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生活 > 旅游 > 游记 > 寻找敕勒川,了解北魏历史

寻找敕勒川,了解北魏历史

2020年10月7日
作者: 
文章来源: 

  2019年寒假期间,和孙女商量,咱们明年暑假去哪里?孙女毫不犹豫地说:去大草原!

  我有点纳闷,就问道:为什么想到要去大草原?

  孙女自豪地答到: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北朝民歌•敕勒歌》了!马上就给我背诵: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好,那我们明年就去敕勒川!

  有人可能不知道。《敕勒歌》和我们介休还有些渊源,据《北齐书》载:《敕勒歌》原为鲜卑语,最早由斛律金译成了汉语并且首唱。这首古老的歌辞浑浩苍茫,粗犷雄放,大气磅礴,令人神往。当时(公元546年农历9月),高欢率军进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但久攻不克,苦战50多天,死伤严重,只好退兵。在撤退期间,因讹传高欢被射死而导致人心惶惶。为了稳定军心,高欢便出来与大家会面,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便让大将斛律金高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唱,使全军精神振奋,最后反败为胜,而首唱的地方有可能就是从玉壁,过高壁岭往晋阳撤退的途中---介休一带。

  斛律金(488年―567年,盛乐人,555年迁往马邑今山西朔州,敕勒族,字阿六敦)咏唱《敕勒歌》而留记史册,这首千古绝唱是中华名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美名。斛律金长子斛律光(字明月),乃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他在军事史上是一座丰碑。从斛律光一生担任各种职位来看,他也长期活跃在并州、晋中、吕梁、临汾一带,担任晋州刺史20年、朔州刺史19年、并州刺史2年。有他在,北齐安如磐石,他刚逝世,北齐立刻危如累卵,很快土崩瓦解。唐太宗李世民极其推崇斛律光,专门评论说;“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水,虑齐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馋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

  张壁古堡可汗王祠

  斛律光死后,唐代绛州和稷山给他修建了斛律王庙,在并州修建了斛律寺。而介休张壁古堡曾经为南朔州衙门所在地,可汗庙供奉的也应该是斛律光将军。

  但敕勒川究竟在哪里?百度搜索得:

  “关于古时敕勒川的具体位置,还存在争议,具体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第二种说法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第三种说法在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

  看来度娘也不确定。

  既然斛律金是盛乐人,《敕勒歌》最早又是用鲜卑语唱的,那就第一站先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古城开始!北魏初期,拓跋鲜卑在此建都,被史学界称为草原第一都。于是,今年暑假末期,带孙女自驾,走上了寻找、认识敕勒川的研学之旅。

  盛乐古城南接东西襻天岭辟山,北连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宝贝河环绕,依山傍水,是连接关内至阴山北面的要塞之地。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特别是在以后的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曾在这里设都建郡,这里也成为我国古代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

  盛乐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展示鲜卑历史文化为主的博物馆,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东侧,以鲜卑与盛乐北魏考古成果和人物雕塑、场景绘画及图表等,借助声光电展示始祖拓跋力微于公元258年,率拓跋鲜卑部众从嘎仙洞走出山林,两次南迁,最终迁于定襄之盛乐。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正式建都盛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经历南征北战,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设置云中郡(故城遗址在原土默特地区的托县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云中郡列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汉时,匈奴处之。公元前96年,汉朝设置定襄、云中二郡,云中郡领县十一,其“中部都尉治”——北舆县即在原土默特旗的腹地。东汉初年,出现汉匈奴杂居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柔然、敕勒等族相继出现。五世纪二十年代,北魏安置敕勒族降众于此,本地区始有敕勒族驻牧。因此,这一带又称“敕勒川”。明清时又因为蒙古土默特部在此驻牧而改称土默川。

  这里的土默特川平原本就是史书记载“东至濡原,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的敕勒川的一部分。现如今,呼和浩特市在阴山山脉中段的大青山南麓,土默特左旗西部还有一个敕勒川的小镇,附近还有原为黄河故道的哈素海,中间就是广袤的草原,现在正在修复,努力打造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

  而且现在又将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呼和塔拉草原更名为敕勒川草原,目的就是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敕勒川景象再现于世人眼前。

  《敕勒歌》这首传唱了千年而不衰的民歌,描绘的正是阴山脚下,长城环抱,黄河北岸,沃野千里的呼和浩特地区。这里北有巍巍大青山,南有滔滔黄河水,长城蜿蜒曲折,敕勒川平原一望无际。这里曾是多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在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敕勒歌》所描绘的就是这里的地方。

  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由于文明背景的重大差异,本该对汉文化带来沉重劫难,就像公元四七六年 欧洲的西罗马帝国被“北方蛮族”灭亡,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一时陷入黑暗深渊一般;谁料想,北魏的鲜卑族统治者中有一些杰出人物,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居然虔诚地拜汉文化为师,快速提升统治集团的文明等级,情况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们既然善待汉文化,随之也就善待佛教文化,以及佛教文化背后的 印度文化。这一来,已经在犍陀罗等地相依相相融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巴比伦文化也一起卷入, 中国北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文明大会聚。

  从此, 中国文化不再只是流转于黄河、长江之间了。经由从大兴安岭出发的浩荡胡风,茫茫北漠,千里西域,都被裹卷,连恒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波涛也隐约可见,显然,它因包容而更加强盛。

  都说北魏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云冈石窟就是反映北魏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审美的一部鸿篇巨制。北魏王朝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后,为弘扬佛教而开凿的石窟。5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十六国,结束了北部中国纷战270余年的战乱局面,与南朝的刘宋对峙。鲜卑原是游牧民族,习俗喜爱歌舞,不但喜欢观赏乐舞表演,更爱以舞自娱,他们欣赏的是豪健粗放之美。

  云冈石窟可以作为这种文明大会聚的最好见证,从北魏开始,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正是北魏的两个首都所在地。北魏的迁都之路,由这两座石窟作为标志。汉人大量汲取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余平生研究中国史学,特别倾心北魏。回想秦汉两朝,皆竭力抵御北方铁骑以卫护华夏文化,谁知公元五世纪鲜卑拓跋氏铁骑建立之北魏反而大力提振华夏文化,且广泛汲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而形成当时人类文明交汇中心。山西大同曾为北魏之首都,云冈石窟则为交汇之铁证。故余注文曰:先秦诸子好则好矣,却缺少马背雄风、异域视野,无法建立煌煌大唐;待北魏以小集大,以野尊文,血缘相融,大气新凝,则大唐不远矣。且留句云:“何处赴唐第一步? 云冈巨佛笑无语 。”

  中国从此迈向大唐!

编辑:jur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