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家人 > 分享 > 完全丧失教育决策参与权的家长该怎么办?

完全丧失教育决策参与权的家长该怎么办?

2016年9月19日

  对于小学新入学学生的家长们来说,刚刚过去的半个月绝对谈不上轻松。有家长晒出了开学后自己要为孩子做的事情:

  检查数学作业

  记录语文作业

  了解英语作业

  在学校没做完的,要监督补齐

  作业要自己批改

  要规划一学期的任务

  陪孩子做作业,还要买教辅课后做

  要陪孩子跳绳,一分钟达到100个以上,要拍视频发给老师

  ……

  然后他们就吐槽:让家长配合的事情一大堆,到底是小孩读书还是我们读书?

  对此,很多一线老师的回答是:刚上小学难免紧张,这种节奏会持续一段时间,等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和家长都会步入正轨(脑补:过了这一段,你们就习惯了,习惯了……)

  

语文作业


  语文作业

  

英语作业


  英语作业

  

家长吐槽


  家长吐槽

  我家小儿也是今年入学,所以这种“一年级家长综合征”我们也在经历。虽然每所学校要求不尽相同,但家长的慌乱与焦虑并无二致,“家长微信群里消息动辄两三百条”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老师应答各种问题,发出各种通知,也累得够呛。

  我想这一届的父母,在这个秋天要面临两种落差:一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落差。从18世纪开始,西方公众开始接受一位巴黎保健医生哈莱首创的童年分类:0—2岁是一个阶段,3—6岁是一个阶段(称为“相对稳定期”),从6岁开始,孩子进入“第二儿童期”或称“少年期”。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现代教育要求6岁前不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而6岁进入小学,学习模式启动,自然要求与幼儿园完全不同。(《西方儿童史》)

  第二种落差是“同期对比”,这些70后80后父母当年入学,可没有现在那么繁琐紧迫,父母买个书包文具盒,领了课本,就基本上放手了。那时普遍离家近,连接送都可以免了。晚上少不得吼着陪着做作业,但不必深度介入学习过程。“不都说现在一年级是快乐教育吗?怎么比以前还费劲?”他们一定在心里或群里嘀嘀咕咕。

  我们再来看看现实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平常人家的私塾就不说了,家长除了交束脩和让渡体罚儿童的权利,能做的事情很少。贵族教育,比如贾宝玉入学是什么样?

  宝玉一起床,早有袭人“把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上发闷”,然后伏侍宝玉梳洗。之后是去见母亲、祖母、父亲,接受在家的学前教育。贾政依旧坚持“寒冷教育”,冷嘲热讽,正话反说,他的期望实际包含在众清客相公的劝说中:“今日世兄一去,三二年就可显身成名的了,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

  谁跟着宝玉去上学?贾政一声喝,“早进来三四个大汉”,以奶母之子李贵为首。这只是“大仆人”,在学堂外边侍候的,宝玉贴身服侍的还有茗烟、锄药、扫红、墨雨四个小厮。

  贾宝玉放学回家,物质方面,起居有丫鬟侍候,开饭有厨房照应,精神方面,祖母母亲疼惜,父亲大声恫吓,薛宝钗史湘云为首的姐妹好言相劝……一家子围着他转。

  现在的一年级父母,除了无法跟进学校服侍,必须身兼贾母、贾政、李贵、袭人、薛宝钗、厨师柳家的……其实还不止,因为贾政只管定期抽查功课,并不会每日批改宝玉的作业,更不要说主动买教辅,陪跳绳陪跑步,报口语班足球班钢琴班了。

  

完全丧失教育决策参与权的家长该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从贾政到贾母,都是“小孩子家谁不是这么过来的”,教育体制数代之间几无变化,所以他们内心不焦虑,反过来还可以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贾政让李贵“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而家塾一年级的功课,又确实简单,“只留下一句七言对联,命学生对了,明日再来上书”——对于学前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的贾宝玉来说,真是太容易了。或许塾师贾代儒要照顾“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启蒙阶段难度从低。

  虽然上学的地方是世家家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主要问题出在代管学中事务的贾瑞身上。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这样看来,与近日媒体报道的安徽怀远某小学逼着同学交钱喝尿的副班长,是不是很像?所以才闹出了一场大风波。贾宝玉在这场打架中没吃什么亏,所以没有惊动荣国府。试想如果宝玉或秦钟受了精神或身体伤害,贾代儒贾瑞当得住贾府老太太雷霆一怒否?

  将今日之一年级,比拟贾宝玉的入学,“全家围着孩子转”与“照顾得无微不至”是相同的,甚至现在尤有过之。

  而很重要的差异,在于今之家长,已经完全丧失了教育的决策参与权,老师更像贾代儒与贾政的混合体,负责教授、管理与审核评估,而家长的心理地位,更像李贵和袭人。李贵怕贾政斥骂,只好去央求宝玉:“哥儿听见了不曾?可先要揭我们的皮呢!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赚些好体面,我们这等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的。从此后也可怜见些才好。”

  有了家长微信群之后,老师与家长的单独沟通变得稀少(成本也太高),各家孩子事无巨细,都暴露在所有家长的眼皮底下,自家孩子能不能“赚些好体面”,同样是一年级家长焦虑的源头,特别怕老师在微信群里点名,东西没带,早读迟到,上课讲话,只好没口子地道歉道谢。

  

完全丧失教育决策参与权的家长该怎么办?


  袭人是典型的快乐教育派,虽说也认同“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但她细细叮咛宝玉的话是:“只是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别和他们一处顽闹,碰见老爷不是顽的。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不过,工课少不少,她说了不算,宝玉说了也不算。

  相比之下,贾母当然比袭人位高权重,她更像家长里的反抗派,虽然拗不过男性学校教育的传统体制,但她经常打发人去告诉塾师,宝玉身子不爽之类,把心爱的孙子留在家里享福。如果她活在今日,没准儿就奉行“在家教育”了。

  自己的孩子,前面六年都是自己说了算,猛然间就完全丧失了教育决策权,只能跟着学校的指挥棒转,相信有不少的一年级家长都有一种私企被人收购了的感觉。这一点,教育界也在反思。上海某民办名校校长李海林当过教育局官员,也曾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他在《我想做什么?》一文中,提出“办一所适应孩子的学校”:

  我曾实地考察、研究过美国的学校,我发现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也就是中美学校最大的差距)是学校的工作机制。中国学校的工作机制是:我准备好了这一切,学生来了,“按规矩来,照标准做”。美国学校的工作机制是:我准备好了这一切,学生来了,“你想做什么,请你选”。比方学校课程,分成很多类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己的课表,这就是美国学生每人一张课表的来源。“所有学生一张课表”和“每个学生各有一张课表”,这完全是两所本质不同的学校。(《教师月刊》2016年第8期)

  美国学校是不是都能做到“每个学生各有一张课表”,我不敢说。不过这是一种让人向往的境界。据我观察,一切跟着学校指挥棒转,不同家庭父母的接受度并不相同。近年“幼小衔接”成为如火如荼的产业,而“在家教育”也获得了许多家长的认同,正反映出对教育权的重视程度不同,对“独立教育”或“慢教育”的看法也有差异。

  法国学者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研究了“两种儿童观念的诞生和发展”,一种视儿童为“溺爱对象”,在5—7岁之前,逗他们玩,疼爱他们,随心所欲,不考虑他们的道德问题与教育问题。而一旦进入学校,“不经过渡就融入成人世界中”。

  

完全丧失教育决策参与权的家长该怎么办?


  当下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落差,带有这种儿童观的色彩,幼儿园放任自流,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教育来得太猛太复杂,对此无可选择又很焦虑的家长,就只好提前在幼儿园阶段进行知识教育,反过来又加速了小学的知识跃进。

  总是听说城里的“名校”,一年级老师已经默认刚入学的孩子已经会100个英语单词、100个汉字,会做加减运算,等等,这就好像贾代儒默认所有贾家弟子入学前都知道“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坚持不在孩子6岁前进行知识教育的父母,上了一年级就会倍感艰辛。

  另一种儿童观念在古代只属于少数人。他们意识到儿童身上的“纯真和软弱”,同时也意识到了成人的责任:一方面要保存人的纯真,另一方面要给软弱增加武装。当下的中国小学一年级,特别重视“增加武装”,语数英体全面开火,还要加上集体生活的规训。

  我家小儿上了半个月一年级,对那些比他小的尚未入学的玩伴,突然变得严厉起来,时时大声喝斥。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帮他们提前适应一年级,然后转向小伙伴:“你以为上了小学,老师不会这样批评你吗?”我们无语之余,只好劝他还是要照顾难得的童年友谊,“毕竟你不是老师”。

  大家知道,我并不认为自己比经验丰富的教师更懂教育,我只是属于那种喜欢慢慢来不焦虑的家长,属于那种不想整个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而且,我相信,虽然人类有意识地教育儿童已有上千年历史,现代儿童教育也发展了两百年,但如何调整儿童教育的普适性与个体性方面,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探索……不说了,今天小儿的英语认读和画图日记还没有完成。


编辑:jiaoyang
0 

今日关注

中国最大的钻石矿在瓦房店

5 16
中国最大的钻石矿——瓦房店钻石矿位于辽宁大连市,是中国最大的金刚石原生矿床,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据保守估计,瓦房店地区有1200万-1350万克拉。 [ 阅读全文 ]
16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4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山东青州府寿邑吴氏渊源

4 19
青州府吴氏始祖良,初名国兴字种和,赐名良,曾居徐州。 [ 阅读全文 ]
19 

正是樱桃上市时,话说宝宝能不能吃樱桃?

4 1
樱桃性温热,不易消化,对胃粘膜剌激性大,最好不要空腹吃,在宝宝患病期间不建议食用,特别是口腔有溃疡的、咳嗽喘息的宝宝。正常的宝宝也不可多食。 [ 阅读全文 ]
1 

全能学霸!这位清代女科学家的经历有多传奇?

3 1
最近,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式开播。随着节目播出,多个话题成为热点。比如,制于清乾隆年间的金嵌珍珠天球仪。 [ 阅读全文 ]
1 

绿色殡葬 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3 8
转变厚葬观念,改变传统的安葬和祭扫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阅读全文 ]
8 

大连“马葫芦”为什么叫“马葫芦”?

3 4
“马葫芦”源自日语。 [ 阅读全文 ]
4 

孙群萃画大连:东关街

3 4
东关街是小岗子地区的代名词。 [ 阅读全文 ]
4 

印控克什米尔爆发今年最激烈战斗

3 2
 据《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times)消息,当地时间周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南部发生的两次单独遭遇战中3名印军士兵丧生。 [ 阅读全文 ]
2 

《红海行动》票房突破30亿元

3 2
电影《红海行动》票房一路高奏凯歌,目前已经突破30亿大关。 [ 阅读全文 ]
2 

唐代被赐恶姓——蝮虺蠎枭

3 3
赐恶姓在唐代主要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 阅读全文 ]
3 

苑氏源于商代,姓出武丁

3 33
苑是非常古老的姓氏,发源于公元前1168年,距现在已经有3100多年。 [ 阅读全文 ]
33 

“史上卖书最多的中国人” 漫画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

2 4
享誉全球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11月17日在少林寺落发出家。 [ 阅读全文 ]
4 

丹东钩沉:开国上将周桓

2 4
周桓故居位于东港市孤山镇,由周桓曾祖父的哥哥建于清光绪年间。 [ 阅读全文 ]
4 

烟台市新媒体协会成立

2 1
9月21日,烟台市新媒体协会成立大会在东山宾馆宣告成立。 [ 阅读全文 ]
1 

傅抱石《听泉图》5186.5万元高价成交的理由

2 9
傅抱石创作于1963年的《听泉图》立轴最终以451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5186.5万元成交。 [ 阅读全文 ]
9 

辽宁刘姓字辈简略

2 24
字辈是辈分,也是家族密码,辽宁地区移民众多,能查到许多刘姓字辈,虽然他们都姓刘,却并非同宗同源。 [ 阅读全文 ]
24 

1955年的辽东半岛军事大演习

2 19
1955年辽东半岛军事大演习,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叶剑英元帅亲自担任总指挥。 [ 阅读全文 ]
19 

现存明清家谱,唐宋前世系名人多是编造

2 11
一些文人专以编纂谱牒为职业,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现存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 阅读全文 ]
11 

黎氏从圳上迁湘,其它姓氏族谱中的早禾渡圳上鹅颈大丘等地名考

2 22
我黎氏族于明洪武元年携人丁四十三口来湖南,于谱中《源流序》一节,载明我族出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 阅读全文 ]
22 

日本为什么没有留守儿童?

2 2
战后日本民众是幸运的,不仅实现了发展的效率,同时实现了发展的公平。 [ 阅读全文 ]
2 

读素描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

2 3
三十年来,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一直被人们关爱着。 [ 阅读全文 ]
3 

魏富海:大连人难忘的老市长

2 15
魏富海,1930年生,大连市金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4月,在 大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上当选为市长(至1987年10月);1988年2月至1992年8月(大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任大连人民政府市长。 [ 阅读全文 ]
15 

宰孔是为宰姓始祖

2 18
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为姓。” [ 阅读全文 ]
18 

宣姓人在山东

2 5
宣姓起源众说纷纭,得姓于周宣王;得姓于宣伯;得姓于宋宣公。 [ 阅读全文 ]
5 

毛主席、周总理最爱“歹”大连樱桃

2 26
我们今天常说的樱桃却是舶来品,是指欧洲甜樱桃和欧洲酸樱桃及其杂交种的总称,原产于亚洲西部和欧洲东南部。19世纪70年代,最先由西方传教士和船员、侨民等引入烟台地区开始栽培。大连樱桃种植于1906年。 [ 阅读全文 ]
26 

烟台蓬莱解宋营是明代抗倭古城

2 8
烟台蓬莱解宋营有座明代古城,修于洪武年间,用来抗倭。 [ 阅读全文 ]
8 

当《人民的名义》遇见古诗词,火花四溅,堪称绝妙!

2 4
  《人民的名义》是由李路执导、周梅森编剧的当代检察反腐题材电视剧,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 [ 阅读全文 ]
4 

睢宁三山堂 张、赵、宋三姓本一家

1 22
清乾隆四十五年《宋氏族谱》序言:宋氏始祖待铜,由河南迁睢,兄弟三人,己为长也,因赋役繁重分姓,一为张氏,一为赵氏。 [ 阅读全文 ]
22 

明初从苏州阊门迁至高邮 阮元曾为居氏题匾“明德惟馨”

1 20
高邮八桥居家庄“渤海堂”居氏,是明代初期从苏州阊门迁来。 [ 阅读全文 ]
20 

夫妻

2020-09-03
浏览:19 评论:0 收藏:0
2020-09-03
浏览:37 评论:0 收藏:0
2017-04-18
浏览:76 评论:0 收藏:0
2017-04-18
浏览:9 评论:0 收藏:0
2017-04-12
浏览:16 评论:0 收藏:0
2017-01-18
浏览:23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