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历史 > 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2020年11月24日
作者: 
文章来源: 

  科举制度对中国可以说是影响至深,直到现在中国的各种考试也延续着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习惯,比如北宋太宗时期制定的糊名考校法,盖上考生姓名让主考官不知试卷为何人所写,以期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日。科举制的诞生取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经过魏晋南北朝漫长的混乱后,原来确保士族阶级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阻力,动荡与少数民族政权随之带来的是士族垄断的瓦解。

  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宫崎市定的《科举史》,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兴至亡的全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此书成书于1946年,当时正值二战末期,日本国内局势动荡,宫崎市定在接受东亚研究所所托,研究清朝官制和官吏任用制度时,撰写了一部以科举为中心的清朝官吏制度的研究著作。在宫崎市定被应召入伍前,他将这部被视作自己“遗稿”的作品寄给了出版社,确保自己的研究不会随着战火消失。战争的结束,让宫崎市定和他的书稿躲过了一劫。然而1946年这本书出版后,却几乎没有销量,随之在市面上绝版。直到随着日本从战后缓和过来,经济开始腾飞后,这部著作才重新被大众所重视,成为日本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必看书目。

  宫崎市定在1946年版本上增订修改过后,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括总览整个古代中国的科举史,以明清时期为界限,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发展前期与后期的不同阶段与历史意义。第二章则以他最早的研究为基础,以清朝为例,详细讲述了科举制度的全貌,从各个角度描述了科举的全过程。第三章从更高的视野看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的各方关系,阶级的变化、官僚阶级的生活与朋党组织、科举与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关系等等。最后一章则是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崩溃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除了书中详细介绍科举制度的各项细节外,我们还能了解到科举制的诞生与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相结合。在科举制以前,九品中正制取代汉代的孝廉制度,成为国家选拔官僚的唯一制度,初衷本为了网罗全社会的人才,却没想到成为地方势力、世家大族权力垄断的助力。这导致了皇权的继续衰落,以至于出现了像东晋那样“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因此普通寒门的力量逐渐被皇权所重视,在当时的权力对比中寒门处于绝对弱势,但皇权也非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士族大家却成为皇权的极大威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皇权与寒门的结合就成了必然,他们都有消除士族,成就自我的意愿,在历史的发展中,在这种大趋势下,逐渐演化成为制度,就变成科举制。

  有人说,科举制度源于汉,兴于隋,盛于唐,成于宋。在唐代科举制度虽然是王朝选拔官员的标准,但当时科举考试制度并不成熟完善。在百年间,通过皇权的发展、官僚集团的革新,科举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建立了一个对于皇权有着高度认同的官僚团体。这是皇帝愿意见到的局面,但是一旦这个局面形成,这套制度也就固化落后了,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之后的所有变革都是在不断地加强这种理念而非突破。

  科举制得以留存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开放和公平。科举制所提倡的理念,天下大同、人人平等,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实现阶层的鱼跃。但科举到后来逐渐僵化,甚至成为阻挡阶层流动的巨石。在书中宫崎市定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科举制的目的并非培养民众的知识素养而是在于选拔。古代中国并不重视基础教育,只管选拔人才,而不投入人才培养的成本,因此教育的成本始终都由民间和应考者本人承担,自然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下降。

  民间的私立教育机构基于现实考量,也都纷纷转变为只为科举考试而生的预备学校。基础教育成本的提高,也会导致看似公平开放的政策制度,逐渐由家世好、经济条件好的阶层所垄断,他们有更多的资本可以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地方势力与朝廷官员逐渐结合成利益群体,积极培养选拔自己家乡或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进入官场,成为自己的势力。选拔权在朝廷,然而培养官吏的权力却在民间,如果要求官吏成为肱骨、为国家尽忠效力,不结党营私,自然有些力不从心。只能通过科举这一制度,缓解朝廷对于人才的失控,不断增加考试,更改考试方式,让科举制度越来越复杂。这样才能让朝廷将对官僚集团的把控权牢牢地抓在手里,但这无益于对民间人才的培养,反而打击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和平年代,政局稳定仕途波动较小,朝廷能够提供的官职越来越少,有些优秀的人才甚至要在闲职上候补多年才能等到机会。而参加科举的人则越来越多,从而导致选拔标准越来越严,选拔的方式也越来越奇怪,尤其到了清朝中后期,围绕着八股文出题人和做题人都是绞尽脑汁。俨然到了此时,基于政治的需求,科举制度已经从选拔人才变为了把多余的人才淘汰掉。可以说当我们聚焦于科举制度的异化时,也需要看出埋藏在科举制度背后公共资源的紧缺。

  纵观整个科举史,我们看到了它诞生的必然,也看到了它的消亡,这一制度伴随着封建集权制度,并且参与到其中。科举制虽然在1905年被废除,但废除的只是科举政治方面的影响,而科举的道德观念和内在的理想一直流传至今。

编辑:jur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