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宗教 > 名胜大观 > 大同善化寺:令人震撼的礼佛空间,辽金建筑设计的极致

大同善化寺:令人震撼的礼佛空间,辽金建筑设计的极致

2020年8月20日
文章来源: 

  寺院整体布局

  善化寺靠近大同古城南城墙,位于永泰门西侧,因这个地理位置被当地人称为「南寺」。

  我们于夕阳西下之时登上城墙,俯瞰寺院中轴线的三座辽金建筑: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三大殿皆为庑殿顶,体量也都不小。

  在夕阳的映照下,红色的屋脊映衬着檐下红墙,宏伟之中弥漫着沧桑之感,是大同古城中我最爱的一景。

  与华严寺坐西朝东不同,善化寺保持着坐北朝南的汉地特色。中轴线的三座大殿体量由小及大、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很有节奏感。

  学者推测寺院在辽金重建时,保留了唐代「伽蓝七堂」的格局,包括现已无存的「左右斜廊」,如今三圣殿的位置很可能曾经是一座楼阁。

  善化寺平面图,其中东楼址即文殊阁,现已复建(图: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山门

  善化寺的山门又称天王殿,为金代圆满大师重建寺院时所建,在寺前的广场上便能感受其大气。

  这座面阔五间的山门,是现存金代佛寺中最大者,而且用了较为少见的单檐庑殿顶。

  正面当心间施板门,两次间施直棂窗,背面无窗。

  山门前的广场时而安静,时而热闹,如今也是市民活动、闲聊的场所,作为背景的古建筑丝毫不显违和。

  山门斗栱很整齐,外檐正立面和山面都用了双补间铺作,显得比较密集,这种样式可能是受到了宋式做法的影响。

  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皆为五铺作单杪单昂计心造,但第二跳都不是典型的下昂。

  柱头铺作是水平放置的假昂,补间铺作则是跨度仅一跳的插昂,并不向后挑起。

  山门平面较为简单,进深两间四架椽,内柱仅有一排分心柱,即《营造法式》中的分心槽布局。

  梁架用前后乳栿上加前后剳牵,中间以蜀柱、驼峰相支撑。

  其中多处梁栿都作月梁式,这在北方辽金建筑中较为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月梁梁肩上的卷杀是隐刻出来的,实际外型还是直的。

  三圣殿

  山门后的三圣殿同为金代所建,是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的单檐庑殿顶建筑。

  大殿立于 1 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前设月台。

  在三大殿中,三圣殿的屋顶最为高耸,正脊较短,垂脊弧度很大,曲线漂亮,独具一格。其门窗配置与山门几乎一致。

  三圣殿的斗栱排列挺有意思。外檐斗栱中,当心间和稍间为双补间铺作,而次间只施补间铺作一朵,用的正是极为繁复的斜栱,如一朵怒放的花,引人注目,也是金代斗栱的代表之作。

  此斗栱每跳都出 45° 斜栱,到第四跳出现七个并排耍头,很有几分炫技的感觉。

  斜栱外的其他柱头、补间斗栱皆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重栱计心造。

  柱头用的插昂,耍头为蚂蚱形,补间用的真下昂,耍头为龙头形。

  阑额在角柱出头处斫成菊花头形,整体来看装饰性很强。

  殿内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后内柱只用四根,当心间的两根在后檐中平槫下,次间的两根在后檐上平槫下,另外四根辅助的柱子可能为后世所加。

  这是金代建筑的典型设计,凸显内部的大空间同时节省木料,三圣殿做得比较极致。

  再加上彻上明造(即不施天花,暴露梁架),使得殿内更显空旷高大。

  由于用了减柱、移柱,三圣殿的梁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当心间为六椽栿对乳栿,六椽栿上立蜀柱,与后内柱一同支撑四椽栿,中间还加了一些小细柱。

  四椽栿前后安剳牵,其上承托平梁与叉手。六椽栿与乳栿均为两层,看着很是粗壮。

  梁栿上施彩画,很可能为明代所作。

  依照柱子的位置,次间则是五椽栿对三椽栿,其上架了一条内额,再承托四椽栿。再上搭顺扒梁,承托太平梁与叉手、蜀柱。

  殿内中央三间砌扇面墙,其上绘有简单的佛像背光。前立佛台,上有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两尊胁侍菩萨泥塑,皆为金代塑像,但经后世重妆,略失原貌。

  在扇面墙背后还有一尊韦驮像,为明代所塑。

  普贤阁

  三圣殿后是东西相对的两座二层楼阁:文殊阁与普贤阁。文殊阁为近年复建,普贤阁则是原汁原味的金代遗存。

  1953 年落架大修时,人们在梁架上发现了「贞元二年一行造」的题记,即普贤阁建于公元 1154 年。

  普贤阁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为正方形,屋顶为歇山顶,造型简洁古朴。

  此阁外观看是两层,实则中间有一暗层,上层与暗层及下层的柱子用叉柱造连接。

  阁内设木梯,可直上二层平座登临远眺(当然,游客现在是不让上的)。

  普贤阁斗栱皆为五铺作出双杪,其中一层外檐斗栱为计心造,第一跳置翼形栱,二、三层为重栱计心造。耍头只在第三层的外檐斗栱才有。

  第三层的斗栱最为多样,当心间补间铺作出 60° 斜栱,次间上的斗栱以横栱连成一体。

  大雄宝殿

  中轴线走到最后,终于迎来了寺内唯一一座辽构:大雄宝殿。

  这座大殿逃过了辽末战火的浩劫,实为万幸,到了金代,也得到了圆满大师的修葺,其中柱额、梁架、斗栱都还是辽制。

  大殿立于高 3.3 米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十架椽,庑殿顶出檐深远,尽显恢弘气势。

  大殿左右还有两座朵殿,为明清遗存。

  与华严寺大雄宝殿类似,大殿当中只开三道板门,样式也几乎一样。

  外檐斗栱规整,皆为五铺作,耍头为批竹昂式。柱头铺作与稍间铺作为标准的五铺作双杪计心造。

  当心间补间铺作出60°斜栱,然而被匾额遮挡,可进殿观其出五跳的后尾。

  次间补间铺作在第一跳瓜子栱跳头出45°斜栱,尽间补间铺作第一跳上置翼形栱。

  殿内柱网规整,同时依然是减柱大法好。

  减去两排中间的八根柱子后,形成了类似《营造法式》中的金厢斗底槽布局。

  与华严寺大雄宝殿完全对称的内外槽不同,这里内槽偏后,给前部留下了相当大的礼佛空间。

  加上本身的大体量和彻上明造的做法,走进殿内,能明显感觉到空间的高广空旷,同时能将佛坛上的五方佛尽收眼底。

  大殿采用厅堂式架构。

  当心间与次间为六椽栿前后对四椽栿与乳栿,较高的内柱支撑六椽栿,同时两边以剳牵支撑,其上再承托四椽栿、平梁及叉手。

  稍间与尽间则是以中间的阑额和普拍枋对前后乳栿,其上堆叠四层素枋,直达山面平槫之下。

  殿内当心间施藻井与平棊。藻井前有平棊三列。藻井内也有方形与菱形的平棊,绘有莲花,两边斜板上绘佛像,三角背板绘凤。

  藻井本体分两层,下层为八角井嵌于方井之中,上层为截顶圆锥体,顶部圆中绘二龙戏珠。

  整个藻井一共用 56 朵斗栱,可说是相当精致,乃珍贵的辽代小木作。

  开阔的室内空间,高大的佛坛与佛座,金黄的背光,让正中央一字排开的金身五方佛尽显高大肃穆。

  不得不说,大雄宝殿在这一佛教道场的设计上非常成功。

  五方佛从东到西依次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为密宗的配置。

  佛像面容饱满,前额宽大突出,肩背宽厚,呈吉祥坐,带有辽代造像的特征,很可能与大殿同龄。

  佛像前有两尊胁侍菩萨像与两尊弟子像,其中弟子经后世重妆。

  两尊菩萨面相偏长方,身体平直,体态粗壮,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菩萨像差异较大,很可能为金代所塑。

  在东西两壁前的砖台上立有高大的二十四诸天像。塑像运用了写实的风格,各护法神表情丰富,姿态各异,与其性格相得益彰。

  该造像在朱弁碑中有所记载,可确定为金代所塑。有学者认为,善化寺二十四诸天题材是密宗仪轨、华严宗与天台宗忏法融合的产物,密宗与华严宗在辽代就盛行于五台山地区,而天台宗的元素很可能受到了朱弁的影响。

  大雄宝殿的西、南两壁可见壁画,根据碑记为清康熙年间的作品。

  其中西壁为《七处九会说法图》,南壁为《准提佛母法会图》与《弥陀法会图》,内容带有密宗色彩,同时构图与一些小细节也表现出辽金壁画的特征。

  很可能清人保留了辽金最初的图像,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重绘与改动。

  无论是建筑还是造像,善化寺可谓是尽显辽金时代的豪放风范,同时也不乏南北文化的交融之美。

  而在古建筑之外,整座寺院的气氛更让人舒适。

  若是春天来寺里,逛完几座大殿后可到普贤阁西边游荡一番,赏赏满园的山桃花,或是坐在殿前台基上静听檐角风铎叮当,运气好还可以在草丛里撸撸猫。

编辑:jrg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