日,大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牟接骨”传统医术以“辽南整骨术”项目申报成功,这是我市第一个医疗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医者仁心:“牟接骨”声名鹊起

  时光回到2016年4月6日,在位于大纺附近的牟氏医院,记者见到了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整骨术”第三代的传承人牟雪明。牟雪明说,牟家老辈是从山东过来的,算来已有十三代了,先后于大连及省内辗转求生存,后定居安东(现丹东)。

  上世纪20年代,以祖传接骨术为生的牟国珍在大连立业,悬壶济世,以治疗骨伤闻名于世,被大连市民亲切地称为“牟接骨”。牟国珍用的祖传手法复位,秘方中药外敷舒筋活血,散淤止痛,透气舒适的棉垫纸夹板固定塑形附体,辅以宝珍丸、苍术丸内服促进愈合等医疗手段,让人身上206块骨头不论哪块出了毛病,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来月,就痊愈而生活自理,痛苦少康复快费用又低。

  “爷爷曾在中山区松林街开设医馆,有医务人员10余人,多是自家人。这幢中式二层红楼,上为住院部、下为门诊部,走廊两边密密麻麻竖着挂着的,竟全是手杖拐杖。原来病人来时拄着拐,医后便扔了拐杖自己走路回家。也有当时走不了的病号,在医院住下,整日只听二楼传来拖凳子的声音,那是他们在牟老先生鼓励下,扶挪凳子练习走路。这些被弃的拐杖后来竟堆满了一屋子。”牟雪明说,医院里还有捣衣棒式的“振棒”及配套的木“哑铃”,有着不少“骨折接歪棒打直”的故事。许多患者看不起病或被庸医接错了骨,造成终生残疾,牟国珍用振棒振开旧茬,重新接正,使许多绝望的残疾人又变成健康人,渐渐地,旧拐杖堆满了一屋子,“牟接骨”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在牟家收藏的许多字画中,其中一幅写意兰竹是一位著名京剧演员的墨宝。此人擅长武戏,一次空翻失闪,胫骨骨折,却又接错了位,致使两腿一长一短,残了。视唱戏为生命的这位艺术家慕名找到了牟国珍,经断骨后重接,愈后无异,重上舞台。救人艺术生命堪比救命之恩,从此两人情分往来,传为美谈。

  子承父业:老字号交给国家

  “我的父亲牟仁先自幼学医,因疗效显著,声名鹊起,深受市民爱戴,也被继称为'牟接骨。”牟雪明说,现在牟氏医院的大堂上悬挂的“医贯全球”牌匾,是1948年患者赵长新感念所赠。上个世纪50年代初,大连造船厂职工医院有苏联专家坐诊,一位骨折久不愈转为骨髓炎的患者须截肢,患者不肯。造船医院慕名找到牟仁先,他很快将患者医好。从此开始了与造船医院的合作。

  1954年,牟仁先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将牟家两代人苦心经营的大连街老字号“牟仁先骨科医院”交给国家,与造船医院合并,牟仁先任中医科主任,使造船医院牟接骨的名声享誉大连医药卫生系统五十余载。造船医院目前使用的“苍术丸”、“宝珍丹”等均出于牟仁先先生当年无私献出的祖传秘方。

  随后,牟仁先以著名中医和爱国人士身份当选为大连市第二届政协委员,后被中国医学院聘为研究员,为大连医学会和中医学会理事。1958年全国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上,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牟先生还为梅兰芳大师的琴师医过伤,受到梅先生的赞许而结为挚友。可惜梅兰芳的牌匾题词“肘后方”墨宝(注:晋·葛洪所著医药书《肘后方》,内载诸多急用简行之方),连同牟先生为郭沫若诊疗而交往的照片、纪念品等在“文革”中均被损毁。

  牟仁先治疗骨折提倡“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筋骨并重,医患结合”。他多次在卫生局举办的学习班上传授,也做过髋关节陈旧性脱位手法复位表演,弟子不下百余人,先后有七篇学术文章发表,参与主编《中医整骨学》历时两年,(遇“文革”未印行),后来还入了《大连市志》、《大连卫生志》等典籍。

  “文革”中牟仁先被关进了“岭前大狱”。1970年,全家被下放庄河小孤山。后来大队把还戴帽儿的牟仁先先生安排进大队卫生所。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牟仁先先生又起早贪黑上山采药亲手炮制。1976年刚平反回连,正赶上唐山大地震,造船医院腾出180张床位收治唐山伤员,连门诊部都住满了。牟仁先先生是骨科主任,他不顾自己常年高血压,家也不回就住在医院里。当时人手少,除了手术病人,其他病人全由他亲手诊治,还常要到别的医院会诊,累得心脏也出现问题。病人出院了一批又转来一批,到1977年还没治完。一天早晨,牟仁先正要上班突感头晕,他对镜扒一下眼皮说了句脑出血,就躺到床上昏迷了过去。医院闻讯派车接去,人却再没有醒来,年仅61岁。

  非遗之路:“整骨术”百年沧桑

  在牟雪明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他的整骨术主要传承于父亲牟仁先。“我一共兄弟姐妹9人,只有我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排行老六的牟雪明因为自幼聪颖好学,所以算是独得父亲的偏爱,得到了“牟接骨”的真传。全家被下放庄河时,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牟雪明的中医医术与日俱增,慢慢地他替人诊病小有名气,也被调到卫生所给父亲当了助手,大大缓解了家庭压力。并不满足于“吃老本”,除祖传医术外,牟雪明还自学了8年中医。

  1977年,他抽调在大连钢厂职工医院,历任中医骨科主任、大钢金南路门诊部主任等职,并受聘于大连中医专家门诊部出专家门诊。大钢医院改制后,牟雪明独立经营。2000年,面临倒闭的大纺医院,请牟雪明任院长,他带领员工把医院整修一新,将现代医学理论与古老医学融合,秉承发展了牟接骨的医疗特色,治疗骨伤、骨结核、骨关节病人无数,以其收费低、疗效高重振了“牟接骨”的雄风。

  像其祖辈一样,牟雪明医术精到。一天,一位老太太进门扑通就跪下了,哭求着:“牟大夫救救俺外孙吧。”原来抬来的瘦得皮包骨的小伙叫王军,得了腰椎骨结核已出现空洞,瘫痪在床。像这种病必须手术植骨补上缺损的骨头,要打钢板固定,以后再手术拆钢板,得折腾几年。久治不愈的小伙子,没钱手术,已衰弱得难进食了,腰椎上还有一个碗大的脓包。

  经过会诊以后,牟雪明赶紧下药,先为他调整脾胃,扶正理气。小伙子在体力恢复的同时,药方在换,脓包在缩。三个月后,没有开刀却不见了脓包,拍片再看腰椎,空洞竟也长满了。数年后,重获新生的小伙子领着对象特意来感谢牟雪明。

  牟雪明也秉承了牟家的仁心医德。一次,一位农民工上岗头天就被原木压断了大腿,老板只扔下300元就没了影。牟雪明不仅免费为他治,还和同事们为他带饭。还有一次查房,他看到来时断腿两年、关节已僵的老乔披着女人的棉袄下床锻炼,而妻子在床上披着被。一问才知生活困难,牟雪明脱下了自己的新棉衣送给了老乔。

  牟雪明在传承“整骨术”中并不守旧,在临床治疗中他是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结合。他针对老年妇女的钙流失、单纯补钙不吸收的问题,用中药提高人体钙保有和吸收能力;针对现代人多发的腰间盘突出等腰椎病颈椎病,他以中药代替手术疗法;对不适宜手法复位的病人开展手术治疗,辅以中医药治疗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手术后遗症;用微创支架固定治疗,避免了长期卧床的并发症;糖尿病人的骨科非手术治疗,避免了病人伤口久不愈合的痛苦……

  2010年12月13日,大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牟接骨”传统医术以“辽南整骨术”项目申报成功,这是我市第一个医疗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整骨术”项目传承人、“牟接骨”传人、大连牟氏医院院长牟雪明说,“辽南整骨术”蕴含着牟家几代人的心血,见证着“牟接骨”的百年沧桑,也让他感到作为传承人那沉甸甸的责任。

  现在,牟雪明正和团队一起着手成立“牟接骨”药厂,把牟氏秘药制成药丸,方便患者携带贮存。为了“辽南整骨术”薪火相传,牟雪明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路上坚定前行。

  项目名片:辽南整骨术

  起源于十八世纪中叶的辽南整骨术,以牟氏整骨技术为代表,是中医史上的一块瑰宝。独立的整骨手法、内用外敷药、固定技术以及患者活动的配合,是辽南整骨术不可或缺的四项基本内容。对骨病的独特疗效,既是现今社会的广泛需求,也补充了西医的不足之处。辽南整骨术的医疗费用相对低廉,易于推广,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有解决骨病疑难杂症、解除常年疾病痛苦的人性化价值;有中医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价值等。

  掌握辽南整骨术却十分不易,既需要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又需要谙熟牟氏整骨技术的理论,另需要大量临床观摩、实习的经验累积,比西医的手术治疗要复杂得多。培养一个人的周期大约六到十年,与现代年轻人的就业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冲突,传承不易,将来有失传的危险。现在的牟氏医院,全面掌握牟氏整骨技术的只有牟雪明一人,部分掌握的也仅有几位医师。社会上掌握部分相关技术的有将近500人。

编辑:jiruguang
22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