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礼祭 > 祭祀文化 > 吴佩孚的丧礼

吴佩孚的丧礼

2018年1月11日
作者: 
文章来源: 

  1939年12月4日,寓居北平近八年之久的吴佩孚,逝世于什锦花园胡同11号公馆,享年六十六岁。

  吴佩孚早已远离了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却在日本驻华军人策动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后,成了各方政治力量竞相争取与联合的对象。日本人打的算盘是:让社会声望极高,且一贯敌视日本的北洋旧人吴佩孚“出山”,是推行所谓中日“和平运动”最有说服力的招牌。然而,无论日本人如何利诱,使出软的或硬的种种招数,这位生性狷介忠直,以关岳自况的吴大帅,虽身处虎狼之地,在大小汉奸纷纷落水之际,以“志士不忘在沟壑”明志,拒绝日伪诱迫,岿然不为所动。以致吴佩孚的噩耗传出,举国震惊,各方哀悼,唁电如雪片一般发至什锦花园胡同。在其后的一个月中,除北平为其操办了大规模治丧活动外, 全国抗战中枢的重庆国民政府也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国内外新闻机构曾进行了密集报道。吴佩孚的身后事可谓哀荣备至,有报刊称:吴氏治丧,为民国以来北平所罕见。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吴佩孚

  吴佩孚去世的次日,故都北平便正式组成“吴上将军治丧处”,成员有一百八十余人,多为社会名流与吴氏生前友好。治丧处由齐燮元任总理,蒋雁行等任协理,并设总务处、文书处、会计处、交际处、庶务处、警防处、宣传处。称奇的是:在直接参与治丧的人士中,有的一生互为政敌,老死不相往来,却在为吴氏治丧的名义下同相与谋了。

  吴氏一生,充满传奇。他以秀才之身,于国家多难之际,投入沙场军界,渐由士卒跻身将帅,成为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1920年,吴佩孚自湖南衡阳撤防北归,罢战主和,责师抗上,吊民伐罪,从而获得国人赞誉。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执掌兵符近三十年,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1924年败于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人也多谓非战之罪;再败于南方革命军之北伐,遂息影下野。晚年又潜心于阐释儒家学说,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作传世。他注重修身,廉洁自守,忠诚无畏,算得上是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对他一生的事功、品格与为人处事,民国名记者陶菊隐誉其为“中国旧军人的最后一个典型”。

  吴佩孚的死因,时人有多种说法,至今谜团未解,未能定论。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他是死于日伪的阴谋,还是误于庸医之手,都无碍他的晚节。对吴的辞世,伪华北政权所控制的《新民报》于1939 年12月5日,以“吴佩孚将军昨晚在寓逝世 东方文化上一大损失”为题发布了吴佩孚死讯,报道称:“吴佩孚将军,以六秩晋六之翁,身体素健,步履如恒,讵于前四五日突罹牙疾,当延伊东日本大夫及中医郭眉臣,西医方石珊,德医史替芬等医治,以期万全。惟牙肿迄未见痊可,竟于四日下午六时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将军之生前友好齐燮元、江朝宗、蒋雁行、孙丹林、陈廷杰、陈中孚诸氏主持治丧处云。”而抗战后方重庆的《中央日报》也于12月6日刊登消息说:“敌因汪逆精卫之伪中央政权不为各方面所承认,乃急图强迫吴佩孚出任某重要军职,加强傀儡组织之声誉。自上月二十五日起,敌即派大批特务人员包围吴氏住宅,敌酋坂西并亲晤吴氏,迫其与汪逆合作,或在华北自树一帜,虽为吴氏所拒绝,而敌酋仍日往逼诱。二十九日起,吴氏突患牙痛,敌嘱日医为之诊治,同时吴宅即为宪兵所监视,进出均受检查。本月三日,吴氏牙痛更剧,日医商得坂西同意后,施行拔牙手术,此后吴氏即转入昏迷状态。四日午后稍清醒,欲邀亲友及旧时僚属谈话,然终不可得,最后乃语其夫人曰:‘死得好!’日医此时复为之注射,吴氏复入睡眠状态,延至下午六时五十分乃与世长辞。”又讯称:“吴佩孚病逝之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一致表示哀悼,咸认吴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爱国男儿。自‘临时政府’成立以来,王克敏及日方曾屡次请吴氏出任伪职,汪精卫曾以此为请,但均为吴严词拒绝。今日日方所办之英文报,称吴氏将出任汪氏政权之军政部长之说,亦并不可靠,盖吴氏已屡行表示不就任何伪职也,吴死后日方之组府工作,势必更趋困难云。”

  日本发行的“战报”宣传单上的吴佩孚与家人的合影。(秦风老照片馆供图)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大公报》,也于12月6日发表社评《悼吴佩孚将军》,其中说:“吴佩孚将军以败血症于前夕逝世于北平,此一代人杰,乃于今日保持完节溘然长逝于异族大敌统治下之故都,全国同胞闻此噩耗,均不胜其感念悲悼之情矣!综计吴氏一生,实功多于过,而其气节之高,操守之坚,尤可谓中国旧军人之最后一个典型。吴氏治军严肃,持己俭约,尤崇慕关岳之为人。关寿亭深陷贼营,心不忘汉,此与吴氏之晚节极相符合;岳武穆抗敌复国,志决身歼,吴氏虽未尝得此机遇,然其拒敌不屈,亦可无愧矣。惟其志节坚贞,故能出污泥而不染,嬉笑怒骂于暴敌群奸之重围中,而始终不屈。呜呼!将军死矣,其正气高节则凛然长存于天壤之间,绌暴敌,愧群奸,永为中华民族之好男儿,将军有之矣!”

  国民政府褒扬令

  在北伐战争中曾视吴佩孚为最大敌人的蒋介石,闻吴去世,亲致唁电:“顷闻子玉先生因患牙疾,竟致不起,噩耗传来,殊深怆悼。溯自寇患凭陵,于兹八载。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除请政府优颁饬终令典,以彰明德外,务希善体遗志,节哀顺变,藉襄大事。是所企盼。中正鱼。”随后国民政府与最高国防委员会决议:追赠吴佩孚为陆军一级上将。耐人寻味的是,汪精卫虽拉拢吴佩孚碰了钉子,心存怨恨,但还是代表伪南京政府发去了唁电:“微电惊悉,吴上将军和平救国夙愿未偿,遽尔长逝,哀悼良深,谨此致唁。”

  吴佩孚灵堂

  大殓日期定于12月5日下午举行,由儿子吴道时等亲属四人将遗体移入棺内。盛殓吴氏遗体的是一具老金丝楠木棺,为万益祥木厂所制作的一流大棺,标价11000元,该号老板久慕吴氏为人,只收取7500 元成本费。殉殓之物因吴佩孚留有遗嘱,仅为一些勋章、纪念章及包金制钱数枚等物,无任何值钱的珍宝古玩。12月6日为吴氏“接三”之日,接三为人死之初祭、殓后之大典,伪南京政府通令各省下半旗致哀,并派议政委员会委员长汤尔和亲至吴宅致祭。当日,什锦花园胡同一带,车水马龙,政界新贵、各方名流接踵而至,赴吴宅吊祭,加上吴佩孚的亲朋故旧、昔日袍泽,约千人之众。“名流”之中有董康、马良、余晋龢、鲍观澄、周肇祥、宋介、冷家骥、何丰林、殷汝耕等。这天下午,日本华北派遣军最高指挥官多田中将竟然也来到吴宅致祭。同时举办的度亡道场,可谓规模盛大,所用僧道之多,为民国以来的大人物丧事中所罕见。灵棚内高悬红、黄、蓝、紫、青各色经幡四十幢,共十棚经,僧道人数达百余众。乐队亦有数班,竟日参与演奏。下午6 时“接三”,先举行家祭,其子吴道时主持行礼。祭礼毕,来宾齐向灵位三鞠躬,即行“送三”。送三的行列延绵数里,东四一带,万人空巷,交通为之阻隔。送三行列出什锦花园东口向南,经东四北大街折向西行,至隆福寺神路街焚化车轿等冥器,香火缭绕,哭声震天。为吴氏办的“迎三送路”,场面之大,景况之盛,可谓近世无匹。在治丧期间,北平各大寺院的法师、高僧,轮流诵经,时称“送经忏”,逢“七”在夜间加放“焰口”。1940年 1月16日举行的“点主”大典,竟请来了前清翰林傅增湘为点主官,前清翰林潘龄皋、符定一为陪主,陈幼孳、劳之常、孙汉尘、高松筌为襄主,张馥卿、孙子涵等为司仪,“点主”仪式上亦是嘉宾如云。

  吴佩孚殡仪

  1940年1月21日,重庆国民政府先于吴佩孚移灵之日,举办了吴佩孚将军追悼大会,蒋介石亲临致祭并送挽联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丁惟汾、于右任、孔祥熙、叶楚伧、朱家骅、何应钦、陈立夫等军政要人,以及各机关团体代表二百多人出席,由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致悼辞。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在追悼会上诙谐地说:“自从我们吴姓出了一个大汉奸吴三桂,近三百年来,姓吴的人都没脸见人。如今好了,吴姓出了一位大忠烈吴佩孚,我们的脸上可大有光彩了!”

  吴佩孚之墓

  1940年1月24日,吴氏灵柩举殡,为民国以来北平最大规模的出殡。由六十四名杠夫肩抬盛殓吴氏遗体的金丝楠灵柩,灵柩两侧各系三百尺长的白练,由送殡人牵引,缓缓行进。移灵所经线路由社会各界设立祭棚十一座,路祭桌、茶桌鳞次栉比,难以数计。灵柩上午出什锦花园胡同东口,殡列经由东四、灯市口、王府井、东长安街、天安门、西长安街、西单北大街、缸瓦市、西四南大街,向东经西安门外大街、西安门内大街、文津街,跨北海御河桥,经北海前门,进景山西街,经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外大街、鼓楼西大街、旧鼓楼大街,进大石桥胡同拈花寺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吴佩孚生前客居北平,未置茔地。身后之事,是日后归葬蓬莱祖茔,还是在北平择地安葬,尚未定论。吴遽然去世,暂在拈花寺东跨院(原为寺内菜园),借地建造三间大顶殿式房屋,命名“武圣祠”,以停放吴氏灵柩。未曾料想,因抗日战争之故,吴佩孚的灵柩在拈花寺停厝近七年之久。

  直到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认为“故吴上将军佩孚,于沦陷期间,忠贞不屈,大节凛然,为国殒殁。为表彰忠烈,追赠陆军一级上将衔”。拨发治丧费一万元,并以“故旧袍泽”及“平市各界”名义发起公葬,旋即组成以孔祥熙、李宗仁为主任委员的“蓬莱吴上将军营葬委员会”,1946年12月16日举行盛大的安葬仪式,将这位民国风云人物,安葬于玉泉山西麓私家墓地。国土重光,吴佩孚也终于入土为安了。

  当时,吴佩孚公葬的事宜,北平的各大报馆均发布了启事,一时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有的市民很是羡慕吴氏的身后哀荣,说:“日本人占北平时,吴大帅就大办了丧事,现在中央(国民政府),又要给他办一次,大帅这辈子真倒是干着啦!”

编辑:jrg
0 

今日关注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2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中元节习俗:放河灯

2 7
中元节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习俗:放河灯。 [ 阅读全文 ]
7 

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

2 2
明代牛姓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迁移特点,虽然山西移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但期间仍有不少地方的牛姓家族是从不同地方迁入的,存在交叉互迁的复杂现象。 [ 阅读全文 ]
2 

肥西赵氏:铭军提督赵维禹、赵怀业家族史料

2 10
肥西世义堂赵氏,自宋初淳化年间始,后世居肥西梅子湾鹿茸山(今孙集乡),晚清淮军铭军两江提督赵维禹字晴川,及其子铭军两江提督赵怀业、参将怀勋兄弟,淮军末弁、民国上将赵理泰等都出自这支赵姓。 [ 阅读全文 ]
10 

读城|青岛人到底什么样?

2 1
这几年,小哥几乎成为青岛小伙的代名词,一个褒贬不一、色彩丰富、充满复杂情调的感情品牌。 [ 阅读全文 ]
1 

烟台故事:续半联,吃半联

2 10
传说清乾隆年间,烟台有家酒店在开张之际,起名“半联酒店”。 [ 阅读全文 ]
10 

广西博白县冯氏宗族简史

2 18
数百年来,博白冯氏没有联过族,所以造成各地另立始祖,各排字辈。由柯木村光流,冯荣等公倡议,合族响应,统修了全县及部分外迁玉林,陆川,合浦,小江,钦州等地支族的冯氏族谱即《上党郡冯氏元淑公宗谱》。 [ 阅读全文 ]
18 

大鹏赖氏家族:前辈守御领土 后人遍布全球

1 16
赖氏在大鹏生活了近300年,始祖赖吾彪由广东紫金县迁至鹏城。 [ 阅读全文 ]
16 

百余藏品述兰州牛肉面“前身今世”:引燃食客乡愁

1 20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 [ 阅读全文 ]
20 

越姓是鲜卑族后裔,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族谱

1 2
越步生表示,经过多年查阅资料研究,新村越氏应为鲜卑族后代,祖先姓氏为译音“越勒氏”,取“越”姓。 [ 阅读全文 ]
2 

奶奶

1 4
奶奶的名字叫赵美珍。 [ 阅读全文 ]
4 

浙江郑氏族谱字辈摘录

1 2
字辈是辈分的证明,这是中国唐宋以来形成的文化礼仪,炎黄子孙在线收藏部分浙江郑氏族谱字辈。 [ 阅读全文 ]
2 

大连曾有哪些塔?

1 4
大连市市内曾有几座塔,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五一塔、消防塔。 [ 阅读全文 ]
4 

辽宁刘姓字辈简略

1 24
字辈是辈分,也是家族密码,辽宁地区移民众多,能查到许多刘姓字辈,虽然他们都姓刘,却并非同宗同源。 [ 阅读全文 ]
24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

1 7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 阅读全文 ]
7 

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1 5
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 阅读全文 ]
5 

大连 老电车里品味慢时光

1 7
在大连,最有穿越感的是201、203路有轨老电车驶过的街道。 [ 阅读全文 ]
7 

最新证据显示“刘罗锅”祖籍是江苏丰县

1 23
刘得源次子刘福下注:“勤王北出,住山东青州府诸城之逄哥庄。” [ 阅读全文 ]
23 

正是樱桃上市时,话说宝宝能不能吃樱桃?

1 1
樱桃性温热,不易消化,对胃粘膜剌激性大,最好不要空腹吃,在宝宝患病期间不建议食用,特别是口腔有溃疡的、咳嗽喘息的宝宝。正常的宝宝也不可多食。 [ 阅读全文 ]
1 

为什么把“汉人”叫蒙古人种?汉人人数可是100倍于蒙古人

1 5
根据200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汉人数量光在中国就约有12亿,而蒙古人全球加在一起也就约在1200万上下,可见从人数上来说,汉人才是最具代表的黄皮肤人。 [ 阅读全文 ]
5 

100年前光绪帝在北大的讲话

1 4
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 [ 阅读全文 ]
4 

中山路|百年老街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1 2
中山路,精神意义与物质价值并存;只要是青岛土著,便会有中山路情结。 [ 阅读全文 ]
2 

溥伟的皇帝梦

1 7
溥伟(1880—1937)字绍原。清恭亲王奕訢之孙,光绪二十四年(1898)袭恭王爵位,成为第二代恭亲王。 [ 阅读全文 ]
7 

话说“老姓”

1 4
老姓,中国较罕见的姓氏,春秋宋国有老佐,春秋陈国有老聃(老子),宋代有老麻,明代有老兆详。 [ 阅读全文 ]
4 

《浙江湖州府城嵇氏宗谱》:来自美国的老家谱

1 14
浙江湖州府城嵇氏宗谱八卷,首两卷,(清)嵇显曾、嵇元锷等重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 阅读全文 ]
14 

栖霞、龙口、蓬莱皆有慕姓,家谱记载是慕容氏后人

1 22
根据族谱的记载,黄县(龙口)的慕姓就是栖霞慕姓的分支,此外,蓬莱、招远、莱阳、海阳、福山等地也都有慕姓居民。 [ 阅读全文 ]
22 

鄂州观音阁:中国最霸气寺庙,800年淹没无数次

1 2
鄂州观音阁是一座位于长江上的寺庙,同时也是唯一的一座。 [ 阅读全文 ]
2 

《红海行动》票房突破30亿元

1 2
电影《红海行动》票房一路高奏凯歌,目前已经突破30亿大关。 [ 阅读全文 ]
2 

台湾妈祖庙:澎湖天后宫

1 1
澎湖天后宫正殿主祀妈祖,有妈祖神像多尊。 [ 阅读全文 ]
1 

“下姓”是多民族姓氏

1 1
下姓,中国罕见姓氏,源出于姓氏化简。 [ 阅读全文 ]
1 

祭祀新闻

2020-12-14
浏览:23 评论:0 收藏:0
2020-12-14
浏览:18 评论:0 收藏:0
2020-11-26
浏览:8 评论:0 收藏:0
2020-11-12
浏览:27 评论:0 收藏:0
2020-11-10
浏览:10 评论:0 收藏:0
2020-09-28
浏览:9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