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交流 > 郑梦周出使明朝的那些诗

郑梦周出使明朝的那些诗

2020年10月8日
作者: 
文章来源: 

  高丽使者郑梦周曾数次出使明朝,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出使途中,郑梦周写有大量的诗文,明朝使臣至高丽时,郑梦周也多有酬对唱和。本文根据《圃隐集》所收录的相关诗文,对郑梦周曾交游过的明人进行了考订。这些人,既包括出使高丽的明朝使节,也有郑梦周出使明朝所途经地区的军事长官、文臣、高僧、普通士大夫等。可以看出,郑梦周与明朝人士有着广泛的交游。而且,郑梦周的交游诗内容丰富、题材多变,有的是出于出使明朝或接待明朝使节的政治需要,表现明朝统一全国、重建华夷秩序、明臣文才武功、自己躬逢盛世等内容,也有反映其自身的好尚、志趣的个性作品,表达对明朝士人的贤才和品德的钦服仰慕。《圃隐集》中的这些交游诗,很多可以弥补中国一侧史料的不足,也可以与高丽一侧的相关诗文合在一起对读。尤其是反映郑梦周与高逊志等士人在思想方面交流互动的几首诗,对探究其生平事迹和思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这一点而言,《圃隐集》具有“诗史”的价值。

  一.高丽国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历史背景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惠宗(顺帝)退走北方草原,这是中国史上的又一次易代革命。与此相应,以元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崩溃了,明朝开始建立全新的秩序,当年就派遣使臣至高丽、安南,次年又遣使到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诸国,宣告代元建国。高丽也迅速对元明易代做出因应,洪武元年底即遣使朝聘。次年八月,明太祖遣特使册封王颛为高丽国王。明朝与高丽的朝贡关系得以初步确立。不过,很快两国关系就出现了波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郑梦周数次出使,为明朝和高丽的关系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出使的途中,郑梦周写有大量的诗文,据其自言:“每写诗篇为日课”,又曰:“客路江南每独唫,锦囊千首是光阴。”几乎是沿途所见所闻,日日必有所作。明朝使臣至高丽时,郑梦周也多有酬对唱和之作。这些诗文,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如郑道传云:“皇明有天下,四海同文。先生三奉使至京师,盖其所见益广,所造益深,而所发益以高远。渡渤海,登蓬莱阁,望辽野之广邈,观海涛之汹涌,兴怀叙言,不能自已,于是有《渡海宿登州公馆》诗、《蓬莱驿示韩书状》诗。道龙山,逦迤逾淮河,登舟沿范光湖,绝大江至龙潭,皆有题咏,如《客夜闻莺》等诗,览时物之变,感行役之远。《潼阳驿壁鹰熊图》歌,凛凛有生意。《忆宗诚、宗本》,则极慈祥之念。《忆陶隐、三峰、遁村》,则笃友爱之情。《望北固山,悼金若斋》则不以存亡易其心,厚之道也。吊韩信,主晦翁以明其非罪。咏漂母以金易名,不为无报。《过即墨》,责乐毅先负惠王,微显阐幽之义也。其《皇都》四首,《入京》、《出京》二绝,铺张圣天子字小怀远之仁,功臣将相富贵尊安之荣,与夫城郭宫室之巨丽、人物之繁华,无不备载。采诗者以此陈于太史氏,其为皇明之雅无疑矣。其佗酬唱题咏,又皆高妙,难可殚记。”李穑亦赞其“所谓诗史也”。本稿即选取《圃隐集》中郑梦周与明人的交游诗,对其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展现《圃隐集》作为“诗史”的价值,加深我们对明初明丽两国文化互动的认识。

  二.郑梦周及其出使

  郑梦周(1337—1392),字达可,号圃隐,谥号文忠,被誉为东方理学鼻祖。高丽恭愍王九年(1360)科举及第,十六年(1367)后任成均馆博士、大司成,主持以成均馆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致力于理学的传播。高丽末期政局动荡,郑梦周积极拥戴恭让王,被任命为门下赞成事、同判都评议使司事、进贤阁大提学等官职,封纯忠论道同德佐命功臣、益阳郡忠义君。李成桂势力掘起、准备建立新王朝后,郑梦周等尊立高丽王朝的官员成为被肃清的对象,恭让王四年(1392),李成桂之子李芳远(即后来的朝鲜太宗)派人杀害了郑梦周。有《圃隐集》传世。

  郑梦周曾以使臣身份数次出使明朝、日本。其中六次出使明朝,三次因为朱元璋拒绝而无果,另外三次则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恭愍王二十年(1372),郑梦周作为书状官随洪师范出使,请求允许高丽子弟入明朝太学学习,明太祖十分高兴,免除了高丽当年的岁贡。这是郑梦周第一次外交活动。通过这次出使,郑梦周认识到明朝的强大和繁华,以后高丽王朝在明与北元之间摇摆不定时,郑梦周成为坚定的拥明反元派。禑王十年(1384),明朝与高丽关系出现了紧张局面,因高丽未按约定进贡,朱元璋对高丽使者处以廷杖和流放的处罚,并威胁出兵征伐高丽。郑梦周临危受命,以祝贺圣寿的名义出使南京,使朱元璋消除了怒意,释放了高丽使者,恢复了两国关系。两年后,郑梦周再次出使明朝,请求改变高丽官员服饰、免除过去五年间未缴纳的岁贡,获得明太祖的同意。

  郑梦周出使简介

  1372.3—1373.7明书状官,要求允许高丽子弟入明学习。

  1377.9—1378.7日本防止日军入侵,建立友好邻邦。

  1382.4明进贡使,因明的拒绝,无果而归。

  1382.11明请谥使,因明的拒绝,无果而归。

  1384.4—1385.4明圣节使,与书状官郑道传同行。

  1386.2—7明申请官服,免岁贡。

  1387.12—1388.1明朝聘使,因明的拒绝,无果而归。

  注:据韩国圃隐学会编《圃隐先生遗迹大观》,第252页。

  三.《圃隐集》所涉及的明人

  据《圃隐集》卷次顺序,对郑梦周曾交游过的明人略作考述。由

  A.试吏部侍郎高逊志

  见《圃隐集》卷一《上庄驿,赠高侍郎》:

  过客何曾识,先生在上庄。

  明时怀耿介,列宿缺光芒。

  借耒耕瓜圃,求钱葺草堂。

  朝廷用宽典,终不负贤良。

  诗题“高侍郎”后有小注曰:“名逊志,河南徐州人。”高逊志,字士敏,徐州萧县人,元末随父宦游吴中,后寓居嘉兴。好问学,为文深纯典雅,成一家之言,又工于诗,与高启、徐贲、唐肃、宋克、徐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等居苏州北郭,并有文名,时称“北郭十友”。二十五岁起为鄮山书院山长。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入翰林院为编修。转秦府纪善,不久退隐。后起用为试吏部侍郎,以事去官,蛰居朐山。建文(1399~1402)初为太常寺右少卿,与董伦同主会试,所举士子如王艮、胡靖、吴溥、杨荣、金幼孜、杨溥等,后皆成为名臣。靖难之役(1399~1402)后,死于永嘉山中。其十世孙高佑釲将其遗文编为《啬菴遗稿》,收诗文各一卷。

  B.金州指挥韦富

  见《圃隐集》卷一《金州韦指挥宅画鹰,走笔》:

  坐客咨嗟看画鹰,风霜满壁欲扬翎。

  君王羽猎钟山下,贱介何时献海青。

  查《辽东志》《全辽志》可知此诗中的金州韦指挥即韦富。《辽东志》卷五载:“韦富,湖广黄岗人。辛丑年(1361)归附,以功升指挥同知。洪武八年(1375)调金州卫。是冬,纳哈出数万围金州,时城池未完,富树栅补城。虏蚁附欲登。富令城中男女以瓶盛沸恶汁,于城上掷之,着人无不糜烂。虏不敢前。婴城固守九月,余虏知城坚援至,遂撤围引去。富率精甲追击,败之,擒其酋长乃歹兀等。是后完城郭,缮甲兵,创卫治,置屯戍,宣布恩信,抚绥劳来,有功绩焉。”《辽东志》卷四记载与此相同。

  C.复州指挥佥事王成

  见《圃隐集》卷一《行次复州呈王指挥,兼简列位指挥相公》(二首):

  诸公逢盛世,豪气上金台。

  早已纡宸眷,于斯展将材。

  城修百雉峻,阵布六花开。

  待见功成月,洋洋奏凯回。

  汲汲趋王事,胡为留在兹。

  静思前路远,苦待后车迟。

  睡觉仍欹枕,愁来只咏诗。

  今朝归意迫,递送望恩私。

  关于复州指挥佥事王成的记载,查到的资料只有一条。《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九载: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甲午,复以复州卫指挥佥事王成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成尝以左军都督佥事从征云南,有罪,左迁复州。至是召还,复其职。”知王成在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前为复州卫指挥佥事,与郑梦周出使时间相合。

  D.工部主事胡琏

  见《圃隐集》卷一《大仓九月,赠工部主事胡琏》:

  男子平生爱远游,异乡胡乃疑淹留。

  无人为下陈蕃榻,有客独登王粲楼。

  万户砧声明月夜,一江帆影白苹秋。

  时来饮酒城东市,豪气犹能塞九州。

  元明两代名胡琏者甚伙,而多与元末明初任工部主事这一点不相吻合。惟有清人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六二引《凤阳县志》云:“胡琏,洪武中以楷书任工部主事。”倪涛所引当是万历(1573~1620)初年张云翔修、张学之纂的《凤阳县志》,或万历末年万嗣达重修的《凤阳县志》。后者已佚,前者现在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卷四至六的残本,笔者尚未能获睹。《光绪凤阳县志》卷十一方伎“胡琏”条与《六艺之一录》所引略同,当是钞自旧志。据《凤阳县志》,胡琏为凤阳人,善楷书,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其他情况则不得而知。

  E.宗泐禅师

  见《圃隐集》卷一《多景楼赠季潭》:

  欲展平生气浩然,须来甘露寺楼前。

  瓮城画角斜阳里,瓜浦归帆细雨边。

  古镬尚留梁岁月,高轩直压楚山川。

  登临半日逢僧话,忘却东韩路八千。

  诗题中的“季潭”,即元末明初著名临济宗高僧宗泐禅师。宗泐(1318~1391),字季潭,别号全室,临海人,俗姓周。八岁开始学佛,师从临安净慈寺笑隐等高僧大德。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召天下高僧有学行者,宗泐奉诏而至,太祖命其住天界寺,主管善世院事务。十年,往西域取经,十四年返还。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并举荐道衍(姚广孝)辅助燕王朱棣。后受胡惟庸案牵连,幸被下旨免死,退居凤阳槎椰峰。其后曾住持水西寺、黄岩觉慈寺。十九年(1386),复又受诏住天界寺。宗泐为明朝初年的宗教领袖,与明太祖关系甚密,又善于文章、书法,在朝野享有盛名。时人赞其“于内圣外王之略,无不毕备”,“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著有《全室外集》等。

  《多景楼赠季潭》尾联“登临半日逢僧话”之“僧”,当即是宗泐。首联之甘露寺,位于长江之滨的镇江北固山,多景楼就在寺中。《全室外集》卷五收有宗泐的《登多景楼》诗:“水际一峰出,飞楼倚泬寥。烟云连北土,风物见南朝。山势临淮尽,江声入海消。偶来闲眺客,凭栏兴偏饶。”《圃隐集》卷一还有《杨子渡,望北固山悼金若斋》诗:“先生豪气盖南州,忆昔同登多景楼。今日重游君不见,蜀江何处独魂游。”诗题下自注云:“洪武癸丑(1373),与先生同登北固山多景楼。”郑梦周与金若斋登多景楼,是在洪武六年(1373)郑梦周返国之时。与宗泐相遇,应该也就是此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室外集》卷六收有宗泐的《送罗斛使者郭元恭归国》诗:“危樯钜舶在津亭,一曲商歌酒半醒。新水满江过北固,好风十日度南溟。瘴云起处桄榔黑,毒雾开时岛屿青。到日蕃王应劳来,皇仁无外说朝廷。”乃是宗泐写给罗斛国使者的赠别诗,可以看出宗泐在明朝对外交往中的存在。

  F.道士徐师昊

  见《圃隐集》卷二《送徐道士师昊还京师》:

  圣主膺图箓,真人欲赞襄。

  朝天游汗漫,览德下翱翔。

  奉诏窥仙境,回舟返帝乡。

  书生今抱病,何日好观光。

  《高丽史》卷四二载:恭愍王十九年(1370),“帝遣道士徐师昊来祭山川”,“四月二十二日至其国,设坛城南。五月丁酉,敬行祀事于高丽之首山大华岳神及诸山之神、首水大南海神及诸水之神,礼用告成”,六月“乙亥,徐师昊还”。据此,则郑梦周此诗即作于恭愍王十九年六月乙亥或稍早。

  G.礼部主事林密

  见《圃隐集》卷二《送礼部主事林实周还京师》:

  先生是豪杰,圣代肯沉埋。

  阙里抛黄卷,南宫整紫緺。

  乐音明击石,祀典相燔柴。

  锦帐身虽贵,桑弧志未乖。

  我邦方报事,惟帝念绥怀。

  邈矣谁宣化,贤哉汝往谐。

  鞠躬辞阙下,持节走天涯。

  季札离吴会,张骞到渥洼。

  周原四牡疾,益野二星偕。

  道阻心方惕,郊迎目试揩。

  君王敬相见,傧价礼无差。

  聘问通藩屏,欢呼遍路街。

  华夷归混一,雨露浃筋骸。

  鹄岭翠如蒋,鸭江青似淮。

  远游欣自慰,雅曲缀来佳。

  接语愁凭译,论文愧类俳。

  馨香爱君子,披豁向吾侪。

  义重挥金槖,恩深恋玉阶。

  青云人杳杳,白日凤喈喈。

  矫首瞻宸极,嗟予学井蛙。

  另见《重赠林主事》:

  晓日照耀扶桑丛,海波沸出珊瑚红。

  绿云苒苒动光彩,下有突兀蓬莱宫。

  世人安得有羽翼,相望千古愁鸿蒙。

  客星一夜照东鄙,云是大明天子使。

  谁言弱水三万里,还似褰裳涉溱洧。

  手麾玉节招群仙,谈笑与之凌灏气。

  东君闻之喜且惊,霓旌羽盖来相迎。

  心同咫尺对上帝,殷懃酌以流霞觞。

  为之小憩朝鲜墟,腰下宝玦鸣丁璫。

  明畴圣人曾驻此,齐宿往谒神洋洋。

  兴来时时弄明月,锦囊个个球琳琅。

  人间旦夕光景变,金风西来动微凉。

  起呼鹤驾向何处,欲朝紫极瞻清光。

  别后思君寄消息,应遣青鸾向渺茫。

  林密,据《明太祖实录》卷九八、《高丽史节要》卷二九等记载:洪武七年(1374)四月,明太祖派遣礼部主事林密、孳牧大使蔡斌至高丽征取马匹。十一月,林密、蔡斌等还至开州站,护送官金义听闻恭愍王被弑,遂杀蔡斌及其子,执林密奔北元。其后,高丽遣崔原赴明告哀,并解释此事,告知明朝已诛金义而籍其家。明太祖疑高丽有诈,命拘崔原,别遣使者往高丽吊祭。这是明朝初年两国间外交争端之一,对明朝与高丽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H.国子学录张溥、国子典簿周倬

  见《圃隐集》卷二《乙丑九月,陪天使张学录溥、周典簿倬登西京永明楼,次板上韵》:

  使臣东下作清游,俱是当今第一流。

  玉节远过辽海上,黄花初见浿江头。

  人生有酒莫辞醉,客里对山聊可休。

  万国即今归混一,登临不用起闲愁。

  另见《洪武乙丑九月,七站马上,次江南使张溥诗韵》:

  红旆飘飘列队长,使臣东下接梯航。

  路人奔走看纱帽,驿吏逢迎劝玉觞。

  惭愧囊中无秀句,陪游马上赏秋光。

  青衿胄子休相忆,来访边民慰所望。

  又见《乙丑九月,赠天使周倬》:

  中州有佳士,佩服仁与义。

  从容讲唐虞,旦夕侍天子。

  天子念远人,受命宣德意。

  行行万余里,系马扶桑枝。

  翩然乌纱帽,色映东海陲。

  举国被宠荣,万物生光辉。

  倾盖一相见,情亲如旧知。

  日日接高论,亹亹穷玄微。

  又见《送张学录溥还朝》:

  右文天子用儒贤,人物风流望似仙。

  一札十行传汉诏,三韩亿载祝尧年。

  野童相唤看纱帽,津吏来迎舣画船。

  别后思君何处是,璧雍秋水正清涟。

  又见《送周典簿倬还朝》:

  大明声教曁东溟,藩国年年贡帝庭。

  天子远颁新宠典,使臣来续旧图经。

  鸡林树叶心同赤,龙首山光眼共青。

  夷夏即今归混一,临分不用涕频零。

  张溥,《吴兴备志》卷一二有小传:“张安国……子溥,字伯源,国初授北平检校,永乐中累迁文华殿大学士。”(崇祯)《乌程县志》卷五所记稍详:“张溥,字伯源,安国子。以文学行谊征,授北平省简较,迁国子学录。使朝鲜,得专对。复与宋濂为诗文交,累至文华殿大学士。”

  周倬,与夏仪甫、张羽等人友善,多有交游唱和。清人徐沁《明画录》卷二载:“夏仪甫,吴兴人。能诗,以孝行称,隐居天目四十余年,与张羽、刘佐、周倬、沈贯友善,吟咏唱酬。”张羽(1333~1385),即前文提及的与高逊志等合称“北郭十友”者,其《雪中怀周大使倬》云:“忆君官舍傍苔几,正是天寒雪拥扉。堂上客来公吏散,山前市罢估舡稀。宦情淡薄同流水,乡思苍茫对夕晖。岁晚荒村无可寄,拟将诗句托鸿飞。”据此可推知周倬早年亦曾在江南生活或为官。《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七载:洪武十九年(1386)三月,“以王钝为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鲁干为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李翟为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周倬为北平布政使司左参议”,卷二〇七又载:洪武二十四(1391)年正月,“北平布政使司左参议周倬言:大宁、会州、山海三卫所属驿马,皆屯田军士牧养。”则周倬任北平布政使司左参议始于洪武十九年,在出使高丽返还以后,至洪武二十四年仍在任上。

  洪武十八年(1385)秋,张溥、周倬作为明朝使者出使高丽,册封高丽国王。《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四载:洪武十八年(1385)秋七月,“诏颁诰于高丽国,封王禑为高丽国王,其故王颛赐谥恭愍,以国子学录张溥为诏使,行人段裕副之,国子典簿周倬为诰使,行人雒英副之。”出使前,龚斅撰有《送周典簿倬、张学录溥使高丽序》:“皇帝奄甸万邦,薄海内外,无小大远近,靡不修职贡,臣顺于朝。洪武十有八年,高丽复遣使航海献方物,奉职惟谨。秋七月,诏谕之,难其人以学校礼义所自出,乃命典簿周倬、学录张漙偕行,赍诏诰往赐其国王,俾世袭爵土。六馆之士咸赋诗以饥,俾余序之。余曰:是行也,汝知之乎,方今皇上之所以声教远被者,以德也,非以力服也。外藩之所以来归者,非畏威也,怀德也。若夫土地之广,甲兵之富,将卒之精强,财粟之充牣,彼固知之,何待谕之于言耶。皇上宵旰兴怀,励精图治,以极天所覆,极地所载,惟恐一夫之饥寒,皆吾赤子之颠连无告者,未尝有中外之间也。彼君长其民者果能体皇上子惠困穷之心,以教养其民,使草衣卉服之民悉化为衣冠礼乐之区,中外同风,实于吾二丈。此行卜之也。使乎使乎!吾知尔之必能专对矣。”《高丽史节要》卷三二亦载:“乙亥,张溥、段祐等来赐诏……丙子,周倬、雒英等来册禑为王,又赐敬孝王谥恭愍。”张溥、周倬至高丽后,高丽文臣多有唱和、赠诗,如李集《呈诏书使张学录》、《呈诰命使周典簿》、李穑《送张学录使还》、《送周典簿使还》、李崇仁《送张学录使还京师》、权近《代人送国子周典簿》等。

  I.照磨胡海

  见《圃隐集》卷二《送胡照磨海还浙东》:

  十载风尘首独回,与君今日共含杯。

  三冬足用文章富,五世同居吉庆来。

  使节远游箕子国,归舟却向越王台。

  何时四海清如镜,共上天台一笑开。

  此胡海,或认为即明初东川侯胡海,其实有误。东川侯胡海(1329~1391),字海洋,定远人,归附朱元璋后屡立战功,为明初开国功臣。洪武十七年(1384),封东川侯。由于其籍贯为定远,主要活动也不及浙东,故与《送胡照磨海还浙东》的诗题不合。其次,东川侯胡海为朱元璋部下,朱元璋为吴王,与郑梦周诗中“归舟却向越王台”也不合。复次,东川侯胡海以武功著称,一生军旅,不闻其能诗文,而诗中说“三冬足用文章富”,亦不合。显然,与郑梦周曾有过交游的胡海应该另有他人。

  实际上,《高丽史》卷四十对此“胡照磨海”有记载:恭愍王十三年(1364)六月,“乙卯,明州司徒方国珍遣照磨胡若海偕田禄生来献沈香、弓矢及《玉海通志》等书。”此前一年,高丽遣使者田禄生等向浙东方国珍修聘,翌年返回时,方国珍派遣照磨胡若海同行。胡若海由高丽返回浙东时,李存吾有《送胡若海照磨还台州》赠别诗二首,郑枢有《送胡照磨还台州》诗,李齐贤有《湖海照磨还江南》诗。显然,胡海即胡若海。《东文选》收录郑梦周《送胡照磨海还浙东》诗,题目作《甲辰十月,赠江南使胡照磨》。甲辰即恭愍王十三年(1364)。故知胡海是此年六月出使至高丽,十月返回。郑梦周作诗赠别时,元朝尚未灭亡,南方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等各自割据征战,所以诗中说“何时四海清如镜。共上天台一笑开”,与当时情势相合。另外,特别说明一下,照磨胡海是元末人,其是否入明及其他情况则不得而知。因《圃隐集》涉及其人,为避免误解,故略考如上。

  J.辽东使者桑麟

  见《圃隐集》卷二《赠辽东使桑麟》:

  皇明开巨镇,辽水何逶迤。

  勋臣分节钺,于焉耀皇威。

  幕宾集鸾凤,战士屯熊罴。

  先生投笔起,义气相追随。

  昨因主将命,单车游海陲。

  风仪望如仙,辩若县河垂。

  我固爱佳士,一见如旧知。

  秋庭同翫月,山寺共吟诗。

  渐觉情好笃,胡为遽告归。

  握手临野次,西风吹客衣。

  丁宁赠一语,请子幸听之。

  方今天子圣,陋邦沐恩私。

  《高丽史节要》卷三二载:辛禑十一年七月(1385),“辽东遣桑麟,推还元李流民李朵里不歹等四十七人”,知其出使目的乃是为了追回进入高丽的流民。出使期间,桑麟与高丽文臣有所唱和,如李崇仁《送桑麟使还》、权近《次辽使诗韵》二首、郑摠《送桑麟还辽东》、《次辽东使人桑麟韵赠之》、朴宜中《送辽东使桑公》等赠别、唱和诗。

  K.辽东都指挥叶旺

  见《圃隐集》卷二《上辽东叶都指挥》:

  幕府初开辽水头,诸藩稽颡竞来投。

  令严军垒月华静,岁熟田原云气稠。

  季子远来观礼乐,征南无事读春秋。

  画堂昨日叨居右,玉斝金尊慰客游。

  叶旺,《辽东志》卷五有传:“淮西六安州人,幼失怙恃,随祖母适金氏,遂从金姓,名大旺。元末,起兵淮甸,众推为帅,破灭乡寇,人号长枪金元帅。龙凤间,率众归附,擢为枢密院判军旅。暇辄延文士讲学,由是识见益广,乃复本姓。洪武元年戊申,改除都指挥同知,移镇青州。辛亥,以旺同雄武卫指挥马云为龙虎将军、都指挥使,镇守辽东。时辽东新附,负险自固者尚多。旺与云由登莱渡海,屯兵金州,同心协力,厉士卒,设方略,招降元参政叶廷秀,攻走平章高家奴,遂进至辽东。完城郭,缮甲兵,置军卫,建屯田以广储蓄,兴学校以明教化,边具悉举。癸丑,纳哈出犯辽阳,旺与云领军逆击,大破之,追至浑河百余里,纳哈出弃辎重,奔开原。乙卯冬,纳哈出率众数万由长广渡辽水,直趋金州。旺与云计曰:‘虏越复盖而入金州城,至而备,野无所获,进不能攻,势必不久。而还盖州,东北山多险阻,西濒大海,我以兵设伏于险,扼其归路,破之必矣。’因以云留守,而自以兵八千趋盖州。纳哈出引众还,至熊岳,距大军七十余里。旺令千户徐便潜于青石山,伐木为寨,积冰为垒,沃水使坚,绝其东北之路。又自海岸至盖牟城下,密置钉板,以指挥王才领强弩数百据,截青石山隘口。其东南诸山,各树旗鼓,以数卒更番击之,仍束蒭为人衣,以甲胄设机动运,为疑兵。分部既定,别遣部将耿成、陈玉以兵夜劫虏营,虏众惊扰。纳哈出列军于城南,旺率锐卒冲其中,坚炮声一起,诸山回应,指挥吴立亦出兵纵击之。自晨及晡,斩获无算,虏众大败,悉奔青石山。王才据桥力战,虏不能过,转驰而西,阻于冰垒。又闻四山鼓躁,进退仓皇。至海岸,复值钉板,人马僵仆。纳哈出几获而遁去。复以兵追击三百余里,歼其众殆尽。是后窜伏沙漠不敢为边患。卒之归欵,不烦兵力。太祖嘉其劳,遣使召还,锡赉加厚,升后军都督,仍镇辽东。至今父老称道其事,其在藩间,奋力忠勤,懋扬圣武,威镇九夷,不矜不伐,善抚下,明于用人,加以周鹗、关忠、王才、耿成、陈玉,皆一时之冠,出其麾下,俱致显达。”《全辽志》卷四所载全同。

  L.辽东都指挥梅义

  见《圃隐集》卷二《上辽东梅都指挥》:

  天子临轩遣将臣,从容谈笑静风尘。

  玄菟地近烟光接,靺鞨山高霁色新。

  共道孔明辞汉主,今看羊祜感吴人。

  正逢四海同文日,愿作红莲幕里宾。

  此辽东梅都指挥为梅义。明太祖御制《大诰武臣》序云:“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指挥胡琏、陈胜等,辽东梅都指挥,广西耿都指挥,平阳千户所千户彭友文等二员,鲁府护卫蔡指挥、毛千户等,这等官人,上坏朝廷的法度,下若小军,略不有些哀念,将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其下《梅义交结安置人第四》又详论罪状:“辽东都指挥梅义,他父亲已有胡党的意,因论亲上,不曾罪他,只贬去辽东做都指挥,着他重新立功。他到辽东,全不思量做好勾当,却容纵为事发充军的人在家,并各官家教学下棋、打双陆、行医、卖卦及令管军数揭贴各城门钥匙。这般若长远呵,必致坏事。似这等有罪的人,容留他在闲,却教好军替他屯种,颠倒把好军劳苦坏了。及至人动实封,又将邀截回去,这是个该死的罪过,他又敢犯。事发,又且姑容他的性命,则全家发去边远住坐。其同为不才都指挥潘彝、叶增,姑容还职,着他立功赎罪。若再做坏了呵,你怕饶他。”洪武二十年前,梅义任辽东都指挥,与郑梦周诗中所言“天子临轩遣将臣”、“共道孔明辞汉主”相合。

  M.辽东镇抚任诚

  见《圃隐集》卷二《送别护送辽东任镇抚》:

  读书行义一豪人,高卧山东三十春。

  慷忾自期天下士,从容来作幕中宾。

  转筹决策才无敌,横槊哦诗兴有神。

  珍重今朝远相送,那堪分袂鸭江滨。

  《高丽史》卷一三四《辛禑传》载:“五年(1379)正月乙亥,辽东都指挥司遣镇抚任诚来,索被虏人及逃军。咨曰:‘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高丽军所虏辽阳官民男妇千余人及各卫军人逃往彼处者,悉发解送。’时辽东人传言高丽遣兵助北元,故托以遣诚来觇虚实。”郑梦周既然称任诚为“护送辽东任镇抚”,当是因为任诚护送“高丽军所虏辽阳官民男妇千余人及各卫军人”返回辽东的缘故。

  N.百户程与

  见《圃隐集》卷二《送程百户与还辽东》:

  春风騘马着金鞭,隣好交修使者旋。

  白发书生愧无用,红莲幙客孰非贤。

  壮怀却向辽东去,佳句唯应海外传。

  闻道梁河有双鲤,莫忘尺素寄天边。

  《高丽史》卷一三五《辛禑传》载:十一年(1385)二月,“辽东都司遣百户程与来问金得卿击杀官军之故。”卷一二六《奸臣传·林坚味》与之同,并言:“禑待与极厚,坚味、成林皆设宴私第,厚慰之,赠细布。”辛禑与高丽朝臣一方面善待程与,一方面将罪责推与金得卿,在送其至大明京师的途中将其杀害。此事也就草草了结。这是明初两国之间的数次外交摩擦之一。此后,高丽向明朝进贡了马、金、银、布等,明朝也于七月派出使者前往高丽,追谥王颛为恭愍王,并正式册封辛禑为高丽国王。明朝和高丽之间长达多年的紧张关系终于逐渐走向正常化。

  O.杨翮

  见《圃隐集》卷三《寄浙东佩玉斋、郏士安》:

  思佳人兮如玉,隔沧海兮共明月。

  顾茫茫兮九州,豺狼当途兮龙野战。

  绁余马兮扶桑,怅何时兮与游讌。

  进以礼兮退以义,绅搢笏兮戴华簪。

  愿一见兮道予意,君何为兮江之南。

  元末明初有杨翮以佩玉斋为号。杨翮,字文举,金陵人,初为江浙行省掾,至正(1341~1370)中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有《佩玉斋类槀》,刻于至正末年。刘仔肩采其诗入《雅颂正音》,故知其由元入明。杨基(1326~1378)《悼杨文举博士》诗云:“白发苍髯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又云:“谪久已无书满屋,病多惟有药成囊”,知杨翮晚年回归故乡金陵,多病,殁于洪武十一年(1378)前。

  因为杨翮曾任江浙行省掾和儒学提举,所以郑梦周称其为“浙东佩玉斋”。两人之相识,依情理推测,应在洪武五年(1372)郑梦周奉使入明、抵达都城以后。其时杨翮年老还乡,居于京师金陵,正有可能相识。由“豺狼当途兮龙野战”和“绁余马兮扶桑”两句来看,《寄浙东佩玉斋、郏士安》写于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至十一年七月郑梦周出使日本期间,表达了对杨翮进退以礼义的赞赏和对重逢的企盼。而实际上,此时杨翮大概已经去世了。

  四、郑梦周与明人的交游诗

  《圃隐集》涉及的一部分明人,本文并没有得出结果,如胶水县教谕徐宣、沭阳县学教谕陈悳、辽东镇抚庞某、主事孔观、石桥铺陶铺司、顺驿管驿马的某镇抚、河南飞虎卫指挥杨俊、辽东王经历与王都事等。虽然明清文献至为丰富,然而对某些人失载也属寻常,尤其是这些人并非达官显宦或知名士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这也正体现出《圃隐集》等域外汉籍的的重要价值——恰恰是通过与郑梦周等外国使臣的交游,才使得这些明人的姓名、官职等信息留存至今,为我们所知,一定程度上可补中国古籍之不足。

  郑梦周的交游诗,一部分是因为出使的需要。其出使路线,多由辽东或山东入境,由运河南下进入都城,故《圃隐集》中多有赠辽东、山东、江淮等地官员之诗,如王坊驿赠辽东镇抚程载、淮阴驿别庞镇抚、旅顺驿呈管驿马镇抚、金州韦指挥宅画鹰、复州呈王指挥及列位指挥相公、呈河南飞虎卫指挥杨俊等诸诗。另一部分与明朝赴高丽使节有关,如送徐师昊、林密、胡海、张溥、周倬、桑麟、叶旺、梅义、任诚、程与等的赠别诗,与张溥等人的唱和诗。这些诗也多能补中国史料之不足,亦可见郑梦周与明使之关系情好。前者,如《呈杨指挥》诗曰:“精悍饶奇略,公才古亦稀。燕山曾陷阵,泸水远宣威。富贵凝金带,功名起铁衣。同过辽海上,别路欲斜晖”,知杨俊曾任河南飞虎卫指挥,在燕山、泸水等处立有战功。后者,如《送别护送辽东任镇抚》诗曰:“读书行义一豪人,高卧山东三十春”,知任诚曾是读书文人,长期隐居,后乃为辽东镇抚。又如《赠辽东使桑麟》诗曰:“先生投笔起,义气相追随。昨因主将命,单车游海陲。风仪望如仙,辩若县河垂。我固爱佳士,一见如旧知。秋庭同翫月,山寺共吟诗”,知桑麟初为文士,后投笔从戎,亦曾与郑梦周同游高丽山寺,有诗歌唱和。这些皆为第一手资料,为中国文献所不见。

  除了与出使有关的诗歌,另一部分交游诗的对象和内容也反映了作者本身的好尚、志趣,显示了强烈的个人性,这部分的诗歌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元明易代和靖难之役,对中国的士大夫的出处,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有的士大夫融入了时代的滚滚洪流,成为新朝的重臣;有的士大夫则独善其身,与新朝保持相当的距离,甚至殉志死节。虽然郑梦周只是数次出使明朝,与明初的士大夫接触还有其限制性,但是从《圃隐集》中的赠诗,我们仍可以看到同类相求、同声相应的旨趣。如郑梦周与高逊志的交往及相赠诗就是一个例证。郑梦周《上庄驿,赠高侍郎》诗曰:“过客何曾识,先生在上庄。明时怀耿介,列宿缺光芒。借耒耕瓜圃,求钱葺草堂。朝廷用宽典,终不负贤良。”上庄驿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郑梦周与高逊志相遇于此,正是高逊志蛰居朐山(连云港市海州镇)之时。从颔联来看,高逊志以事罢官,似乎是因为正直犯怒,所以郑梦周赞其离开朝廷,就象是使星宿缺了光芒一样。颈联描写高逊志生活的贫困,到了连耕地也需要借农具、修草屋也要借钱的地步。尾联则是安慰之语,国家法令宽大,终究不会辜负像高逊志这样的贤良人才。这是郑梦周对高逊志的认知和高度评价。高逊志耿介有节,据其弟子蒋兢所撰祭文,靖难之役后,“师以国破家亡,遁影东瓯雁荡山中,颓龄疾苦,仆从窜逸,只影自矢为西山饿夫。天假之合,小子兢亦以未死之身,来偷息于此,相对若梦寐,泪涔涔下,侍吾师厪五十日,吾师竟长逝,就瞑之顷,指画‘恨’字,既而曰:‘复何恨?’复何恨者,正吾师泣血椎心、万古耿耿之长恨也……呜乎!天降丧乱,萧墙祸起。君国殄瘁,臣所当死”,可谓殉节,所以李贽将高逊志列入“逊国名臣”。这与郑梦周所崇尚的精神和最后的出处有很大的相似性。靖难之役与李朝建立,从秉持礼义传统的士人看来,都是不可容忍的僭越行为,所以部分士大夫采取了不合作态度,或隐迹自放,或殉身守节。从这个角度来看郑梦周与高逊志等的交游与赠诗,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虽然异国、异事,但是不趋时流、秉持忠义的精神则是一致的。

  郑梦周在出使明朝时,与所途径各地的文人在思想方面也多有交流,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其思想的一个背景。《圃隐集》中有《胶水县,别徐教谕》诗曰:“万邦同轨日,圣主右文时。邂逅逢佳士,懽忻似旧知。风仪倾后辈,经术即吾师。远大宜相勉,何须惜别离。”《赠孔主事》诗曰:“圣门千载见云仍,一听微言为服膺。别后何忘寄书札,况蒙厚意惠溪藤。”皆是郑梦周与明朝文士邂逅,一见服膺后,盛赞其为佳才贤俊。《仆在本国,饱闻诸桥薜先生之名。今过是驿,莫夜怱怱,殊失谒见之礼。路上吟成七言唐律,以图后会云》诗曰:“名贤出处远人知,盛德高才我所师。拟向邮亭成邂逅,胡为世事喜参差。卧看落月思何尽,仰慕清风悔可追。此去还车无几日,青灯更莫负佳期。”则是郑梦周久闻诸桥薛先生的大名,欲见而未得。郑梦周为高丽末期最重要的经术之士之一,权近曾说:“王欲复兴,改创成均于崇文馆之旧址。以讲授员少,择一时经术之士若永嘉金九容、乌川郑梦周、潘阳朴尚衷、密阳朴宜中、京山李崇仁等,皆以他官兼学官。”而上引郑梦周的交游诗中有“风仪倾后辈,经术即吾师”、“圣门千载见云仍,一听微言为服膺”之句,可见其与明朝文士的交往中,也涉及到性理经术之学,郑梦周也从中得到教益。这是高丽与明朝两国间士人在思想文化方面互动的一个明显的例证。

  以上对《圃隐集》中所涉及的部分明人进行了考订。这些人,既包括出使高丽的明朝使节,也有郑梦周出使明朝所途经地区的军事长官、文臣、高僧、普通士大夫等。可以看出,郑梦周与明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写作了大量的赠别诗、唱和诗。这些交游诗,有的是出于出使明朝或接待明朝使节的政治需要,表现明朝统一全国、重建华夷秩序、明臣文才武功、自己躬逢盛世等内容,也有反映郑梦周自身的好尚、志趣的个性作品,表达对明人佳士的贤才和品德的钦服仰慕。《圃隐集》中的这些诗,很多可以弥补中国一侧史料的不足,亦可以与高丽一侧的相关诗文合在一起对读。尤其是反映郑梦周与明朝士人在思想方面交流互动的几首诗,对研究其生平和思想具有特别的意义。所以,郑道传称郑梦周“所见益广,所造益深,而所发益以高远”,李穑赞其与明人的交游诗为“诗史”,无疑都是知己之言。

编辑:jur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