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非遗 > 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锡镶技艺

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锡镶技艺

2020年9月25日
作者: 
文章来源: 

  威海锡镶技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发祥于清光绪末年,二三十年代蜚声海内外,兴盛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萧条,解放后开始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到鼎盛时期。锡镶工艺作为威海民间技艺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三代人近百年的传播后,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锡镶茶具系将锡合金冶炼、铸制、锻打、镂雕、焊接成各种图案之后,再镶嵌于江苏宜兴紫砂茶具或山东博山茶花具之上,最后经过打光而成的精巧美观的实用艺术品。茶具的镶饰部位讲究,锡片图案美观。如茶壶多镶饰在壶嘴、壶身、壶盖、壶颈处。壶盖图案为五(蝠)福捧寿、喜鹊登梅之类,壶盖中间的气孔是专用光绪铜币压铸上去的;壶身图案多为苍龙戏珠、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等。

  锡镶茶具的制作一般分为五步。

  第一步,冶炼——将整块的锡合金熔化。

  第二步,铸制——制作模具,由专业的画师画图案,并由雕刻师将创作的图案雕刻于模具上;然后,将熔化的锡和金灌入模具。

  第三步,锻打——待灌入模具的锡合金冷却后,取出,进行打光。

  第四步,镂刻——用雕刻刀在锡表面上进行精雕细刻。

  第五步,焊接——把锡制图案按茶具的弧度拉出形状,在茶具上用锡连接雕刻的图案,并固定于茶具上,进行打光。

  锡镶茶壶是集艺术欣赏和日常生活使用为一体的工艺品,纯手工制作,图案雕镂清晰、生动形象、传神逼真,涉及到了自然、人文及威海地方风土人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氛围,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部分小型器皿是老年人茶余饭后休闲把玩健身的器械,类似健身球的功能,漂亮的小锡壶在人们的手中反复擦拭,闪闪发光,招人喜爱。除茶具类品种外,还有镶手杖、高级花瓶、钓鱼竿、奶罐、糖罐、白水罐、清水碗、奖杯、纪念品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传承百年锡镶

  谷祖威,威海锡镶传统手工技艺第三代传人,20世纪80年代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艺术家”称号。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将精湛的技艺、满腔的真情投诸挚爱的锡镶事业,创造了几多辉煌。

  在东山路以北、驻威某部幼儿园以南,有一间挂有“威海锡镶”匾牌的小平房,门店30平方米左右,这里是威海锡镶传习研究所,也是谷祖威的工作室。

  十九世纪末,谷祖威的爷爷辈——谷宝和、谷年和在威海开办了铜锡铺,他们借鉴民间的“锡补”技术创造了独特的锡镶技艺。随着,英国强租威海卫,典雅古朴的锡镶茶具受到往来殖民者的追捧,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锡镶一度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锡镶失去了海外市场,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锡镶在威海几乎绝迹,很多本地人甚至不知它为何物。

  改革开放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已经年届不惑的谷祖威得知锡镶工艺品在国外仍然很受欢迎,他萌生了重振家传技艺、再现锡镶辉煌的想法。谷祖威找到当年的小伙计、此时已是80多岁的王正修老人,把爷爷辈留下的一把锡镶茶壶拆开来研究,四个月后,两人成功复原了绝迹数十年的锡镶传统技艺。

  谷祖威制作的锡镶器具不计其数,其中最袖珍的是给鼻烟壶上锡镶,需要将普通茶具上的锡镶图案,按比例缩小十余倍。据谷祖威介绍,大概在1985年,得知威海陶瓷厂生产了一批鼻烟壶,他将这批货全买了下来,然后给鼻烟壶穿上了精致的锡镶外衣。“当时一个锡镶鼻烟壶的价格是15元至20元,多销往北京等大城市,非常受欢迎,很快就脱销了。”谷祖威说,当初北京一些商场还打电话向他订货。

  凭着锡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加上他的一股韧劲儿,谷祖威成功越过了一道道门槛,再现了威海锡镶的商业传奇。

编辑:jur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