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家人 > 记忆 > 故乡味道:记忆中姥姥的家宴和老房子

故乡味道:记忆中姥姥的家宴和老房子

2020年9月30日
文章来源: 

    每年正月初四,姥姥都要把里里外外的家人召集在一起,在她农村的院子里,一起吃顿饭,也给小辈们提供一个团拜机会,省了一家一家的互相跑。

  姥姥是1927年生的,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日子,幸运的是,她都熬过来,而且身体还不错,生活基本能自理。

  今年赶上疫情,姥姥的家宴没有做成,他还盼望着到了五一,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聚一聚。宅在家中,我时常回忆起,过去若干年中,在姥姥小院子里,几十口人,团团围坐,亲情弥漫的日子。

  家宴其实叫待客(读qie 三声),每年的正月初四,姥姥总是坐在炕头上,和闺女、小孩儿在炕桌上吃饭。

  这一天,在外面还有微寒的空气中,姥姥的三间正房里,火烧起来,风箱拉起来;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的响起来,大锅炖肉,炖鱼;外孙们在院子里点燃二踢脚,叮咚一声冲上天空,杂着欢呼声吵闹声……

  这样,才是姥姥认为的春节。

  待客的饭都是家人做。闺女,儿媳,全忙活,边干活,边唠嗑。

  炖肉,讲究劈柴火,木锅盖。先大火烧开,再小火炖煮,出锅前,回火,然后出锅。

  大人烧火,做饭、抽烟,聊天;孩子们在院子里挖土,爬梯子,有些年份还能喂兔子,放鞭炮。有时拿着柴禾对打一阵,这样的游戏从外孙辈,一直延续到了今年的重孙子辈。

  炕下,男人们围在圆桌上吃——她喜欢看着地上的姑爷、侄儿、儿子喝酒聊天。5个姑爷一个儿子,加上两个侄子,这个队伍已经稳定了数十年。西屋里,四个外孙,一个孙子,两个外孙女也起了一桌,如果算上孙媳妇,重孙,人就更多了。

  这个长满了黄瓜秧的院子,就是姥姥的老宅。姥姥认为这才是他的家,在这个老宅子待客是她一年中最大的事情,这件事,她一做就做了40多年。

  1977年,初次待姑爷。当年是舅姥爷和姥爷,姥爷的哥哥作陪。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

  老人家对这个院子有感情,到了80多岁,身体不好了,还坚持和姥爷独立的在这个院子里生活,而且,必须坚持在这个宅子里待客。

  2015年,姥爷去世,姥姥在天冷的时候会到儿女家去住。

  待客前,她总是让舅舅和四姨先烧上炕,屋子打扫一番。初四,坐到炕头上,正式的待客(我们那叫daiqie,分别读四声和三声,我们乐亭的发音带拐弯)。每个人从外面进来,掀开她东屋的门帘子,都说一声“XX过年好!”,这个xx从妈、姑到了奶奶,姥姥,太姥姥。姥姥总是笑着回答:“好,好!”脸上的菊花全绽放开,然后拉会儿家常。男的在圆桌上围一圈打牌,女的去忙活饭,或者在炕上,陪姥姥嗑瓜子,吃糖块。

  有的时候冷,姥姥还让舅舅弄一个火盔子放到炕上。

  姥姥的老宅是华北平原的一个普通的院子,这个院子在冀东乐亭县的杜林村,有压水井,有厢房,有猪圈,有碾子。

  在这里,姥姥觉得才是自己的家,待着舒服。即使到了94岁,正月初四之后,她也要求离开城市,自己住到这个院子里。

  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我们感受这个院子,这个院子也注视着我们。

  当年从村西割芦苇织席,然后姥爷赶着吱吱呀呀的牛车,赶集卖,其中有庞各庄集、新寨集、倴城集、乐亭集。

  后来不织席,也不养猪了,院子就变成了菜园。

  黄瓜、豆角、西红柿都是自己留种,来年再种。我记得那种黄色的老黄瓜,吃起来酸酸的,那时候种子已经成熟了。从中间破开,把种子扣出来,晒干,藏起来。

  清明节之前,天气暖和起来,这时候,姥姥把往年藏好的种子拿出来,用水洗好,放到一个小碗里,在上面蒙上透水透气的布,当时用过一种叫“洋袜子桩儿”的东西,就是类似现在的运动高桩儿袜子,袜板儿剪掉,把种子包起来。放在炕头上。

  种子得火炕的暖意,开始发芽。当芽儿长出来,拐个弯如鸭脖子的时候,就把它们“抿”进潮湿的松软的土里,大多是一个塑料蒙的小拱棚。等长成秧子,有三四个叶片的时候,再用菜锄子挖出来,移栽到田垄里。

  浇水,施肥,掐秧。夏天的时候,就着蝉鸣就可以搬个马扎在院子里,摇着蒲扇吃现摘的黄瓜和西红柿。如果想更凉爽,可以把黄瓜、西红柿摘下来,放到水缸里,浸润一天半天的,捞出来再吃。

  这个院子也成了重孙辈玩儿的地方,在这里我会和我的儿子讲我们小时候的事情,讲在他这个年纪,我就在这个院子里玩耍,登着梯子上房,从房上穿庄找蜘蛛网,蒙到一个铁丝圈上,沾蜻蜓和知了。还有推那个石头的碾子,那是织苇席的一道工序,那时候,姥姥那些大人们总是怕碾到我的脚。

  在这个院子里还发生过一件让我们都很感动的事。那是2014年6月1日,我和妻子、儿子去看望姥姥和姥爷,那时候,他俩还基本独立的在这个院子里生活。

  我们去时,二老在吃饭。

  虽然接近90岁了,那年姥姥姥爷身体还可以,还能生火做饭,偶尔当庄儿的四姨会送来吃的。他们吃的都很清淡,就是煮菜吃,蒸菜吃,蘸着酱油醋,吃馒头、豆包,以及大米粥,汤面等简单的饭菜。

  姥爷:卖啥的来咧?

  姥姥:你外甥万里来了,不认得了?

  姥爷:这个孩子是哪啊?

  姥姥:万里儿子。

  姥爷:呵,呵,来,吃!吃!

  拿起一大块馒头,递给我儿子。

  脸上皱纹全展开,全是笑容。他一瞬间认出了我们。让我们又惊又喜。一个89岁,一个88岁,他俩依然在乡下独立过生活,见我带了媳妇儿子来,姥姥还不好意思的嗔怪我:早打个电话来啊,我好收拾收拾,这家乱的!

  在过堂屋,姥爷递馒头给儿子吃。他已经不是那个闯过关东的年轻人。

  曾经,在我小时候,他会在圆桌前拿出一张报纸来,写上我的名字,讲林彪围长春的时候,他在哪里,做什么。讲他和我爷爷闯关东,谋生活,爷爷13岁就到了哈尔滨当小伙计,白天扫地,端茶,倒水。跟着打下手,晚上,关板儿后,根据掌柜的心情,会教一些珠算等技能。乐亭当年出了有名的商帮——呔商,在东北很厉害,商帮带出去了很多本地后生,他们见到了市面,改变了生活,学到了文化。

  到了14年,15年,姥爷已经糊涂了。但是越发的“珍惜粮食“,认不清来人,闺女基本不认识,儿子是必须认识。四姨逗他,看看这是哪呀,“这不拥军吗?”,还问我,大家就笑,说“还是认儿子。”

  “家去吧,都几点了”。这是他怕外人吃他的粮食,这是饥饿年代给的80多岁老人的心理投射。姥爷去世,剩下姥姥一个人,陪伴老院子。

  姥姥有着坚守的仪式,以前,我们拜完年,姥姥总是拄着拐杖,送出大门。目送我们远去。这个仪式的坚守一直到去年,甚至到现在,侄儿告别后,她还是挣着穿鞋下炕,要送一送。

  姥姥的衣服总是干净的,当年孩子多,吃不饱,衣服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补丁罗布丁,旧可以,不干净姥姥受不了。

  她坚持浆洗衣服。大家可能不知道浆洗是怎么回事,是很麻烦的,用米浆——淘米水,浸泡衣服,再洗。这样衣服洗出来挺括。就是麻烦,所以当时孩子们虽然穿的衣服是旧的,但是出去依然很神气,因为衣服挺括,干净,显得人就精神。

  旧的衣服袜子也不浪费,农闲的时候,一层一层,用面糊粘在一起,做成袼褙,粘在墙上晒干,用剪刀按鞋样绞成薄片,用面糊一层一层的粘起来,用针锥子,顶针,线绳纳成鞋底——千层底。再做好鞋桩儿,缀好,就是布鞋。总有人家故意做的大一些,小孩子脚长的快,在脚尖处塞上棉花,等脚长大了,就把棉花扣出来,这样不浪费。只是这样的鞋,不跟脚,姥姥做的鞋子,往往最跟脚,她说,孩子穿着舒服,大了,就再做呗,她是不糊弄的人。80多岁的时候,到了大年24还自己扫房土,用笤帚沾房上的蜘蛛网,今年94的高龄,还花了近两个小时,让闺女帮忙彻底的洗了一个澡。

  “吃亏是占便宜”之类的话,小时候从姥姥处听的多。姥姥没有受到现代的教育,她出生原来的乡绅家庭,从小就受到了传统的文化和礼仪的熏陶。那是个暑假,我躺在姥姥家苇子编织的炕席上,当年正值十几岁,不知怎么的不愿意和她说话。妈妈就说我不懂礼貌,我歪过头去,故意不看她,装听不见。姥姥和声细语的说“吉人言寡”,我当时很开心,以为找到了仗势家子,姥姥没有挑理。

  姥姥还说过“酒向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交朋友如栽树,交一个朋友,如载一棵树”。当时舅舅上学,同学来了,姥姥做饭,招待,有时候还会留宿。她这种好客的精神,让他人感到舒服的发心,让人感受仁义厚道。

  姥姥有5个闺女,一个儿子,养育教育了很多孩子。以她为中心,早已开枝散叶,儿子是大学生,孙辈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如今分布到深圳、天津、北京、哈尔滨、唐山等城市。有工程师,有自己创业的,有公务员,也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这与姥姥的家宴是有关系的,这么多人,大家都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友爱和睦。日子过的都越来越好,姥姥也享高寿,现在,每个月政府还都给发钱,姥姥很满意。她总说,活着就是享福。

编辑:jur
8 

今日关注

烟台故事:续半联,吃半联

4 10
传说清乾隆年间,烟台有家酒店在开张之际,起名“半联酒店”。 [ 阅读全文 ]
10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3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千年孝道文化的根源——文登丛氏宗祠

3 16
古时候在文登县内有百余座丛氏宗祠,文登城内一条街上就有三座规模宏大的宗祠,数道牌坊,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上谕。 [ 阅读全文 ]
16 

越姓是鲜卑族后裔,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族谱

2 2
越步生表示,经过多年查阅资料研究,新村越氏应为鲜卑族后代,祖先姓氏为译音“越勒氏”,取“越”姓。 [ 阅读全文 ]
2 

中元节习俗:放河灯

2 7
中元节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习俗:放河灯。 [ 阅读全文 ]
7 

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

2 2
明代牛姓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迁移特点,虽然山西移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但期间仍有不少地方的牛姓家族是从不同地方迁入的,存在交叉互迁的复杂现象。 [ 阅读全文 ]
2 

肥西赵氏:铭军提督赵维禹、赵怀业家族史料

2 10
肥西世义堂赵氏,自宋初淳化年间始,后世居肥西梅子湾鹿茸山(今孙集乡),晚清淮军铭军两江提督赵维禹字晴川,及其子铭军两江提督赵怀业、参将怀勋兄弟,淮军末弁、民国上将赵理泰等都出自这支赵姓。 [ 阅读全文 ]
10 

读城|青岛人到底什么样?

2 1
这几年,小哥几乎成为青岛小伙的代名词,一个褒贬不一、色彩丰富、充满复杂情调的感情品牌。 [ 阅读全文 ]
1 

金正恩提议与特朗普会面,特朗普说:咱哥俩5月前见!

2 7
路透社发布“突发新闻”,韩国总统特使团团长郑义溶在其发表的涉朝“重大声明”中称,特朗普表示,他在今年5月前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会面。 [ 阅读全文 ]
7 

大连曾有东北最早的钢铁厂

2 17
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大连工业,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即便放眼世界,达里尼铸铁工厂等工业遗产也属于“隐形冠军”。作为大连早期工业的诞生地、新中国电瓷产业的摇篮,老电瓷厂承载着人文历史、城市记忆和代代传承的城市精神。 [ 阅读全文 ]
17 

广西博白县冯氏宗族简史

2 18
数百年来,博白冯氏没有联过族,所以造成各地另立始祖,各排字辈。由柯木村光流,冯荣等公倡议,合族响应,统修了全县及部分外迁玉林,陆川,合浦,小江,钦州等地支族的冯氏族谱即《上党郡冯氏元淑公宗谱》。 [ 阅读全文 ]
18 

大鹏赖氏家族:前辈守御领土 后人遍布全球

1 16
赖氏在大鹏生活了近300年,始祖赖吾彪由广东紫金县迁至鹏城。 [ 阅读全文 ]
16 

百余藏品述兰州牛肉面“前身今世”:引燃食客乡愁

1 20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 [ 阅读全文 ]
20 

奶奶

1 4
奶奶的名字叫赵美珍。 [ 阅读全文 ]
4 

邵裴子:求是求才不求人

1 7
邵裴子在执掌浙江大学期间,提倡“通才教育”,并且以“惜才闻名”,当时来浙大的除苏步青外,还有物理学家张绍忠、生物学家贝时璋、教育学家郑晓沧等。 [ 阅读全文 ]
7 

浙江郑氏族谱字辈摘录

1 2
字辈是辈分的证明,这是中国唐宋以来形成的文化礼仪,炎黄子孙在线收藏部分浙江郑氏族谱字辈。 [ 阅读全文 ]
2 

大连曾有哪些塔?

1 4
大连市市内曾有几座塔,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五一塔、消防塔。 [ 阅读全文 ]
4 

《青岛与音乐》讲述音乐史话

1 4
“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日前再添新书,第12本图书《青岛与音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 阅读全文 ]
4 

九一八事变的8个历史真相: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是谁

1 2
1931年9月18日,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天。 [ 阅读全文 ]
2 

辽宁刘姓字辈简略

1 24
字辈是辈分,也是家族密码,辽宁地区移民众多,能查到许多刘姓字辈,虽然他们都姓刘,却并非同宗同源。 [ 阅读全文 ]
24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

1 7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 阅读全文 ]
7 

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1 5
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 阅读全文 ]
5 

大连 老电车里品味慢时光

1 7
在大连,最有穿越感的是201、203路有轨老电车驶过的街道。 [ 阅读全文 ]
7 

最新证据显示“刘罗锅”祖籍是江苏丰县

1 23
刘得源次子刘福下注:“勤王北出,住山东青州府诸城之逄哥庄。” [ 阅读全文 ]
23 

大连:规划引领 品质立市 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1 4
多年以来,大连的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规划引领、品质立市,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 阅读全文 ]
4 

正是樱桃上市时,话说宝宝能不能吃樱桃?

1 1
樱桃性温热,不易消化,对胃粘膜剌激性大,最好不要空腹吃,在宝宝患病期间不建议食用,特别是口腔有溃疡的、咳嗽喘息的宝宝。正常的宝宝也不可多食。 [ 阅读全文 ]
1 

为什么把“汉人”叫蒙古人种?汉人人数可是100倍于蒙古人

1 5
根据200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汉人数量光在中国就约有12亿,而蒙古人全球加在一起也就约在1200万上下,可见从人数上来说,汉人才是最具代表的黄皮肤人。 [ 阅读全文 ]
5 

100年前光绪帝在北大的讲话

1 4
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 [ 阅读全文 ]
4 

中山路|百年老街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1 2
中山路,精神意义与物质价值并存;只要是青岛土著,便会有中山路情结。 [ 阅读全文 ]
2 

溥伟的皇帝梦

1 7
溥伟(1880—1937)字绍原。清恭亲王奕訢之孙,光绪二十四年(1898)袭恭王爵位,成为第二代恭亲王。 [ 阅读全文 ]
7 

父母

2020-12-18
浏览:3 评论:0 收藏:0
2020-10-17
浏览:8 评论:0 收藏:0
2020-09-02
浏览:21 评论:0 收藏:0
2020-09-02
浏览:15 评论:0 收藏:0
2020-09-02
浏览:1 评论:0 收藏:0
2017-04-25
浏览:49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