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方志 > 人文 > 旅顺大云书库遭抢惊动毛主席

旅顺大云书库遭抢惊动毛主席

2018年2月5日
作者: 
文章来源: 

  罗振玉在古代典籍的收藏方面,堪称近代书籍、典籍收藏第一大家。

  罗振玉对殷代甲骨的搜集、保存、考释,实在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业。

  ——郭沫若评价说

  大云书库

  罗振玉故居

  1945年,旅顺一座书库内被扔出去的书画、古籍让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心痛不已,他立刻指示旅大地委,要采取一切措施抢救和保护这些藏书。

  这个藏书的地方叫大云书库。

  这些图书有什么重要价值,它的主人又是何方神圣,竟然能让毛主席如此动容?

  珍贵藏书被百姓捡走烧火

  1945年,旅大地委突然接到延安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的电令,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还是第一次,这让旅大地委领导人有些“受宠若惊”。

  毛主席的这个指示,是为了一些正在被破坏的陈旧古书。

  这些旧书之所以能引起毛主席的关注,是由于大云书库的珍贵馆藏,爱书如命的毛主席舍不得这些“宝贝”被弄坏了。

  原来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伊万诺夫中将和雅曼诺夫少将各率250名空降兵,空降大连。

  苏军进驻旅大不久,便强行征用旅顺新市街将军山南麓坡上的扶桑町(今洞庭街)日本高官住宅区,改做苏军军官住宅区。

  在该住宅区内的晚清国学大师罗振玉先生的私人住宅和大云书库藏书楼也在征用之列,大云书库改做苏军招待所。

  因苏军征用房舍仓促急迫,罗家人被迫搬到一家旅馆暂住,而大云书库藏书和文物一时无法搬走,又遭苏军强力搜查,被翻腾得狼藉一片,散落到楼外,遭到路人哄抢,有一多半书籍散失流落……

  当时大云书库内的许多珍贵图书、字画被从二楼西侧窗户扔下,附近居民闻讯,都过来疯抢,拿回家去烧火。一些稍微读过书的人,都把从大云书库捡来的东西当作珍宝。

  后来,大云书库流出的重要古籍被旅顺博物馆出资买回了一些,但大多或化作灰烬,或遭到破坏。

  旅顺博物馆馆长郭富纯介绍,仅1955年~1956年间,他们就曾在当时的旅顺铁山镇征集到罗振玉原藏甲骨、清宫档案、铜器等文物1007件。

  罗家藏书惨遭损失的消息很快传到陕北延安,惊动了中共高层,爱书如命的毛主席十分痛心,立即指示东北局和旅大地委要采取一切措施抢救和保护罗家藏书,并要求组织力量进行归类整理。

  旅大地委接到指示后,马上派人前往旅顺,责成刚刚成立起来的旅顺市政府,设法抢救保护罗家藏书。

  他们动员了旅顺市区的中小学生,将大云书库的藏书装成6000麻袋,运往一处仓库贮藏保管起来。因库房狭小,麻袋甚至堆砌到房顶。

  教书先生挑走500幅字画

  1866年8月8日子时,江苏淮安府山阳县里祖籍浙江上虞永丰乡的罗家添了一个乳名玉麟的婴儿———他就是日后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罗振玉。

  罗振玉出身于一个旧式书商之家,幼读私塾,聪颖善悟,16岁考中秀才。

  成年后在江西一个丘姓巨绅家教书。就是这次教书,成为罗振玉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丘姓巨绅是个藏书家,在教书的第三年,丘姓巨绅突然去世,留下的珍贵图书成为罗振玉的喜好之物。

  于是,罗振玉利用女东家不懂书画的珍贵,一方面装作十分哀痛的样子,拒绝接受这一年的工钱,用来祭奠丘老爷;另一方面表示,要留下东家的几件旧书和字画,作为纪念。

  女东家信以为真。于是罗振玉就精心挑出几筐“纪念品”,内有百余卷唐人写经,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满载而归。

  在这个基础上,罗振玉由一个刻三字经、百家姓的书铺商人变成了古玩字画商,生意越做越好,古玩字画鉴赏家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1928年,罗振玉从天津移居旅顺,在太阳沟扶桑町购建私宅。

  4年后,在私宅后面购置土地,新建一座三层藏书楼,藏书面积约4500平方米,取名为“大云书库”,罗振玉将在天津的全部藏书移此收藏,并在大连城内开设“墨缘堂”书铺。

  “大云书库”这个名字是沿袭了他在日本和津门所建藏书楼的名字。

  “大云”二字出自敦煌北朝写本《大云无想经》。

  抢救史8000袋内阁档案三倍高价买回

  大内档案,是指清政府于康熙九年(1670年)开始存放于紫禁城内阁大库的档案,所以亦称“内阁档案”或“大库档案”。

  1909年的一天,清朝内阁大库突然崩塌一角,有人奏称,大库中无用旧档太多,请予焚毁。

  没想到这个愚蠢的建议,竟然获得了朝廷的允许。恰在此时,内阁大学士兼学部大臣张之洞打算成立京师图书馆,特地委派学部参事罗振玉到内阁大库挑拣书籍典册。罗振玉马上向张之洞作了禀报,紧急上奏请求保存这批待销毁的档案,并终于获准而交由学部图书馆管理。于是用了3天时间,装成8000麻袋陆续运往部里。最后,经协商放到了国子监的敬一亭。

  然而,逃过一劫的这批珍贵的档案史料,其劫难还在继续。

  1921年前后,北洋政府财政艰窘,部属历史博物馆将放置在故宫的档案分两次作为废纸卖出。

  一天,罗振玉赴京办事,偶尔发现有人在市摊上出卖《洪承畴揭帖》和《高丽王进贡表》等大内档案。

  追寻之下,终于得知早先抢救下来的大内档案被卖了。

  于是,在又气又急下,他当机立断,以三倍的高价一举买回了这批档案。

  1948年,罗家后人将藏书捐献给人民政府,后被转交给现在的辽宁省图书馆和大连市图书馆,成为大连市图书馆的珍贵馆藏。

  堪称认识甲骨文最多之人

  罗振玉是我国近代甲骨学、考古学、敦煌学、金石学等领域颇具造诣的一位学者。

  他最早整理了出土于1908年的汉晋木简,最早整理了出土于1922年的汉灵帝熹平年间立在洛阳太学门外石经上的残字。

  敦煌莫高窟石室所藏古代文书在1900年被发现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外国学者乘机大量盗买外流。

  罗振玉对此非常痛心,他在1909年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见到伯希和盗买的敦煌写卷、唐人写本等,当即拍照10余种。

  随后,在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他立刻要求甘肃当地官员查封石室,将敦煌石室残存的文书八千卷购下保存,后运抵北京,藏于京师图书馆。

  罗振玉终生热心攻读经史考据之学,精心钻研金石文字,在甲骨文研究和文物鉴赏方面卓有成就,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

  罗振玉是最早认识甲骨文价值的人。

  如今所能看到的甲骨文字一共有8000多个,其中由罗振玉辨认出来的就有500多个,他也堪称世界上认识甲骨文最多的一位。

  罗振玉之所以能对甲骨文字准确考证,是因为他个人从1906年开始已购藏甲骨达3万片,完整可用者也超过了3000片。

  后来,罗振玉由研究甲骨文而喜爱甲骨文书写,并成为第一个以甲骨文文体写书法的人。

  罗振玉其人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如果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实现,那注定是痛苦的。

  罗振玉血液里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在晚清任学部参事,只是个正五品的小官。

  按照清朝旧制,一个五品官是不可能享有皇上单独召见资格的。

  溥仪大婚之时,罗振玉终于有了一次被破格召见的机会。

  他抓住时机,一番恳切的倾诉令龙颜大悦,溥仪破例准许罗振玉遇事可随时上陈,专折奏事。

  罗振玉感恩不尽,逢人便夸皇上是圣明天纵,将来一定是中兴之主。

  1924年,罗振玉应召入宫,任南书房行走。虽然只为一个逊位的溥仪服务,但罗振玉却乐此不疲。

  这时的罗振玉五十出头不多,中高个儿,戴一副金丝近视镜。

  一口绍兴官话,说话行路慢条斯理,节奏缓慢。

  辛亥革命后,因看不惯革命党人的“得意”,他避走日本。

  “九一八”事变后,拖着长辫子的清朝遗老罗振玉积极参加了建立伪满洲国活动,1931年11月,他返回天津,协同日本特务将逊帝溥仪秘密偷运营口,然后辗转到了旅顺。

  在大和旅馆里,溥仪在罗振玉、郑孝胥等人的陪伴下,与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密谋。

  1932年3月6日,溥仪前往新京(今长春)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在与郑孝胥的“总理”宝座争夺战中,罗振玉败下阵来。

  1937年3月,仕途一直不得意的罗振玉辞去官职,郁郁回到旅顺。

  1940年,罗振玉留着稀疏的清朝辫子,溘然病逝,葬于水师营西沟。

  他早先就撰得自挽联,曰:“毕生寝馈书丛,历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秘藏,守缺抱残嗟自幸;半世沉沦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补天浴日竟何成。”

  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字里行间有对学术的自诩,然而,亦不讳饰政治上的全盘失败。

  罗公馆揭秘卫生间当年已经安装坐便

  罗公馆是罗振玉的住处,位于洞庭街16-2号,背后就是大云书库。

  它们坐落在半山坡上,前后错落有致,各自独立。两者中间的空地,既是书库的前庭,也是罗宅的后院。

  在书库与罗振玉住宅之间,有一座天桥式长廊将它们紧紧连在一起。书库外观大致还是原先的样子,白泥墙面,灰瓦的坡屋顶。

  造型之简朴,之内敛,很符合书库及书库主人的气质。

  罗公馆是座质朴的二楼,外形简单,一点也不张扬。

  当你抬头仰望那两棵有着七八十年树龄的银杏树时,才会肃然起敬。

  午后的阳光很足,但房子内光线很暗,一楼的走廊堆满了杂物,上面布满灰尘。

  二楼住户李学颖说,一楼被一家住户用来养狗,平时有人进出,狗都叫几嗓子。

  自1959年3月起,李学颖就在这里居住。

  二楼楼梯上方的天棚已经坏了五六年。

  李学颖在部队时,自己会找些材料,每年修上一次,后来工作关系转到地方,房子就没人修了。

  这座2层楼原本有4家居住,现在只剩下了李学颖和老伴还坚守在这里,每年要交1200元的房租。

  这个房子没有暖气,冬天只能靠自己生炉子取暖。

  李学颖手里有他家东侧的邻居家钥匙,邻居搬走了,打算把房子租出去,就把钥匙留下来,让租房的人看房子方便。

  邻居家的卧室就是罗振玉当年住的房间,房子内铺着褪了色的红地板,墙角有壁炉。推开窗户,伸手就可触到高大的银杏树的树枝。

  李学颖说,这两棵银杏树都是罗振玉亲手栽的,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而在1959年住进来的时候,楼的外墙上都布满了爬墙虎,绿绿的,看上去非常悦目。

  罗公馆虽然现在破落,但在李学颖印象里,当年这里装修很考究。

  “二楼的西侧是生活区,厕所内当时就装有坐便,紧邻着的是洗澡间和伙房,伙房内有炉灶,炉灶生火给洗澡间烧热水,各个区都是独立的房间。”

  史料今析:大云书库当年藏书究竟有多少?

  说法不一。罗振玉曾自言大云书库藏书“五十万卷”,这话含有一定的水分。

  据其孙罗继祖回忆,书库内藏书约有三十余万卷,这个数字比较接近实际。因为从津门往旅顺的书库搬运中,曾装了六千多麻袋。每袋的书籍厚薄以平均五十册计算,也就是三十余万册。

  大云书库的三十余万藏书是由罗振玉先生自清末开始,历时四十余载辛苦搜讨,花巨资购置积聚起来的,其中不乏稀世之宝,善本孤本占有一定的比例。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时,大云书库大门上锁,处于闲置状态。

  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曾做过部队的招待所。

  在罗振玉孙子罗继祖的记忆里,大云书库的每一层楼都有几间通透宽大的藏书室,满屋满架的经史子集,数不清的甲骨金石。

  参考书目

  1、《军营中的历史遗迹》金恩祥著

  2、《大连五十年》王会全主编

  3、《旅顺口文史资料》张奎藩王佐义主编

  4、《伪满洲史丛书》孙邦主编

 

编辑:jrg
0 

今日关注

烟台故事:续半联,吃半联

4 10
传说清乾隆年间,烟台有家酒店在开张之际,起名“半联酒店”。 [ 阅读全文 ]
10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3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千年孝道文化的根源——文登丛氏宗祠

3 16
古时候在文登县内有百余座丛氏宗祠,文登城内一条街上就有三座规模宏大的宗祠,数道牌坊,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上谕。 [ 阅读全文 ]
16 

越姓是鲜卑族后裔,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族谱

2 2
越步生表示,经过多年查阅资料研究,新村越氏应为鲜卑族后代,祖先姓氏为译音“越勒氏”,取“越”姓。 [ 阅读全文 ]
2 

中元节习俗:放河灯

2 7
中元节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习俗:放河灯。 [ 阅读全文 ]
7 

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

2 2
明代牛姓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迁移特点,虽然山西移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但期间仍有不少地方的牛姓家族是从不同地方迁入的,存在交叉互迁的复杂现象。 [ 阅读全文 ]
2 

肥西赵氏:铭军提督赵维禹、赵怀业家族史料

2 10
肥西世义堂赵氏,自宋初淳化年间始,后世居肥西梅子湾鹿茸山(今孙集乡),晚清淮军铭军两江提督赵维禹字晴川,及其子铭军两江提督赵怀业、参将怀勋兄弟,淮军末弁、民国上将赵理泰等都出自这支赵姓。 [ 阅读全文 ]
10 

读城|青岛人到底什么样?

2 1
这几年,小哥几乎成为青岛小伙的代名词,一个褒贬不一、色彩丰富、充满复杂情调的感情品牌。 [ 阅读全文 ]
1 

金正恩提议与特朗普会面,特朗普说:咱哥俩5月前见!

2 7
路透社发布“突发新闻”,韩国总统特使团团长郑义溶在其发表的涉朝“重大声明”中称,特朗普表示,他在今年5月前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会面。 [ 阅读全文 ]
7 

大连曾有东北最早的钢铁厂

2 17
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大连工业,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即便放眼世界,达里尼铸铁工厂等工业遗产也属于“隐形冠军”。作为大连早期工业的诞生地、新中国电瓷产业的摇篮,老电瓷厂承载着人文历史、城市记忆和代代传承的城市精神。 [ 阅读全文 ]
17 

广西博白县冯氏宗族简史

2 18
数百年来,博白冯氏没有联过族,所以造成各地另立始祖,各排字辈。由柯木村光流,冯荣等公倡议,合族响应,统修了全县及部分外迁玉林,陆川,合浦,小江,钦州等地支族的冯氏族谱即《上党郡冯氏元淑公宗谱》。 [ 阅读全文 ]
18 

“史上卖书最多的中国人” 漫画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

1 4
享誉全球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11月17日在少林寺落发出家。 [ 阅读全文 ]
4 

大鹏赖氏家族:前辈守御领土 后人遍布全球

1 16
赖氏在大鹏生活了近300年,始祖赖吾彪由广东紫金县迁至鹏城。 [ 阅读全文 ]
16 

百余藏品述兰州牛肉面“前身今世”:引燃食客乡愁

1 20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 [ 阅读全文 ]
20 

奶奶

1 4
奶奶的名字叫赵美珍。 [ 阅读全文 ]
4 

烟台安姓和大连安姓是一家,一世祖叫安谦

1 4
烟台安氏的祖籍在今山东省齐河县,现约有5万余人,在大连市沙河口区有2万余人,在烟台只楚镇孙家庄有几千人,蓁山屯人数不详,在北京市区也有几百人。 [ 阅读全文 ]
4 

邵裴子:求是求才不求人

1 7
邵裴子在执掌浙江大学期间,提倡“通才教育”,并且以“惜才闻名”,当时来浙大的除苏步青外,还有物理学家张绍忠、生物学家贝时璋、教育学家郑晓沧等。 [ 阅读全文 ]
7 

浙江郑氏族谱字辈摘录

1 2
字辈是辈分的证明,这是中国唐宋以来形成的文化礼仪,炎黄子孙在线收藏部分浙江郑氏族谱字辈。 [ 阅读全文 ]
2 

大连曾有哪些塔?

1 4
大连市市内曾有几座塔,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五一塔、消防塔。 [ 阅读全文 ]
4 

《青岛与音乐》讲述音乐史话

1 4
“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日前再添新书,第12本图书《青岛与音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 阅读全文 ]
4 

九一八事变的8个历史真相: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是谁

1 2
1931年9月18日,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天。 [ 阅读全文 ]
2 

辽宁刘姓字辈简略

1 24
字辈是辈分,也是家族密码,辽宁地区移民众多,能查到许多刘姓字辈,虽然他们都姓刘,却并非同宗同源。 [ 阅读全文 ]
24 

演员谢园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1岁

1 2
电影演员、原北京电影学院教师谢园于2020年8月18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逝世。 [ 阅读全文 ]
2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

1 7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 阅读全文 ]
7 

大连品牌发展论坛探寻文化对品牌塑造的力量

1 2
大连品牌发展论坛5月15日在大连海事大学举行。 [ 阅读全文 ]
2 

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1 5
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 阅读全文 ]
5 

大连 老电车里品味慢时光

1 7
在大连,最有穿越感的是201、203路有轨老电车驶过的街道。 [ 阅读全文 ]
7 

最新证据显示“刘罗锅”祖籍是江苏丰县

1 23
刘得源次子刘福下注:“勤王北出,住山东青州府诸城之逄哥庄。” [ 阅读全文 ]
23 

大连:规划引领 品质立市 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1 4
多年以来,大连的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规划引领、品质立市,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 阅读全文 ]
4 

正是樱桃上市时,话说宝宝能不能吃樱桃?

1 1
樱桃性温热,不易消化,对胃粘膜剌激性大,最好不要空腹吃,在宝宝患病期间不建议食用,特别是口腔有溃疡的、咳嗽喘息的宝宝。正常的宝宝也不可多食。 [ 阅读全文 ]
1 

经济

2020-11-26
浏览:19 评论:0 收藏:0
2020-11-26
浏览:38 评论:0 收藏:0
2020-11-26
浏览:5 评论:0 收藏:0
2020-11-25
浏览:2 评论:0 收藏:0
2020-11-25
浏览:3 评论:0 收藏:0
2020-11-24
浏览:7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