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非遗 > 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崂山大秧歌

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崂山大秧歌

2020年9月25日
文章来源: 

  崂山大秧歌分“地秧歌”和“高腿秧歌”,是山东省较有特色的民间舞蹈。

    “地秧歌”,又称“地腿子秧歌”和“扭秧歌”“闹秧歌”,主要分布在即墨、中韩镇、沙子口镇沿海一带。参加演出的人,多为农村十岁以上、二十岁左右的农村青少年男女,每队最少二十人(含锣、鼓、唢呐等主要乐器伴奏人员)。大多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白蛇、青蛇、货郎、县官等,角色按戏剧扮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影响下,古老的崂山地秧歌发挥了革命战斗武器的作用。人们曾编排了《送郎参军》《打万第》《婚姻自由》等新的秧歌剧,宣传革命思想,配合了革命斗争。

    “高腿子秧歌”,又称“高跷”,从内容上分文跷与武跷:文跷讲究扭、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最吸引人的是叠三层的惊险表演。内容从解放前的“西游记”“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断,到解放后的“青岛解放五更”和“李玉兰迈大步”,再到歌唱今天的小康生活,表达构筑和谐家园的美好愿望和决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2008年入选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jur
5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