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宗族 > 百家姓 > 阳赛颉氏:颉家屲与遥湾来

阳赛颉氏:颉家屲与遥湾来

2020年11月5日
作者: 
文章来源: 

  “人一旦忘记过去,就没有了向前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在新疆几十年,我时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颉家屲引顺家门前我出生的那个崖窑,想念大庄生活时的儿时玩伴,还有遥湾来和我母亲睡过的那个土炕……”

  当我拨通电话,向这个素未谋面的长辈说明正在撰写有关颉氏的文章,希望他提供些资料的意图后,年逾七旬的颉文山老人的记忆一下子被唤起了。

  鸟瞰台子

  颉家屲(wā),是颉家人聚居的一个山坡。

  此地位于阳赛东南方山坡上,靠近台子,历来属于阳赛之地,现有十多户三十余人,大多为年长者,青年悉数在外。今撰此文,希冀借先祖开荒扩土、艰苦创业之精神,激励后世族人奋发向上、同心同德,使其能不忘故里、造福家乡。

  颉氏乃仓颉后裔,目前仅分布于山西、甘肃、新疆等地。

  明成祖二年(1404年),颉氏先祖颉相自山西迁居甘谷渭阳镇(现已划归新兴镇),见此地北靠凤山、南接渭水、西望朱圄川、东临马奇山,遂定居下来,并将所在地命名为颉家庄,迄今已历600余年。颉相生卒不详,为明时岁贡,曾任检校官一职。

  颉相生四子,名讳及生辰不详,除三子后裔定居陇西颉家门外,余皆在甘谷县新兴镇颉家庄。明以来,颉氏一族曾走出8位举人(其中武举5人,文举3),清时有一人担任西宁道台官一职,民国时有闻名全县、桃李遍地的颉老夫子,建国后又涌现出如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颉富平等一大批杰出人士。可谓一望族。

  今天的颉家庄,位于新兴镇东部,姚渭公路、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距县城5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899户4509人,总面积达1.8平方公里(来自新兴镇政府2019年统计数据)。

  颉家屲一角

  据传清末时,颉家庄有一户人家——为颉相四子后裔,但不知具体几世孙——主人生平善于经营,故家底颇丰。后来,他在本县多地置办了田产,其中就包括今天阳赛遥湾嘴到红土岘的300多亩地。

  开始,他尚能每年雇佣多名长工打理庄稼,但因后来染赌,家道逐渐败落,遂遣散了部分下人。再到后来,就不得不亲自下地劳作了。到了咸丰末年,因务地往返于阳赛与颉家庄之间,十分不便,又因阳赛张氏热情好客,故决定举家迁来,在阳赛台子一山腰打庄定居。

  是为颉家屲。

  这位最早迁到阳赛的颉氏后裔,名讳映乾,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古六月初七,卒于光绪十年(1884年)腊月初十,享年64岁。娶二妻,名不详。今天的阳赛颉氏后裔,公认映乾公为本族始祖。

  据记载,映乾公生五子二女,现将其后世情况概述如下:

  长子名讳不详,早逝无后;

  次子银存(或寅存),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九月三十,卒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初六。生二子,长曰助林,无子嗣;次为全林,有一子常娃。常娃又生引顺、锁儿、锁善。此支系皆在颉家屲或台子居住;

  三子存来,生二子,皆无子嗣,由其长兄重孙锁儿过继;

  四子来存,生四子,长子名不详,其子长顺(又名守长)、九生、三长、长元;次子名不详,生子庚山等,庚山子维福(又名百家锁)、忙锁、银福;三子麦保,麦保生洋换、喜娃、喜喜(又名文山);四子情况不详。此支系除麦保一家于1960年定居遥湾,其他都在颉家屲或台子,而麦保后代中,如今除了喜娃及其子记福仍固守遥湾外,余皆在新疆就业发展;

  五子来来,生五女,多嫁于阳赛张氏。

  自定居颉家屲以来,颉氏主要以务农为生,有时给地主家打长工,或做些买卖烧纸的小生意。

  李鹏博作品《守春》(原型为台子某地)

  关于始迁祖映乾公,一直流传着这么几个故事:

  初居颉家屲,因地多人少,因此每到收麦季节都得叫麦客来帮忙。

  那时,若天气晴好,麦客大都去其他富人家赶麦场,若天气不好无人叫时,麦客们便三三五五地哼着小调从阳赛川上来,见人就说,“走给颉家老爷割麦去,没头子地里好干活,大人小孩都能要……”至今,仍有老人在割麦时会哼唱此调。

  “没头子地”指的是从颉家屲到窑湾嘴一片的三百多亩地,彼时中间无沟,早上耕地时把干粮背在肩上,从这头耕到那头就已到吃干粮时间了,一头望不见另一头,故称“没头子”。

  到晚上担麦进场时,有些人只拿根空扁担,瞅准时机将其扎进前后两人的麦孔上蒙混过关。因人数杂多,加之天色已黑,映乾公无法分辨,故无论干活与否,凡拿根扁担者皆管饭、结工钱。

  映乾公半生嗜赌。早年善于经营,得了300亩田产,但晚年悉数败光,凄惨度日。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腊月初十这天,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映乾公在饥寒交迫中爬进做过饭尚有余温的灶台里取暖,到了夜间,灶台渐凉,人之体温亦凉。第二天,人们发现映乾公在灶台里蜷缩一团,早已逝去!其状之惨,令人动容。

  有意思的是,映乾二字,谐音“赢钱”,是否因其为讨个吉利而故意取的,不得而知。

  解放土改时,人民政府将地主家产全部分给了穷人,当时,阳赛大庄新院来(即三世六房七世孙张儒明家)的一处庄划给了颉家屲的颉麦保。贫苦百姓住进地主的家,这在新中国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颉麦保一家满心欢喜地搬了进去,自此开始了在大庄的生活。

  到了1958年,那场世纪罕见的大饥荒扑面而来。全国各地,饿殍无数。当年腊月,多日未进食的颉麦保已饿晕在地,不省人事,家人哭声一片,以为顶梁柱从此要撒手人寰了。当时,张氏族人张秉忠(三世六房九世孙,其子世银)得知情况后,连忙从自家面柜刮起一把“杂面”,用麦秆烧熟给他灌了下去,这才救了麦保的命!到了腊月三十这天,看着皮包骨头的三个孩子,颉麦保再也没有办法了,不得已带着全家人去投奔渭源的亲戚,从此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据颉文山回忆,在去渭源的路上,长兄洋换用扁担挑着两个竹篮,一边是锅碗瓢盆,一边是年幼的自己,其情其景,至今仍在眼前……

  1960年,饥荒渐有好转,全家又离开渭源回家。他们乘火车至四门下,自椿树坪梁一路过来,行至遥湾。因遥湾土质良好适宜种植洋芋,加之自家原先在大庄的院子已为公有,便定居于此,开始了在遥湾近60年的生活。

  这便是遥湾颉家的来历。

  据颉喜娃老人说,1958年饥荒前,父亲(颉麦保)和几位长辈每年都要去渭阳颉家庄上坟,饥荒时,为保性命而四处奔走,从此再无人组织上坟一事了。

  遥湾,又称赵家遥湾,原先的主人为赵家人,后悉数搬走。

  解放后,原居于杏树岘的大地主丁杰、丁秀二人,因作恶多端而被处决,其家人多被划至遥湾居住。此后几十年间,居住在遥湾的丁氏族人或病故、或外出,命途迥异。

  丁氏弟兄共五人,本人及后代简况如下:

  老大丁云,土改后被划至洼步岘居住,直至终老,后代情况不详;

  老二情况不详(可能早逝);

  老三丁杰,生三子,长子丁成喜,解放后去了兰州学习中医。次子丁全喜,1966年得肝炎逝于遥湾,年仅二十出头。三子丁三全(1948年生),生二子一女,三全固守遥湾,子女皆在外谋生;

  老四丁秀,生一子一女,女彦文,子生彦(1949年生)。责任田时,政府在杏树岘分了地,生彦便从遥湾搬了下来。因不擅农事,穷困潦倒,不几年又前往青海谋生,后从事医药行业,定居至今;

  老五丁俊,也叫丁五娃,土改时被划至遥湾生活。生四子二女,子长喜(1947年生)、长海(1948年生)、保林、保国,二女名不详,土改后皆在遥湾生活。文革后期,因丁五娃出生地主家庭之故,一些不明事理的人员常对之谩骂侮辱,进而殴打,遭受不幸而悲伤离世!后来,饱受折磨的长喜、长海先后离家出走,并陆续接走了其他亲人,全家定居陕西至今。

  2019年,时年72岁的丁三全被其女接去广州照顾,至此,遥湾再无丁氏。

  从解放初至今70年间,先后有丁氏(解放初)、颉氏(1960年)、李氏(1982年前后)搬去遥湾定居,从无一人居住,到前后邻里十几户,再到如今只剩下三五户,遥湾就像一座人生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曲尽人散!

  遥湾所靠山头形似兔子,称作兔子山。颉文山老人说:“兔子从不在一个地方久待,所以我们遥湾这个地方的人来了又走,留不住人……”

  李鹏博作品《颉家泉》

  颉家泉位于颉家屲庄下,自古便有,味甘甜,因此颉家屲、遥湾、台子、卜家屲、阳赛等地的乡民,多在此取水食用。特别是到了冬天无雨时期,因沟滩、苜蓿沟等地的泉水味咸,老人们便要隔三差五地叫儿孙们去颉家泉打一桶水回来喝茶。

  到天旱时,来颉家泉排队担水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遥湾来定居的人,往往要凌晨三四点起身,自红土沟而下,步行半小时至颉家泉,等舀满两桶水再起身返回。来往的山路崎岖无比,有些地方窄地放不小一只脚,只好寸步挪行。回去是负重前行,加之上坡、路窄,往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家。

  据老人们说,从小吃颉家泉水长大的人,门牙大多泛黄。这是老一辈颉家人共同的印记。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小小的一口颉家泉,俨然成了大家心中的圣地。

  她哺育了数以千计的乡民,也见证了颉家人与一条大黑狗之间的情谊。

  1971年6月某天,一个小孩正在田间玩耍,就在此时,一只虎视眈眈的狼猛地窜了出来,一口叼住小孩脖子,转身向东山跑去了。这时,颉忙锁家的大黑狗立即狂吠报信,正要下地干活的邻居颉长元听闻,连忙拿起锄头追狼去了,大黑狗跟着颉长元也追了上去。到一梯田处,狼准备纵身一跃,跳上去逃走,但因叼着小孩,行动迟缓,紧跟其后的大黑狗瞅准时机,迅速咬住狼的后腿,狼立即丢下小孩,转身咬狗。就这此时,颉长元已赶至跟前,用锄头将狼赶跑,救下了孩子。

  这个孩子名叫颉小维,今已五十出头,时隔四十余年,谈起当年遭遇仍感叹道:若非四爷长元和那只大黑狗,就没有今天的我!

  后来,颉小维家人将那只狗视如亲人,悉心照顾,一直到它年老死去。

  当然,颉家泉也目睹过悲剧的发生。

  那是1948年间,由于前方战事的节节溃败,国民政府抢抓壮丁行动日甚。某夜,两名抓丁人员乘夜摸至颉家屲颉守长(也叫长顺)家,听到动静后的守长父急忙通知四个儿子逃跑。因当晚无月光照明,出门不久其父便和儿子走散了。

  到了第二天,一家人迟迟未等到父亲回家,以为他走了远处。等到第六天的时候,有人去颉家泉打水时发现沟边有具发臭的尸体,凑近一看,竟是守长父亲!

  原来,当夜从家中逃出后,四兄弟顺着山坡往上逃,其父顺着坡往下跑,由于惊慌失措间未看清路,竟从颉家泉旁的沟上掉了下去,一个完整的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了。

  百年来,颉家泉目睹了无数乡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今天,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人们再也不用贪黑起早、排着队去颉家泉挑水了,但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以及她的功绩,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自搬至阳赛百余年间,张氏以同族视之,逐渐形成辈份,且互有帮衬,而两姓之通婚往来,更是层见迭出,如:

  阳赛张氏三世三房七世孙张丑生妻(张福全婆)、三世三房九世孙张纪元妻(张巧爱母亲)、三世二房十一世孙张贵顺妻(张军胜婆)、三世三房八世孙张敬效妻(张应托母亲)、西商户支系八世孙张润成妻(张卯儿婆)、三世五房六世孙张遇娃妻(张自民婆)等十数人,皆是颉氏之女。

  因此常有人说:颉、张虽是两姓,但历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和明确的辈分,俨然是一家人!

  台子一角

  颉氏一族,历来重教育、兴营商,又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别的不说,单定居遥湾至今近60年间,学子们每天行走近一小时山路奔赴阳赛小学、何家坪学校求学一事,足以让众人竖起大拇指了!正是从小有过这样的吃苦经历,使得他们长大后能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

  困难时期所辖地区无一人饿死、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真正的党性和品格的地下党员颉庚山;苦学成才、拉扯子侄的高级工程师颉文山;经商创业而脱贫致富的颉来福、颉四福、颉小维;甘谷北山最年轻的中书协书法家颉江泊……这一个个人名和故事,是颉氏一族留给阳赛川最好的财富。

  此外,颉氏一族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多达近二十人。不仅如此,颉家人在孝道和培育子女方面更是大家楷模。在2019年1月28日阳赛建村300周年庆典上,就有颉氏族人颉奋义、颉小伟被评为感动阳赛人物。

  “一个家庭要从穷到好过,必须要知孝悌,要抓文化、学知识,再结合社会的锻炼,才有可能翻身,才有可能成功!”

  这是颉文山老人常给孩子们讲的话,我想,也是颉氏一族何以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吧。

编辑:jur
0 

今日关注

贺姓为啥拜庆姓为祖先?徐州这家人竟是贺知章后人

5 4
沛县这一支贺姓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次子的后人,而这支贺氏以庆普为始祖。 [ 阅读全文 ]
4 

烟台故事:续半联,吃半联

4 10
传说清乾隆年间,烟台有家酒店在开张之际,起名“半联酒店”。 [ 阅读全文 ]
10 

千年孝道文化的根源——文登丛氏宗祠

3 16
古时候在文登县内有百余座丛氏宗祠,文登城内一条街上就有三座规模宏大的宗祠,数道牌坊,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上谕。 [ 阅读全文 ]
16 

华盛顿:美国国父,亲自制定美国宪法

3 2
由于华盛顿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通常被称为美国国父。 [ 阅读全文 ]
2 

越姓是鲜卑族后裔,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族谱

2 2
越步生表示,经过多年查阅资料研究,新村越氏应为鲜卑族后代,祖先姓氏为译音“越勒氏”,取“越”姓。 [ 阅读全文 ]
2 

大连曾有哪些塔?

2 4
大连市市内曾有几座塔,如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五一塔、消防塔。 [ 阅读全文 ]
4 

中元节习俗:放河灯

2 7
中元节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习俗:放河灯。 [ 阅读全文 ]
7 

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

2 2
明代牛姓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迁移特点,虽然山西移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但期间仍有不少地方的牛姓家族是从不同地方迁入的,存在交叉互迁的复杂现象。 [ 阅读全文 ]
2 

肥西赵氏:铭军提督赵维禹、赵怀业家族史料

2 10
肥西世义堂赵氏,自宋初淳化年间始,后世居肥西梅子湾鹿茸山(今孙集乡),晚清淮军铭军两江提督赵维禹字晴川,及其子铭军两江提督赵怀业、参将怀勋兄弟,淮军末弁、民国上将赵理泰等都出自这支赵姓。 [ 阅读全文 ]
10 

中国牧师收入工资薪金一览

2 22
马丁路德创立新教,不单在教义上强调信徒和上帝自由交往的主权——人人皆为祭司,不必一定通过教皇才能得到救赎权利;开创先河和修女结婚,以身试法打破神职人员不能结婚守独身的千年多惯例;新教的神职人员因有家庭,被称之为教牧人员,也要接受教会给予的薪金待遇。 [ 阅读全文 ]
22 

读城|青岛人到底什么样?

2 1
这几年,小哥几乎成为青岛小伙的代名词,一个褒贬不一、色彩丰富、充满复杂情调的感情品牌。 [ 阅读全文 ]
1 

天下第一谱——倪姓甲骨文家谱

2 12
家谱是家族历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历来被视为与正史、方志并列的三大史学体系。 [ 阅读全文 ]
12 

金正恩提议与特朗普会面,特朗普说:咱哥俩5月前见!

2 7
路透社发布“突发新闻”,韩国总统特使团团长郑义溶在其发表的涉朝“重大声明”中称,特朗普表示,他在今年5月前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会面。 [ 阅读全文 ]
7 

大连营城子乔姓

2 1
 据《营城子镇志》记载,大连营城子乔姓祖籍是在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水沟头烟筒圹,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农历甲子年戊辰月,1684年4月),从山东迁徙至关东。 [ 阅读全文 ]
1 

大连曾有东北最早的钢铁厂

2 17
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大连工业,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即便放眼世界,达里尼铸铁工厂等工业遗产也属于“隐形冠军”。作为大连早期工业的诞生地、新中国电瓷产业的摇篮,老电瓷厂承载着人文历史、城市记忆和代代传承的城市精神。 [ 阅读全文 ]
17 

广西博白县冯氏宗族简史

2 18
数百年来,博白冯氏没有联过族,所以造成各地另立始祖,各排字辈。由柯木村光流,冯荣等公倡议,合族响应,统修了全县及部分外迁玉林,陆川,合浦,小江,钦州等地支族的冯氏族谱即《上党郡冯氏元淑公宗谱》。 [ 阅读全文 ]
18 

“史上卖书最多的中国人” 漫画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

1 4
享誉全球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11月17日在少林寺落发出家。 [ 阅读全文 ]
4 

大鹏赖氏家族:前辈守御领土 后人遍布全球

1 16
赖氏在大鹏生活了近300年,始祖赖吾彪由广东紫金县迁至鹏城。 [ 阅读全文 ]
16 

百余藏品述兰州牛肉面“前身今世”:引燃食客乡愁

1 20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 [ 阅读全文 ]
20 

奶奶

1 4
奶奶的名字叫赵美珍。 [ 阅读全文 ]
4 

烟台安姓和大连安姓是一家,一世祖叫安谦

1 4
烟台安氏的祖籍在今山东省齐河县,现约有5万余人,在大连市沙河口区有2万余人,在烟台只楚镇孙家庄有几千人,蓁山屯人数不详,在北京市区也有几百人。 [ 阅读全文 ]
4 

邵裴子:求是求才不求人

1 7
邵裴子在执掌浙江大学期间,提倡“通才教育”,并且以“惜才闻名”,当时来浙大的除苏步青外,还有物理学家张绍忠、生物学家贝时璋、教育学家郑晓沧等。 [ 阅读全文 ]
7 

浙江郑氏族谱字辈摘录

1 2
字辈是辈分的证明,这是中国唐宋以来形成的文化礼仪,炎黄子孙在线收藏部分浙江郑氏族谱字辈。 [ 阅读全文 ]
2 

炎帝故里寻根节启幕 海内外炎黄子孙网上拜祖

1 9
庚子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炎帝神农大典5月18日在湖北随州炎帝故里谒祖广场举行。 [ 阅读全文 ]
9 

《青岛与音乐》讲述音乐史话

1 4
“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日前再添新书,第12本图书《青岛与音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 阅读全文 ]
4 

大连退休人员采暖费补助金这样领

1 21
大连2005年底以前有企业缴费记录,且采暖费缴费年限满20年,即可以享受每年500元采暖费一次性补助金。 [ 阅读全文 ]
21 

他们用旧体诗记录“九一八”

1 7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鹤、马君武、钱来苏、胡先骕、马叙伦等人纷纷作旧体诗,表达爱国抗日之情。 [ 阅读全文 ]
7 

九一八事变的8个历史真相: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是谁

1 2
1931年9月18日,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天。 [ 阅读全文 ]
2 

辽宁刘姓字辈简略

1 24
字辈是辈分,也是家族密码,辽宁地区移民众多,能查到许多刘姓字辈,虽然他们都姓刘,却并非同宗同源。 [ 阅读全文 ]
24 

演员谢园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1岁

1 2
电影演员、原北京电影学院教师谢园于2020年8月18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逝世。 [ 阅读全文 ]
2 

家谱

2020-11-24
浏览:371 评论:0 收藏:0
2020-11-24
浏览:27 评论:0 收藏:0
2020-11-23
浏览:130 评论:0 收藏:0
2020-11-20
浏览:11 评论:0 收藏:0
2020-11-19
浏览:38 评论:0 收藏:0
2020-11-13
浏览:25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