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生活 > 美食 > 趣说“桑樱”的由来

趣说“桑樱”的由来

2017年6月8日
作者: 
文章来源: 

 

  六月到了,忽然想起老母亲带着小侄儿摘“桑樱”的旧事。“桑樱”按照大连方言读,音同“山(三音)映”。怎么会这般读呢?还要从它的源头说起。桑是非常古老的植物,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已经找到,因为字型非常形象,很快就被专家辨识出来。我国是丝绸之国,植有世界上最多的桑树树种,有鲁桑、白桑、黑桑等十三种。桑树花期通常为4至5月,果期通常为5至8月,大连位于北国,所以花期稍晚一些。

  桑树的果实学名桑葚,还有桑葚子、桑椹、桑椹子、桑实、桑果等诸多俗名、俗写。何来“桑樱”之说呢?还需慢慢道来。《说文解字》是这样解读:“葚,桑实也。从草,甚声。常衽(rèn)切。”反切是东汉末年开始流行的拼音法,使用两个汉字来注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韵母。常通裳,市羊切,音即sāng(古音无卷舌);葚,常衽切,音即sèn。胶东民间,桑葚还有一种念法:sāng rèn,到了胶东北部便转音sāng yìng。大连人多是海南丢后裔,所以sang因丢了g,变作“山”音,桑葚合在一起就是“山映”了。

  桑葚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帝王御用的补品。上古还有很多与桑葚有关的典故。《诗·卫风·氓》里有这样一句诗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词大意是:斑鸠啊,不要啄食桑葚。桑葚还被古人视为吉祥美食,甚至认为吃了它可以使人变善。在《诗经·鲁颂·泮水》就有这样的故事:“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飞鸮是猫头鹰,古代被认为是恶鸟,叫声寓意凶兆。这段诗词大意思是,猫头鹰吃了桑椹,声音变的柔和好听了。后来,人们就以“食椹”来比喻受人恩惠。

  桑葚也是逢凶化吉之物,如《二十四孝》中的《拾葚异器》轶事。故事发生在西汉末年,话说汝南(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东部)人蔡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遇到饥荒,柴米昂贵,他只得好拾桑葚给母亲充饥。一天,蔡顺遇到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喝问:“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蔡顺的孝心,便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让他带回去好生供奉好母亲。

  老人还告诉我一些老理儿,“桑”与“丧”同音,门前不能种桑树,谐音是“丧门”,自古就有“前不种桑,后不栽柳”的习俗,人们通常不会在院子里种桑树。到了夏天,便会到山里摘“山映”。我豁然开朗,明白为什么二十年前的夏天妈妈拉着小侄子上山的缘由。我住的地方没有山,找不到桑树,只好等待果熟时节买来一捧解馋。

编辑:jiruguang
6 

热闻推荐

更多>>
因萨德事件多家旅游平台下
萨德事件在持续发酵,此事严重侵害了中国等国家的安全利益。目前,国家层面虽未发布明确禁令韩国旅游产品,但已有一批旅游产品自发下线韩国线路。
<1/3>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