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国学 > 西湖第一名诗是怎样炼成的?

西湖第一名诗是怎样炼成的?

2018年1月8日
作者: 
文章来源: 

  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1—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

  诗作于任职杭州的第三个年头,即熙宁六年(1073)夏天。这一年苏轼三十七岁,正当青壮之年。在此之前,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恩师欧阳修都遭到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朝廷上几乎举目无亲。这种情况下,苏轼还上书议论新法弊端,自然惹怒王安石。御史谢景上书神宗,指摘苏轼过失。苏轼于是主动要求外放,结果,被任命为杭州通判。

  杭州期间,苏轼虽然初遭宦海挫折,但是处境并不恶劣。杭州山水佳胜,“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心情不错,甚至可以说相当惬意。因此,留下了不少描写杭州湖山景色的诗篇。例如,《夜泛西湖五绝》,《望海楼晚景五绝》,都是组诗,一开口就是五首。

  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一首。同时,也可以说,这是古往今来表现杭州西湖美景最著名的诗歌,堪称西湖第一名诗。

  离开杭州后,苏轼还念念不忘那里的景色。《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诗中,苏轼津津乐道西湖美景: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

  显然,苏轼爱上了杭州,爱上了西湖,有如风流名士爱上美人。

  没有这种爱,苏轼写不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么美好的诗篇。

  诗的好处,可以一口气列出很多,妙手偶得,诗思偶到,比喻恰当,写景传神,语言流畅,音节婉转,诸如此类。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蕴含其中的爱。因为这种爱,诗中的西湖不但美丽悦目,而且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如沐春风。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下共有两首诗歌,另一首如下: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艳重冈”一作“宴重冈”。水仙王,苏轼自注云:“湖上有水仙王庙。”诗的前两句,大意是:朝阳迎来宾客,苏轼在西湖边的山冈上宴请宾客;下午天气由晴转雨,仿佛有意替东坡先生挽留客人,宾主尽欢,都有了醉意。后两句,是苏轼开客人的玩笑,大概是客人不愿意干杯,或者留不住客人,便说不如分一杯请水仙王共饮。

  这两首诗,说的应该是同一回饮酒。所谓初晴后雨,是早上青天,下午转雨。这是江南地区夏季常有之事。从不点出客人姓名这一点看,对方应该不是风雅人士。但是,设宴重冈,自早至晚陪饮,又足以说明客人不是寻常之辈。总之,应该是一位重要但不便于说出姓名的客人。

  说他重要,有一个佐证:他让一向不善于饮酒的苏东坡都醉了,心情大好,眼前把西湖恍惚成了西施,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千古佳句。

  山冈上设宴请客,是野餐,还是酒楼上?

  《有以官法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喜逢门外白衣人,欲脍湖中赤玉麟。游舫已粧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从这首诗可知,苏轼有请朋友派遣厨师的做法。

  这一次重冈宴客,也有这种可能。

  苏轼本人对这一首诗显然是相当得意的。钱钟书先生注意到,这首诗中的一些词语,苏轼在后来的诗歌中反复使用。例如:

  《次韵仲殊游西湖》: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濛已敛昏。

  《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西湖真西子。

  《次韵答马中玉》:只有西湖似西子。

  《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西湖虽小亦西子。

  (见钱钟书《宋诗选注》)

  苏东坡醉中所作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有如王羲之酒后所作《兰亭集序》的文章书法,酒醒之后是写不出来的。

  诗句词语有不同版本。水光,一作湖光。晴方好,一作晴偏好。欲把西湖,一作若把西湖。总相宜,一作也相宜。从表达意思上说,前者都不如后者明白清楚。但是,从诗意上说,后者都不如前者有韵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词语陌生化的魅力所在吧。

编辑:jrg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