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方志 > 人文 > 孙中山来过青岛

孙中山来过青岛

2020年11月9日
作者: 
文章来源: 

  谁还记得,100年前的青岛,这个中国本土文化、海上文化、殖民文化交融的城市,是个什么样子?

  这里有花园洋房,有不再教“之乎者也”的中西结合的现代学校,有像地铁一样宽的下水道,有目光木讷的中国人……然而,这座被称为最接近辛亥进步思想的城市,却几乎没有响应辛亥革命,甚至日后成了满清遗老旧臣两次复辟的重要基地。100年后,许多史学家仍试图“回到”那时候的青岛,寻找答案。

  “这里刚刚下过雨嘛,空气潮湿得让人感觉很舒服,很适合人们居住,是个不错的城市。”2011年9月29日,在青岛四方路与芝罘路交叉口,原三江会馆旧址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

  这位客人是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有意思的是,她脱口而出的这句话,竟与99年前她爷爷第一次看到青岛时的评价颇为相似。

  当记者跟着长相与孙中山酷似的孙穗芳穿过广州会馆走廊时,时光倒转,仿佛穿过了百年历史。

  孙中山来到青岛

  时光回到99年前的9月28日。

  这天早上7点,孙中山乘坐火车通过中国最古老的铁路线之一———胶济铁路,来到当时德国占领的青岛,而他此行的目的,也是为铁路而来。

  “你袁世凯当大总统,在10年练精兵百万,那我就修20万里铁路,我们配合起来,使得中国富国强兵。”

  这是一个“君子协定”。作为刚刚卸任的民国大总统,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在袁世凯“共商国家大计”的邀请下抵京,一个月后便踏上了考察国内铁路建造的行程。青岛是他在返回上海前,考察的最后一站。

  那天,孙中山抵达青岛时,火车站围满了前来欢迎的各界贤达和学生,连商贾都打出了五色旗。除了英、法等国的记者进行采访外,在火车站出口,德国总督府仪仗队列队欢迎,甚至还有红地毯铺地。

  “大总统阁下,我代表青岛的军民欢迎您,请接受我最诚挚的问候!”

  从火车站走出来,孙中山很兴奋,他没有直接去胶澳总督府,而是执意要去三江会馆演讲。

  “我觉得孙中山很可爱,对袁世凯还抱有幻想。袁世凯背叛了康梁,但孙中山还是相信他。”青岛史学学者鲁海告诉记者,在青岛的孙中山不再记得自己曾是大总统,而是一个从政的商人。

  青岛市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张树枫介绍说,此次孙中山是以非正式的私人身份来青岛,所以他闭口不谈政治。在青岛期间,孙中山只是礼节性拜会了德国总督,两人会面只用了1刻钟,其中还包括客套和翻译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

  在与德国总督会晤期间,孙中山还悄悄拜访了一位小人物———德国翻译单威廉。

  “1898年10月12日,我们的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同时开始了统一的土地整理、规划、拍卖。在建筑上,这里形成了一个花园城市,我们希望这里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区。”单威廉告诉孙中山。

  1年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设立广东全省经界总局,着手土地改革,聘请单威廉为广州市政府顾问,辅助孙科规划土地改革,拟仿照青岛之制。

  “中国人必须开放胸襟,破除夜郎自大的心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只有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才有希望产生质的飞跃。”在四方路上的广州会馆,孙中山这样说道。

  “青岛建设得确实不错,因此主权一定要回归,哪怕买回来。”在南下上海后,孙中山下定决心。

  至于孙中山来青岛的真正意图,后人始终在揣测:是考察铁路,宣誓主权?还是为了摆脱落后,学习德国先进的城市建设经验?鲁海说,或许三者都有吧。

  “赃官巷”里的复辟阴谋

  今天,在青岛市原警察局西边有一条路,叫宁阳路,但是老青岛人不叫它宁阳路,而叫它赃官巷。

  当武昌起义的洪流席卷全国时,青岛却迎来了一群京腔京韵的满清权贵。鲁海说,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大批满清旧臣和皇族逃往天津、上海和青岛租界。仅省部级以上的满清官员就达20多人,康有为、徐世昌、庆亲王、恭亲王都生活在青岛。

  “因为徐世昌的弟弟、山东大贪官徐世广还有许多满清贵族都住在宁阳路,所以青岛老百姓戏称那里是赃官巷。”鲁海说,满清遗老遗少之所以选择居住在警察局周围,“我觉得他们是怕遭到迫害,他们认为,住在警察局附近会比较安全。”

  纠集在青岛租界的满清旧臣并没有善罢甘休,辛亥革命胜利后的2年内,满清的复辟政变出现了2次,其中一次就是张勋复辟。而两次复辟的重要基地都在青岛。

  在满清政权被推翻后,德国总督并没有强制中国市民剪掉辫子。“直到上世纪20年代,大街上仍然可以看到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当时来德华大学教书的辜鸿铭还诡辩说:‘我的辫子是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在思想上,你们谁心里没有封建思想?’”

  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任金以林认为,青岛就是那么一个矛盾的地方:这里是殖民地,在革命前不受清政府控制,革命后又不受国民政府管辖。因此在辛亥革命前期,这里可以是革命人士传播革命思想、寻求庇护的场所;而在革命胜利后,这块租界也成为满清皇族的避难所,甚至是复辟的大本营。

  辛亥前后的青岛“市井”

  在辛亥革命前后,维克多·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辛亥革命100年后的这个夏天,北京、武汉、长沙、成都、南京等大城市在暴雨过后都成泽国,而青岛却安然无恙。青岛因此被网友尊称为“中国最不会被淹的城市”。

  “今年夏天,全国十几个报社的记者来询问青岛为什么不怕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德国人把雨水和污水分流,它的雨水下水道,相当于现在的地铁,四米多宽,多大的水流都能通过。马路硬化也比较好,下雨等于洗马路,大家都高兴。”鲁海说。

  在如今的青岛高新区,一条名为公共沟的地下管道工程耗资100亿元,被人们誉为看不见的“地下政绩”。

  从1898年开始,德国胶澳总督府在青岛进行统一的土地整理、规划、拍卖。在建筑上,多数房屋层数不得高于三层,每一幢不得高于18米,房子面积不得大于整个院子面积的20%,每条道路必须有花园,必须有行道树。这使青岛具备了一个花园城市的雏形。

  而在辛亥革命之前,中西合办的德华大学也在青岛建立。

  “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就是举人,可以从商,也可以为官,而且可以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升为进士,从这里毕业的大学生有870多人。”张树枫对记者说。

  而作为民主的重要标志之一,100年前的青岛已经出现了多份报纸。“《胶州报》是中国人办的,《最新消息报》、《青岛信报》是德文的。那时候《胶州报》就有副刊,可以评论时局,具有政治色彩。”鲁海介绍说。

  就在晚清最后十年走向没落之时,青岛已具备了近代城市的雏形,这甚至让陈干等同盟会会员第一次看到青岛时,就感受到了某种革命的亲切。

  但这一切,仅仅只是青岛这座花园城市的表面。

  走进中山路上的中国电影院,看着100年前摄影机一帧一帧播放的默片,一个个动作机械、眼神木讷或骨瘦如柴的中国人形象便出现在眼前。在晚清最后10年里,这就是中国人留给世界的印象。

  其实,100年前的青岛市区只是现在市南区西边的一小块区域,主要居住着欧洲人,台东和台西还是中国传统的乡镇。“在当时的青岛,第一等是外国人,第二等是江浙商人,第三等是从北京那边过来的‘大官’,第四等才是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他们大多居住在台西、台东那片儿,那边挨着工厂和码头,出力气的都在那边找活儿。”

  鲁海说,虽然德国精心规划的青岛现代而美丽,但那时可以享受这一切的却没有几个中国人,甚至在租界几条主要街道上,即使有中国人偶尔经过,也要匆匆而行,不能在此过夜,更不能居住。

  “虽然青岛的城市设施如此发达,但是可以享受到的只有少数殖民者和江浙商贾及买办。”张树枫说,比如下水道,栈桥附近的下水道是雨水和污水分离的,但是台东地区的下水道仍然合在一起。“德国人留给我们一些当时先进的理念和建筑,但这不是我们幻想殖民者恩荫的理由。”

  如今,青岛的街区风貌依旧,只是当初枝头的喜鹊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编辑:jur
0 

今日关注

烟台故事:续半联,吃半联

4 10
传说清乾隆年间,烟台有家酒店在开张之际,起名“半联酒店”。 [ 阅读全文 ]
10 

千年孝道文化的根源——文登丛氏宗祠

3 16
古时候在文登县内有百余座丛氏宗祠,文登城内一条街上就有三座规模宏大的宗祠,数道牌坊,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上谕。 [ 阅读全文 ]
16 

越姓是鲜卑族后裔,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族谱

2 2
越步生表示,经过多年查阅资料研究,新村越氏应为鲜卑族后代,祖先姓氏为译音“越勒氏”,取“越”姓。 [ 阅读全文 ]
2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2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中元节习俗:放河灯

2 7
中元节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习俗:放河灯。 [ 阅读全文 ]
7 

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

2 2
明代牛姓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迁移特点,虽然山西移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但期间仍有不少地方的牛姓家族是从不同地方迁入的,存在交叉互迁的复杂现象。 [ 阅读全文 ]
2 

肥西赵氏:铭军提督赵维禹、赵怀业家族史料

2 10
肥西世义堂赵氏,自宋初淳化年间始,后世居肥西梅子湾鹿茸山(今孙集乡),晚清淮军铭军两江提督赵维禹字晴川,及其子铭军两江提督赵怀业、参将怀勋兄弟,淮军末弁、民国上将赵理泰等都出自这支赵姓。 [ 阅读全文 ]
10 

读城|青岛人到底什么样?

2 1
这几年,小哥几乎成为青岛小伙的代名词,一个褒贬不一、色彩丰富、充满复杂情调的感情品牌。 [ 阅读全文 ]
1 

大连曾有东北最早的钢铁厂

2 17
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大连工业,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即便放眼世界,达里尼铸铁工厂等工业遗产也属于“隐形冠军”。作为大连早期工业的诞生地、新中国电瓷产业的摇篮,老电瓷厂承载着人文历史、城市记忆和代代传承的城市精神。 [ 阅读全文 ]
17 

广西博白县冯氏宗族简史

2 18
数百年来,博白冯氏没有联过族,所以造成各地另立始祖,各排字辈。由柯木村光流,冯荣等公倡议,合族响应,统修了全县及部分外迁玉林,陆川,合浦,小江,钦州等地支族的冯氏族谱即《上党郡冯氏元淑公宗谱》。 [ 阅读全文 ]
18 

大鹏赖氏家族:前辈守御领土 后人遍布全球

1 16
赖氏在大鹏生活了近300年,始祖赖吾彪由广东紫金县迁至鹏城。 [ 阅读全文 ]
16 

百余藏品述兰州牛肉面“前身今世”:引燃食客乡愁

1 20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 [ 阅读全文 ]
20 

奶奶

1 4
奶奶的名字叫赵美珍。 [ 阅读全文 ]
4 

邵裴子:求是求才不求人

1 7
邵裴子在执掌浙江大学期间,提倡“通才教育”,并且以“惜才闻名”,当时来浙大的除苏步青外,还有物理学家张绍忠、生物学家贝时璋、教育学家郑晓沧等。 [ 阅读全文 ]
7 

浙江郑氏族谱字辈摘录

1 2
字辈是辈分的证明,这是中国唐宋以来形成的文化礼仪,炎黄子孙在线收藏部分浙江郑氏族谱字辈。 [ 阅读全文 ]
2 

大连曾有哪些塔?

1 4
大连市市内曾有几座塔,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五一塔、消防塔。 [ 阅读全文 ]
4 

《青岛与音乐》讲述音乐史话

1 4
“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日前再添新书,第12本图书《青岛与音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 阅读全文 ]
4 

九一八事变的8个历史真相: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是谁

1 2
1931年9月18日,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天。 [ 阅读全文 ]
2 

辽宁刘姓字辈简略

1 24
字辈是辈分,也是家族密码,辽宁地区移民众多,能查到许多刘姓字辈,虽然他们都姓刘,却并非同宗同源。 [ 阅读全文 ]
24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

1 7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 阅读全文 ]
7 

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1 5
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 阅读全文 ]
5 

大连 老电车里品味慢时光

1 7
在大连,最有穿越感的是201、203路有轨老电车驶过的街道。 [ 阅读全文 ]
7 

最新证据显示“刘罗锅”祖籍是江苏丰县

1 23
刘得源次子刘福下注:“勤王北出,住山东青州府诸城之逄哥庄。” [ 阅读全文 ]
23 

大连:规划引领 品质立市 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1 4
多年以来,大连的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规划引领、品质立市,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 阅读全文 ]
4 

正是樱桃上市时,话说宝宝能不能吃樱桃?

1 1
樱桃性温热,不易消化,对胃粘膜剌激性大,最好不要空腹吃,在宝宝患病期间不建议食用,特别是口腔有溃疡的、咳嗽喘息的宝宝。正常的宝宝也不可多食。 [ 阅读全文 ]
1 

为什么把“汉人”叫蒙古人种?汉人人数可是100倍于蒙古人

1 5
根据200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汉人数量光在中国就约有12亿,而蒙古人全球加在一起也就约在1200万上下,可见从人数上来说,汉人才是最具代表的黄皮肤人。 [ 阅读全文 ]
5 

100年前光绪帝在北大的讲话

1 4
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 [ 阅读全文 ]
4 

中山路|百年老街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1 2
中山路,精神意义与物质价值并存;只要是青岛土著,便会有中山路情结。 [ 阅读全文 ]
2 

溥伟的皇帝梦

1 7
溥伟(1880—1937)字绍原。清恭亲王奕訢之孙,光绪二十四年(1898)袭恭王爵位,成为第二代恭亲王。 [ 阅读全文 ]
7 

话说“老姓”

1 4
老姓,中国较罕见的姓氏,春秋宋国有老佐,春秋陈国有老聃(老子),宋代有老麻,明代有老兆详。 [ 阅读全文 ]
4 

资源

2020-11-26
浏览:23 评论:0 收藏:0
2020-11-26
浏览:5 评论:0 收藏:0
2020-11-23
浏览:6 评论:0 收藏:0
2020-11-20
浏览:7 评论:0 收藏:0
2020-11-20
浏览:10 评论:0 收藏:0
2020-11-19
浏览:25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