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历史 > 王羲之及其子趣事:艺术家族这样炼成

王羲之及其子趣事:艺术家族这样炼成

2020年11月17日

  王羲之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当过尚书郎,父亲王旷当过淮南太守,王旷还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功劳,当初就是王旷第一个建议司马睿渡过长江去江南的。

  俗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羲之是反过来了,他小时候表现很一般,不善言辞,大家都没有特别注意到他。

  不过还是有人慧眼识英才。晋朝当时有位大名士叫周顗,王羲之十三岁的时候去拜见他,周顗和王羲之交谈了一番,很欣赏这个小孩。

  当天周顗正好大宴宾客,有一道菜是牛心肉,当时牛心肉是一种很珍贵的食物,周顗没有动筷子,其他人都不好意思先动筷子。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周顗割下一块牛心肉,先给了只有十三岁的王羲之吃。

  众人大惊失色,要知道,周顗是当时的大名士,而且身居要职,他竟然先把珍贵的牛心肉给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吃,看来这个孩子必有过人之处。这件事一传开,王羲之逐渐出名。成年之后,王羲之更是以他的一手好字闻名天下。

  王羲之擅长多种字体,尤其精通隶书,有人说他写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将他评为书法第一人。由于个人表现突出,王氏家族的王敦和王导都很器重王羲之,他们二人都是东晋初期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王敦有个主簿叫阮裕(主簿是一种负责文书的官职),是一个靠才华闻名天下的人,王敦非常欣赏王羲之这个后辈,对他说:“你是我们王家的优秀子弟,将来的成就肯定不在阮裕之下。”

  除了字写得好,王羲之的婚姻也是一段佳话。

  琅琊王氏在东晋初期影响力很大,当时的太尉郗鉴就找到丞相王导,希望在王家子弟里挑一个做自己的女婿,王导痛快地答应了。

  到了约定的那天,郗鉴就派了一个门生去王家挑女婿,王导没有任何偏心之处,让王家的年轻之辈都聚集起来,让门生自己观察。门生看了一圈,就回去汇报情况了。

  门生回来之后,郗鉴就问他觉得王家子弟们怎么样,门生说王家年轻一辈都挺不错,听说有人来挑选女婿,都有点紧张,但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不仅毫不紧张,还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

  人家来挑女婿,你不好好表现就算了,还露着个肚子躺在床上,门生估计这人首轮就要被淘汰了。

  没想到郗鉴说了一句让门生大跌眼镜的话:“这样的人不错,可以做我的女婿。”

  在郗鉴看来,这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紧张地做准备,说明此人或许有过人之处。于是郗鉴就去王家登门拜访,这位露着肚子的青年正是王羲之。

  和王羲之交谈之后,郗鉴发现王羲之很有才华,这让郗鉴很高兴,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反而被人家看中,成了人家的乘龙快婿,这就是成语“东床快婿”的来历。

  后来王羲之开始做官,先从秘书郎做起,之后又受征西将军庾亮的邀请,去担任他的参军,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得到了庾亮的高度评价,后来王羲之又升为江州刺史。那时的王羲之可以说是春风得意,正值青春年华,名声又好,朝廷非常看重他。

  不过当时的东晋朝廷并不太平,桓玄的父亲桓温手握强兵,而朝廷重臣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为了国家利益考虑,写信劝殷浩以和为贵,可惜殷浩并不听劝。

  殷浩和桓温互相看对方不顺眼,桓温靠军功不断升迁,殷浩虽然也位居要职,但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这让殷浩很不服气,于是他就策划了一次北伐,想以此为自己立威。

  桓温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而殷浩对军事并不熟悉,一时起意而草率北伐,王羲之认为这样的行动难以成功,他以国家为重,再次给殷浩写信,劝他停止行动。

  殷浩正幻想着自己大杀四方,建功立业,对王羲之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执意北伐,结果失败了。

  王羲之这个人其实对做官没有太大兴趣,他更喜欢约上好友去游山玩水,修身养性,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和好友在会稽(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游玩时写下的。

  王羲之还有个特点——喜欢鹅。他听说会稽有只鹅善于鸣叫,顿时来了兴致,托人去买,但是没有买到,王羲之求鹅心切,就亲自跑去看那只鹅。

  鹅的主人听说将要来的人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以为他爱吃鹅肉,二话没说就把鹅杀了,做成了一顿美味,等王羲之好不容易赶到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锅热气腾腾的鹅肉,这件事让王羲之懊悔不已。

  不久之后,王羲之又听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很漂亮的鹅,随即登门拜访。王羲之见到鹅之后非常喜欢,当场表示想买下来。

  这个道士也是个有趣的人,不要钱,他知道王羲之书法好,提出只要王羲之帮他抄写一遍《道德经》,就把鹅全部送给他。王羲之欣然同意,当即把《道德经》抄了一遍送给道士,然后开开心心地带着鹅群回家了。

  由于字写得好,王羲之身上还发生了很多趣事。

  有一天王羲之去游山玩水,在路上遇到一个卖扇子的老太太。老太太卖的是六角竹扇,王羲之看这扇子挺别致,一时技痒,就在扇子上题了几个字,这下老太太不高兴了:你在我扇子上乱写乱画,我这扇子还怎么卖?

  王羲之不慌不忙地对老太太说:“没事,你只要告诉别人,这字是王羲之写的,保证你的扇子能卖个好价钱。”

  老太太半信半疑地在市场上这么一说,人们果然竞相购买。

  王羲之这个人比较随性,不以仕途为重,后来干脆辞去官职,以游山玩水为乐,一直活到五十九岁。

  王羲之有好几个儿子,比较知名的有王凝之、王徽之和王献之。王凝之和他父亲一样,书法也很好,后来担任会稽内史。

  王凝之这个人信五斗米道,对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很痴迷。在他担任会稽内史的时候,孙恩有一次带着农民起义军来攻打会稽,下属们就赶紧来向王凝之禀报军情,请他尽快布防。

  没想到王凝之不慌不忙地走进房间里,焚香祷告,过了一会儿王凝之走了出来,对大家说已经请来“鬼兵”相助,必能破敌。

  既然有“鬼兵”帮忙,王凝之就没有布置防御措施,孙恩的部队因此轻易地打进了会稽,杀死了王凝之。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的特点是放荡不羁,曾经担任桓冲的骑兵参军。

  有一次王徽之陪桓冲出行,突然遇到大雨,王徽之没有半点犹豫,立即下马,冲入桓冲的马车里躲雨,还振振有词地对桓冲说了一句:“你怎么能一个人霸占一辆车呢?”

  还有一次,王徽之大晚上在家待着,突然想起一个叫戴逵的朋友,立即就要见这个朋友一面。他马上行动,半夜里坐船去戴逵所在的地方,坐了一晚上船才赶到,结果到了戴逵门前,王徽之却掉头回去了。别人就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干,王徽之说:“我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尽兴而返,干吗非得要见面呢?”

  王徽之的做事风格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开心就好。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年纪轻轻就很有名气,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两个哥哥一起去拜访谢安。

  谢安是朝中重臣,如果能给他留下一个好印象,一定对自己的将来很有帮助,所以王徽之和王操之见到谢安之后,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在谢安的面前拼命表现,王献之则话比较少。王氏三兄弟走后,有人就问谢安王氏三兄弟孰优孰劣,谢安出人意料地说了一句:“年纪较小的那个人(王献之)比较好。”别人问为什么,谢安悠悠地说:“优秀的人话不一定多。”

  谢安还真没看错,在遇到突发情况时,王献之的确比王徽之冷静得多。

  王献之有一次和王徽之一起待在一个房子里,突然房子不知道因为什么起火了,王徽之吓得拔腿就跑,把鞋子都丢了,王献之则从容不迫地站起来,和下人们一起离开了屋子。

  冷静的王献之,即使家里进了小偷,依然表现得很淡定。

  有天晚上王献之在家躺着休息,一群小偷偷偷摸摸地进了他的家里,进去之后小偷以为家里没人,开始翻箱倒柜地大肆偷窃,把王献之家里能偷走的东西都打包好了。

  这时王献之发现了这群小偷,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大喊大叫或者吓得不敢说话,而是慢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这青色的毛毡是我们家的老物件,你们别拿走。”

  小偷们没见过这么淡定的人,一时都给吓跑了。

  王献之相当有才华,草书和隶书都精通,还擅长画画。桓温有一次请王献之为自己的扇子题字,王献之在写的时候不小心把笔掉了下来,在扇子上留下了一块污点。

  要是在一般人手里,这扇子就毁了,但是王献之不是一般人,只见他挥动画笔,顺着污点之处落下数笔,一会儿工夫,就把扇子上有污点的那一块画成了栩栩如生的牛马,真是技多不压身。

编辑:jur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