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宗族 > 家族资讯 > 一座清代海南美丽乡村的重建史

一座清代海南美丽乡村的重建史

2018年5月4日
作者: 
文章来源: 

   在海南宗法制社会中,以村庙为核心的村庄,不仅是故土依托的栖居之地,在古代纷繁时局中,它还具有保护宗族延绵、抵御外敌、精神礼乐传承等众多社会功能。

  定安龙梅,曾诞有明朝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辉煌一时。

  在明末清初的兵荒马乱中,顺治六年(1649年),村庄被匪徒焚毁,王氏族人飘落四散,村庄败毁无人居住近半个世纪。

  清康熙年间,王氏后人、王弘诲曾孙王懋曾凭一己之力,花9年时间,复兴祖先旧业,重构龙梅。

  笔者通过县志、族谱、历史文物、王懋曾等人留世书稿等资料,回到那个年代,探究一个清初的村庄如何建造和运作,又是如何在古代海南宗法制社会中起到乡人安身立命作用的。

  1百年名庄毁于一旦

  龙梅村始建于明代,据王氏族谱记载,南宋期间,浙江绍兴的寿庵公王六翁与苏轼结为好友,并随其迁居儋州。

  后人又移居临高,最后在元末明初(约1368年)定居定安龙梅村。

  何谓龙梅?开村始祖留训,当初选龙梅,见地势逶迤似龙盘踞,“虎踞龙盘”乃风水宝地,并望王氏子嗣当如傲霜斗雪的梅树一般,坚毅不屈繁衍生息,故名龙梅。

  王氏族人定居此地后,果然子孙繁盛,王弘诲考取进士,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他所考取的功名,不仅惠及先祖,其祖父及父亲皆被诰赠南京礼部尚书,而且还“荫叙”后人,在诰命之下,荫子汝鲲,廪生,中宪大夫;孙昌言,奉直大夫,恩荣四代。

  而且兄弟王弘谟、王弘诏,都是国子监肄业,授职光禄寺监事、署丞的官职,在明一朝,王家可谓荣光之极。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局动荡,海南亦匪祸严重,王懋曾的父亲王昌言为保护乡里组织抗贼,后在顺治六年(1649年)六月,贼匪诱杀其于山区,其妻陈氏带着3岁的王懋曾避祸定安县城,被抓后诈称留下,让贼人放走老仆和幼子后,痛骂贼人后咬舌自尽。

  这帮匪徒见状,恼怒于龙梅人的决绝,冲入龙梅村,将村里洗劫一空并一炬焚之。

  村庄被毁,村民被迫背井离乡,四散逃命。

  自此,四十余年无人居住,热带气候滋养下的荒草蔓延各处,村落早已面目全非,没有适合居住的屋舍,恢宏的八角殿、闲适的王弘诲故居也只剩断垣残壁。

  只有明万历年间为纪念王弘诲而修建的全石质的太史坊,经受住了时间的侵蚀。

  王懋曾3岁离村,父母双亡,家族四散;43年后,飘零无根,凭借自身努力,虽挣得名望和财富,但无乡可归,无祠可祭,宛如浮萍飘荡。

  为此,他做下重大人生决定,举家搬回那荒败鸡狗都不闻的废村。

  重返龙梅,首要任务就是探访流散的族人。

  寄居在他村或流荡在异地,所遇世道艰难,各支族人都深有体会,“一耗于金戈饥馑,再耗于桎梏桁杨。”

  在乱世中,战乱无人组织抵御,生命难保;灾荒之年饥荒无人救济,饥渴难抵;而且因为无家族势力,在遇到官司或社会纠纷时,无人出头相助或周旋,求告无门,整个家族命运都岌岌可危。

  从实际生存而言,重返龙梅不仅是王懋曾所愿,更是王氏宗族延绵繁衍下去的必须。

  王懋曾将自家多年积蓄用于重建所需,族人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其后就是丈量分划土地,规划新村布局,各支自行修建居所,合力修建祠堂和宗庙,修筑祖茔,将族人安顿生息。

  各处奔告之下,龙梅王氏的后人很快聚集商会,选出各支脉代表,组成重建龙梅村的议事组织。

  如此,艰巨而漫长的重建龙梅工程开始了。

  2村落规置新貌初显

  龙梅村已是颓败一片,祖先所留的建筑几无能居之处。

  虽为大不幸,但新龙梅却可避除杂乱之处,重新规制。

  因年久无人管理,村周围不少田地被人侵占,王懋曾带领族人诉告官府,赢回田产。

  确保族人耕者有其田是第一步,做完此事,就可开始安家落户了。

  王懋曾与族人踏绕村落,环顾龙梅村进行规划。

  龙梅村坐落在文笔峰脚下往北延伸约三公里处的山脊上。太史坊是全村的标志性建筑,坊高5.1米,总宽7.3米,四柱三间,每柱前后设有防风掌。

  明间大柱对面刻有的那幅对联“石柱警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王弘诲门生董其昌所书。

  这里理所当然成为全村的中心,坊前后空地即为村民集合约事之处。

  确立中心后,村之方位规划为南北走向,整个村舍面朝太史坊划地而建,座向顺沿地势分东西两排,依次依序按条例成排修建,似非字一样,中间置出一条村道,一条成排的轴线代表一条支脉的族落,聚族而居。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民居建筑,其基本形制为独立、封闭、内向的小天井院落,各家多为两或三进式四合院,轴线明晰,房舍对称,门楼、照壁、明堂、中堂、庑房等建筑,均以天井组合而成住宅单元。

  正对太史坊,王懋曾修建了一座大门,内题宫保匾额,两边门题宗伯第。

  通过此村大门即可直接进入村民居住的地域。

  太史坊和大门中间,还特意盖了左右大门屋,用于氏族公用所需。

  王弘诲故居位于村西,大门屋右边,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末遭盗时也被焚毁。

  王懋曾根据族中老者记忆,按原样翻修了故居,并将家安在这里。

  故居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式建筑,大屋2幢,均为1厅2房的砖木建筑,悬山式顶,正脊之鸱尾顶饰,厅堂屋顶共有19排瓦片。

  海南民间有传,祖屋厅堂瓦片排数越多,说明家中有人当过大官或极富足,普通家庭有13排就足矣,可见此屋规格之高。

  龙梅村的田地分为水田、旱田和坡地,除各家田地外,还留有公共田产,分为祭田、义田、学田等类。

  在王氏家谱中,这些田产所在和所用记得的非常详细。

  族田收入主要来自招佃收租,为了防止族众对其侵蚀,规定本族中人不得承租,亦不得作租佃的中人。

  义田收入用以赈济贫困灾病;学田收入供族内儿童作学费;祭田收入用于开支祭祀的牺牲、仪礼、宴席。

  此外,有关族众公益的费用,也都从族田收入支付。

  在族训中特意强调,族人不得“觊觎祖业”,所得收益交由族中专门掌管的人员分类用于各自用途。

  村周边的田地围绕着村舍呈聚拢状,太史坊朝向的田间有多处水池,不远处还有一条小溪绕村而过。

  而村舍背后则多是坡地,分布在龙仔埇上。

  “背山面水”“山环水绕”,正符合风水学上所谓“前有照、背有靠”。

  此外,王懋曾还将王弘诲修建的龙门塔进行了简单的整修,龙门塔下的永济桥,本村前一里的广通桥,作为跨过溪头与外界交流的重要交通,毁损的也悉数修复。

  至此,王弘诲曾以五言诗的形式,赞过海南乡村美景的《员山八景》:“绿水环龙”“横桥渡马”“竹松笼月”“楼阁丛云”“塘尾甘泉”“岸头娇柳”“莲塘渔唱”“石岭樵歌”,在新龙梅都悉数可见了。

  3立宗修谱重构祠堂

  对于海南宗族而言,祠堂的建立是家族形成的标志之一,宗族活动最重要的尊祖、敬宗、事亲等事宜都是在祠堂中进行的。

  要重建王氏宗族,需将宗族的内部活动正常运转起来,除开村庄内屋舍的建造,田地的分配耕作外,还涉及修谱、祠堂、祭田、办学、赡养等许多方面。

  宗族还需立有族长,处理宗族内部事务,宗族内制定族规、宗法等等这些文化世俗意义上的构建。

  在王懋曾返回龙梅的第3年(1695年),王懋曾为凝聚族人,主持合族祭拜,推举继承大宗者。

  继大宗者拥有族长之权,在宗族中享有很大的宗法权力,宗族内部的管理和各项事务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长担纲,小如家庭纠纷、婚丧喜庆;大如祭祖、祠庙管理等事务都要主持。

  王懋曾按规矩,并无挟私,在长支无人能胜任的情况下,极力推选出次支的王吉贤为宗孙,继大宗,主庙祀。

  重建龙梅9年之后,祖业初具,族人安生,王懋曾开始着手重修族谱。

  早在明万历年间,王弘诲就创修了龙梅王氏的族谱,但龙梅村的那场浩劫,让旧谱已无迹可寻。

  多年来,王懋曾为此事走访父老兄弟,询问乡邻,查阅县志、府志,但家族谱系只能探究至龙梅村的开村始祖——摘云公,“迁琼始祖”未能见实载。

  但只有此段家族历史清晰,才能与中原文明衔接得上,也才能将族亲溯源至更深远的历史。

  古代海南,历史资料极不完备,利用“扶乩”追溯祖先来源者,在海南宗族修谱过程中不乏其例。

  王懋曾最终也是通过“扶乩”,追溯龙梅王氏的渡琼始祖为王肱,号寿庵,字公辅,俗呼王六翁。

  也有人根据一些史料和族谱提出不同的看法,王懋曾也记笔言明此只是供后世备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王懋曾及王弘诲二哥弘诏公七世孙王四聪两人的主持努力下,始创了修订王氏族谱的草稿。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又命其子王扆和王吉贤续修族谱。

  在66岁高龄,王懋曾又组织族人重建王氏宗祠,历经数月建成。

  王懋曾将正殿命名为“复亨堂”,所谓复亨堂,意在“废而復兴,坏而復举”之意,对家族重新昌盛给予厚望。

  建成之后,各位乡贤友人纷纷赠来匾额和锦联,时任定安知县的陕西人孙贻清写下复亨堂祖祠联,此外还有十来副的锦联也都颂扬了王氏族群的兴旺和功绩,从这些送锦人的身份及锦联、牌匾的数量,可想见“复亨堂”的落成,是当时定安县的一件大事。

  历经三百余年,王氏后人悉心照管,几番修复,现今的王氏宗祠仍以原貌面见世人。

  现存的王氏宗祠由山门、八角殿、正殿二侧庑廊组成,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式布局,为歇山式顶,正殿进深3间,面宽5间,是一座仿古宫殿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

  宗祠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里存有康熙丙申年(1716年)翻刻的明万历皇帝诰封王弘诲及其妻周氏之“诰封匾”一块,“东阁风清”木匾一块,“忠义世家”木匾一块,以及现代王洛宾、王世襄等人的题匾。

  4明训立规复仪创祭

  为使得后人知复亨之不易,思敬不忘,让后人知所守持,王懋曾开始着手制定族训。

  王氏族谱的族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族谱系,在胜国时,经忠铭公(王弘诲)纂修,想必规制详备。奈鼎革后,荡然无存。

  及松溪公(王懋曾)重修之,又未剞劂,仅传稿本。……兹酌撰一十六条,前十条劝,其所当为也;后六条戒,其不当为也。有劝有惩,切中时弊,于长善救失之要,亦未必无小补焉。”讲述了定规的前因、意图。

  十条劝告分别是:尊敬祖宗、修睦宗族、逊让尊长、慈爱卑幼、优崇贤知、悯恤孤贫、褒奖志节、嘉兴醇良、严肃闺门、敦教子弟。在这些所当为之的行为中,王懋曾最重视的就是子弟的德行培养,并将其作为成人成才的第一要义。

  王氏族规的六条戒条分别是:变坏宗器、觊觎祖业、肆意凶横、聚首赌博、刁抗国课、沉溺洋烟。

  在戒条中,后两条“刁抗国课”“沉溺洋烟”,为清末咸丰年间的后人王经元新修谱后根据时局弊端所添加。

  家规族法是以明示的方式,惩恶扬善,劝诫后人,而在日常节令或是祖先祭日等具有象征意味的日子,则是通过仪式活动,将儒家文化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懋曾悉数将几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所需进行的仪节,做了详细的说明,有“祭合族祖祠行礼仪节”“祭先世先嗣祖考妣品数仪节”“祭墓仪节”“扫祭土神仪节”“祭魁品数仪节”等。

  每次祭拜所需的祭品、进行的流程、所做的动作、诵读的祝文,一无巨细,都记载周全,后人只要按章进行即可。

  在所有的祭祀活动中,王氏宗族每年农历正月十八的合族祠堂祭祀仪式最庄重,规矩也最多,如今的龙梅村每年都会聚集合祭。

  这些庄严而神圣的仪式,通过热闹而凝重的方式沁入到宗族子孙的记忆和精神中去。

  龙梅村落历经几百年繁盛至今,现有880户,居民3000多人,乡风醇厚,人情暖意, 200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历史人文景区名村。

  2010年“琼州百景”投票,定安龙梅村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独以村庄的形式击败众多的星级景点。

  古庄崛起,贯穿古今的龙魂梅韵,新时代里定安龙梅展现出新的风姿。

编辑:jrg
0 

今日关注

大连:规划引领 品质立市 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3 3
多年以来,大连的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规划引领、品质立市,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 阅读全文 ]
3 

联合国28:1通过中国提出的人权决,美国投唯一反对票

3 3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3月23日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这是联合国决议首次同时写入了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而且表决时仅有美国一票反对。 [ 阅读全文 ]
3 

泉州石湖郭氏古墓群,本源是伊斯兰改姓

3 2
石湖郭氏古墓群,全称为明代石湖八甲郭氏古墓群,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蚶江镇金钗山上。 [ 阅读全文 ]
2 

通天谱只有孔孟曾颜

3 10
 孔、孟、颜、曾四家统一使用的家谱。四家祖先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颜回、曾参,此四人被称作四圣,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字辈,即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充分表现了民族崇尚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 [ 阅读全文 ]
10 

为何蒋氏族谱记载经国不是老蒋的儿子

2 20
蒋经国出生后,经蒋介石同意,被他的奶奶在族谱上登记为瑞青的儿子(瑞青是蒋介石幼弟,夭折)。 [ 阅读全文 ]
20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2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在茶馆听评书

2 7
在“和园茶馆”我先后听“冯神仙”讲完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岳传》《七侠五义》,他为我童年时代上了中国古典文学最生动的一课。 [ 阅读全文 ]
7 

大连曾有哪些塔?

2 4
大连市市内曾有几座塔,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五一塔、消防塔。 [ 阅读全文 ]
4 

烟台市新媒体协会成立

2 1
9月21日,烟台市新媒体协会成立大会在东山宾馆宣告成立。 [ 阅读全文 ]
1 

两册《永乐大典》在欧洲以6490多万拍出!!!

2 9
两册非常珍贵罕见的明嘉靖抄本《永乐大典》,以640万欧元落槌,最终含佣金以812.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6490多万元)成交。 [ 阅读全文 ]
9 

除了放河灯,中元节还有哪些习俗? 

2 3
中华大地,风俗同源,却不相同, 除了放河灯,还有祭祖、放天灯、祭祀土地和庄稼、面塑等许多习俗。 [ 阅读全文 ]
3 

“复州湾海盐”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 3
在日前发布的《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复州湾海盐等22个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中,大连市“复州湾海盐”正式获批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阅读全文 ]
3 

读城|青岛人到底什么样?

2 1
这几年,小哥几乎成为青岛小伙的代名词,一个褒贬不一、色彩丰富、充满复杂情调的感情品牌。 [ 阅读全文 ]
1 

“15年,3个亿,我走了太多弯路”英歌石植物园创始人缘何自揭伤疤

2 15
花费15年、累计投入3个多亿的英歌石植物园在建设过程中,究竟走了哪些弯路?倔强的“老孙头”为什么要做这种撕开式的反思? [ 阅读全文 ]
15 

星云大师谈人生:先得把我们的心治好

2 5
星云大师:我评价自己,有四句话——光荣归于佛陀,所有的光荣不是我的,是佛祖的;成就归于大众,所有的成就也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利益归于常住,假如有人要给什么利益,不是给我的,是给常住机构寺庙的;功德归于信徒,我自己很平凡,也很快乐。 [ 阅读全文 ]
5 

金普新区2018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开始申报

2 7
金普新区2018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近日启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将得到该专项资金多种形式的扶持。 [ 阅读全文 ]
7 

《永乐大典》沧桑600年:幸存400多册今在何方?

2 4
《永乐大典》历经600年风雨沧桑,从成书之初的万册巨帙到今仅剩400余册,她的聚散离合也是中华古籍的悲欢缩影。 [ 阅读全文 ]
4 

中国雕塑家创作的马克思雕像抵达马克思故乡

2 4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卡尔·马克思雕像,于当地时间3月6日下午运抵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 [ 阅读全文 ]
4 

全真七子都是烟台人

2 14
牟平是全真教发祥地,陕西道士王重阳为全真教创立者、领袖,而全真七子(均为支派宗师)全是烟台人:丘处机栖霞人,刘处玄莱州人,而其余五人马钰、孙不二、谭处端、王玉阳、郝大通均系牟平人。 [ 阅读全文 ]
14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作修改

2 10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 阅读全文 ]
10 

朱德在大连

2 4
朱德三次来大连,对大连民生、造船、教育和海军建设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 阅读全文 ]
4 

孔融靠出格赚名气

2 3
孔融四岁让梨,名满天下,被历代教育家视为道德楷模。 [ 阅读全文 ]
3 

大连“东关理发社”是我国保存年代最早的理发馆

2 7
观历史,大连东关理发社可以说是我国现存不多的年代最早的理发馆。 [ 阅读全文 ]
7 

大连那些事:皮口(貔子窝)得名于狐狸

2 22
皮口镇旧称貔子窝,有人戏说得名于黄鼠狼。非也!其实,貔子并非指黄鼠狼,而是狐仙。 [ 阅读全文 ]
22 

兰陵操姓起源考:消失的皇族,误传千年的姓氏历史

2 2
中华操姓是萧顺之文帝十个儿子子孙走散后的“聚合体”。 [ 阅读全文 ]
2 

大连旧影:世界最美“肯德基”,曾是大连最美教堂

2 17
大连友好广场最美丽的建筑莫过于友好广场8号教堂式“肯德基”,把它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肯德基”。这个建筑也是一个百年工程,原为大连日本基督教会。论起来,它是大连市区最早的基督教堂。 [ 阅读全文 ]
17 

中美在亚太地区经贸发展的竞合

2 1
  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公布之后,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也变得越发错综复杂。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时的许多政策主张可谓“另类”,致使已有政策将会发生变数。摆在首位的是众人皆关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去向问题。候任总统特朗普一直反对TPP,这向众人表明他当选后,TPP将会夭折。如其所言,他在当选后就声称明年入主白宫第一天就宣布退出TPP。 [ 阅读全文 ]
1 

京口王氏家谱被美国哥大收藏

1 1
主王心托人从美国影印回了失传多年的《京口王氏家乘》。 [ 阅读全文 ]
1 

寒衣节:让文明祭祀 成为行动自觉

1 4
祭奠先人,缅怀故人,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更是表达感恩之心、寄托心中哀思的一种方式,本身值得发扬和光大。不过,若在祭祀时仍沿用燃烧纸钱等陈规陋俗,不仅会污染环境,还极易引发火灾,危及城市安全。因此,越是到祭祀的节点,越要倡导文明祭祀,破旧俗,倡新风。 [ 阅读全文 ]
4 

张燕燕半百之年开始写大连故事

1 2
张燕燕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写了《地主家的四代女人》,也写了纪实文学《大化厂 大化人》。 [ 阅读全文 ]
2 

家谱

2020-11-24
浏览:371 评论:0 收藏:0
2020-11-24
浏览:27 评论:0 收藏:0
2020-11-23
浏览:130 评论:0 收藏:0
2020-11-20
浏览:11 评论:0 收藏:0
2020-11-19
浏览:38 评论:0 收藏:0
2020-11-13
浏览:25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