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宗族 > 家谱 > 山东省即墨五大望族之杨氏

山东省即墨五大望族之杨氏

2019年3月30日
作者: 
文章来源: 

        在即墨五大望族(周、黄、蓝、杨、郭)中,杨氏是极有影响的书宦世家,光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就收藏了30多部他们的诗文集。从明初到清末的400余年间,杨氏家族共出过13名举人、4名进士(含举人),1名知府、1名通判和12名县令。虽不绝于仕途,却少有居高位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杨氏远播的好名声,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杨良臣单骑抚“寇”、杨盐不媚上官、杨遇吉乞兵解围即墨城……这些杨氏族人的故事,至今令人钦佩。
        书宦世家杨氏祖上是当兵的
        即墨杨氏,为“胶水公”之后。“胶水公”是谁?即墨市博物馆原馆长、中国当代文博专家江志礼在《即墨杨氏》一文中介绍说:“胶水公者 ,浙江秀水(嘉兴)人,宋神宗时为胶水县(今平度)儒学教授 ,因事至即墨,爱其山川蕴藉,遂举家徙居县北灵山之阳,旧称三官社山前杨家,今为北安街道办事处林戈庄村。到了明代宏治年间,经杨良臣稽考,确定元至正年间的杨官为他们的一世祖。”
        虽然杨氏是书宦世家,但想必很多人都想不到,他们祖上是当兵的。原来,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族中有杨孝虎者需补军伍,因年老难以充任,杨钧道之子杨得玉看他太可怜便替他入伍。当时杨得玉已经有四个儿子,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他将二儿子杨荣留在家里,带着其他三个儿子去了铁岭卫(今铁岭)。
        不管是军籍杨家还是民籍杨家,其实在之前的这些年中并没有太出彩之处。不仅如此,在明洪武末年,即墨杨氏还出过一次大事。当时杨家到南方运桑,不料在扬子江中翻了船。为了赔偿,杨氏家族付出沉重负担,男女被卖了20余口,桑银追赔长达30年,直到洪熙元年(1425年)才得以赦免。这30年,严重影响了杨氏家族的发展。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如此,杨家是如何成为即墨五大望族之一的呢?家族的兴旺发达应该感谢五世祖杨泽。《即墨杨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泽,字惠民,少年为贾,继弃贾力学,成化四年(1468年)成岁贡,出仕北直隶武邑县(在河北省)县令。自杨泽而下,书香旺盛、瓜瓞绵绵,加之与周、黄、蓝、郭等诸族的联姻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显门望族。”
        家族联姻,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强强联手。纵观杨氏家族的发展,像这种方式的强强联手其实并不少,十世祖杨进吉是明朝兵部尚书黄嘉善次子、刑部郎中黄宗瑗的门婿,十世祖杨连吉是明朝国子监祭酒周如砥长子、广东南雄府知府周燝的门婿,十一世杨和鼎是明末铁面御史黄宗昌长子、清浦江县令黄坦的门婿,还有杨盐的孙女是黄嘉善四子、书法家黄宗臣的妻子。


        杨良臣单骑抚“寇”
        诗书传家、积学力行,这是杨家的祖遗门风。在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收藏他们的诗文集就多达30部。在整个杨氏家族中,文化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是六世祖杨良臣。
        杨良臣(1461~1528年),字顺卿,号南庄,即墨城里人。在《莱州府志》中是唯一一个被列为“孝友”的人。为什么有如此赞誉?因为两件事:青年时,父亲杨泽生病卧床,杨良臣昼夜奉侍,毫不懈怠,为了让父亲欢心,还将家产全部给了两个胞弟,以示孝友。对父亲如此,对他的老师更是如此。他的老师莱阳人宋琮是河南灵宝县令,死于任所,但老师没有儿子,杨良臣就往返5000多里,护送老师的灵柩归葬故里。
        杨良臣重孝道重情义。在他入仕后,更是为百姓鞠躬尽瘁,甚至敢单骑抚“寇”。即墨市史志办史料显示:“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杨良臣考中戊午科举人。初授山西太平县令,为政宽厚,爱护百姓,因而社会安定,人民乐业。后调任山西泽州黎城县令。其时,山西连年灾荒,民不聊生,百姓纷纷揭竿。明嘉靖二年(1523年),潞城县人陈迁聚众于青羊山,打家劫舍。山西巡抚命杨良臣领着兵民前往‘剿灭’,杨良臣鉴于百姓饥寒所迫,不得已铤而走险,便单骑入青羊山,向陈迁等讲明利害,劝说其率众各归乡里。明嘉靖四年,桑梓镇民众因同邻镇争市引起纠纷,双方五六千人械斗。杨良臣亲赴现场进行说服,最终化解了矛盾。”
        只是,他却因一次意外得罪了人。“明嘉靖六年(1527年),潞州州判王正宗赴任路过黎城县,恰逢杨良臣外出,没能很好接待,引起王正宗不满,便诬称杨良臣与贼寇有勾结,不用兵进剿。他一面奏报朝廷,诬陷杨良臣接受反民贿赂,一面报请山西巡抚发兵对以牛聚财等为首的聚众造反者进行镇压。没想到官兵大败,两位知州被俘。不得已,山西巡抚只好再派杨良臣前往规劝。他三次只身往返农民军驻地,阐述利害,使牛聚财等解散队伍,还乡归农。”嘉靖帝闻其忠勇,褒曰“忠勤可嘉”,提升为太原府通判(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仍留军前。
        可惜的是,杨良臣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他功绩高出知府,受到上官和同僚的排挤,使他终任通判不得升迁。嘉靖七年(1528年),杨良臣死于任所。即墨城南曾有为他和其子杨盐树立的“世步青云坊”。
        杨盐不媚上官被诬陷
        父亲如此优秀,作为杨良臣的儿子自然也是“龙生龙”,尤其是第三个儿子杨盐。杨盐(1523~1621年),字尔贡,号炼庵,自幼聪敏,四岁就能诵诗,14岁时不仅文章有成,且洞晓声律,在县内颇有名声,人称“才子杨三爷”。关于他,有这样三件事:
        即墨市史志办史料显示,杨盐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学正时,重视教育,鼓励读书人上进,使地处僻壤的吉州士风大变。当时,吉州连年灾荒,杨盐看见逃荒饥民饿死在荒郊,便写了《流离叹》呈上以劝赈。没想到,这篇文章感动了朝廷,争取来了赈灾粮,使吉州百姓得以活命。当他要离开吉州时,百姓们攀辕号泣,车都走不动。
杨盐工作做得好,朝廷有奖金,但这些奖金他都用在赈济贫苦百姓和填补前任所留库府亏空上。比如治漕河时,突然听到船上有人嚎啕大哭,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一应戌者迫于生计不得已卖掉了自己的四个子女。杨盐二话没说,马上掏出钱来帮她赎回了孩子。
        父亲杨良臣不屑官场潜规则,杨盐也是如此。一次,巡仓御史杨鸣凤来到沛县,县令杨盐事前不知,并没留在县衙迎候,惹得杨鸣凤心里不快,后来杨鸣凤又向他索要银子碰了钉子。为此,杨鸣凤怀恨在心,便捏造罪名参奏他。杨盐遭此诬陷,便回了老家即墨。沛县士绅百姓数千人赴北京告状,为杨盐申冤,杨盐也上疏朝廷,申明原委,使不实之罪名得以昭雪。虽然还了清白,但自此杨盐也远离了官场。回老家后,他住在“味道楼”,宴友吟诗,琴书自娱,著有《味道楼集》。值得一提的是,杨盐尤善书法,运笔结体龙跳虎卧,自成一体。其大字遒劲飞动,旧时莱州的“褒厘云朔坊”、“纶褒坊”和即墨县治前的“山海名邦坊”都是他的墨迹。
        杨遇吉乞兵解围即墨城
        杨氏家族第三位代表人物是杨遇吉(1613~1681年),他曾乞兵解围即墨城。我们还是看看江志礼是怎么说的吧:
        杨遇吉,字晋生。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各地农民军纷起响应。即墨城黄家的仆人郭尔标联合朋党围攻即墨城,即墨县令仓惶逃走。城内黄宗昌纠众固守,杨遇吉与二弟杨进吉坚守南门。城外农民军扎营20余座,连绵百里之外,围困即墨城达两月之久。
        要想解围只能搬救兵。杨遇吉带能骑者共23人直奔莱州府。9月23日夜,趁微雨天黑,他们佯装出东门,在吸引了围城的农民军后,迅速从西门冲出。行至小李村,按约定信号,鸣炮告知城内突围成功。第二天至泉庄,没想到遇到了农民军,杨遇吉见当中有军械不整者,便机智地呵斥,农民军误认为是大头目游巡到此,赶紧让路。到了灵山,又遇到一个农民军把总拦路盘查,杨遇吉趁他不备杀了他,并将23骑分散为疑兵吓退农民军。两天两夜后到了莱阳境内,才知道这里已经改朝换代了。
        杨遇吉想,反正满清兵也是镇压农民军的,便哭诉求助于新道院丁某,就这样请来万余清兵,解了即墨城之围。
        杨遇吉在前后10天内,率23骑孤军深入,环绕胶东数百里,经大小十余战,最终搬来清兵解即墨之围。这对一个非行伍出身的人来说是个奇迹。清顺治二年(1645年),已擢升为巡抚的丁某巡海至即墨,感其当年搬兵解即墨城围之举,招其出仕,杨遇吉以母老弟幼不忍离家固辞不就,殁后阖邑以“孝义”旌之。
        叔侄六人创造最后辉煌
        就这样,杨氏家族日渐壮大。清雍正、乾隆年间,杨氏十二世和十三世创造了家族的最后盛世。十二世杨琬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湖广总督郭琇的门婿。他好学不倦,但不愿做官,教子有方,三子先后成名。长子杨士鉴,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先后任温州、思州府知府,所至皆以“廉能”称,著有《华峰集》。二子杨士钥,雍正四年举人,出仕辽宁建平县令。三子杨士鏻 ,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出仕福建南靖县令。十三世杨瑸之子杨士绍于乾隆十年成进士,出仕山西介休县令,杨士钿于乾隆十二年成举人。
这叔侄六人在20余年里先后成举人,其中3人又中进士,1人做了知府,3人做了县令,杨氏家族达到荣耀的顶点。此后,杨氏家族逐渐平淡下来,已不再具有往昔的风光了。
        现在,我们只能用下面这些数字来印证即墨五大望族之一的杨氏家族曾经的辉煌:明清两季,杨氏家族共出过13名举人、4名进士(含举人),1名知府、1名通判和12名县令。书宦世家当之无愧!
        即墨杨氏后裔杨乃琛和他所研究的家谱文化成果


        在青岛澳门路社区,大家对于一本仿古装订的“新家谱”都不陌生,他的设计者便是家住澳门路社区东海路10号的杨乃琛。据了解,杨乃琛1947年出生在即墨市,1998年任职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杨乃琛早在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新家谱”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现拟在澳门路社区成立家谱文化志愿者服务协会。近日,记者来到东海路10号杨乃琛的家中,听他讲述了他和“家谱文化”的不解情缘。
        老家收获“古董”宝贝
        那是在2000年春节期间,杨乃琛和家人一起回即墨老家,家中老人从存放粮食的缸底取出《即墨杨氏族谱》和《即墨杨氏家乘》两本厚卷,交到杨乃琛的手中。这让他喜出望外,捧着这7册积了灰的“老古董”,杨乃琛便迫不及待地一页页阅读了起来。“衣冠肃整,容貌和怡,内不加食,外不加衣,为子孙者,敬保守之”老祖宗的训话仿佛就在耳边,由于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关系,杨乃琛意识到这两套本子意义非凡,便将家谱和家乘拿回家中研究。
        半夜起床记录灵感
        杨乃琛在研读这两件“宝贝”时,不禁计上心来: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家乘则摘录祖辈遗留下的家风家训,这样翻阅麻烦,为何不把二者结合起来?这个点子一出,杨乃琛便投入到“新家谱”的研究工作中,从结构设计到实用性考量,都需要细细打磨。杨乃琛有时深夜将要入眠,也会突然起身下床,执笔飞速记录下转瞬即逝的灵感,就这样,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新家谱”的设计工作。杨乃琛考虑到,创立“新家谱”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便和街道、社区联系,一起推广“新家谱”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寻祖求源,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宗族是民族的基础,尊祖敬宗是国 家和谐发展的基石……”这是杨氏谱牒中最新修订后,杨乃琛做的序言节选。他说,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长伴一生的教育,他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的为人处世之道,为他的成长发展带来很大的裨益。
        母亲教导铭记在心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杨乃琛对这八个字有着独特的感受。“这是我们家的家训,也是让我受益终身的一句话。”回忆童年时期,杨乃琛感慨,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父亲在工厂做工,母亲一人在家照顾他们兄妹6人,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位瘦弱的女人。她凌晨两点背着地里的菜走60里路,为给孩子们换口粮食;13岁的杨乃琛从即墨来青岛读书的前夕,摇曳的烛光下,母亲握着他的手,“出门在外,遇事别计较,自己吃点亏不要紧,别让别人吃亏。”虽然母亲没念过书,但对于她的教导,杨乃琛总是铭记于心,母亲淳朴的言语中透露出高尚的品德,似一盏明灯,指引着杨乃琛在生活中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以身作则子女受益
        在孩子的教育上,杨乃琛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求富贵,不贪便宜,做人老实本分。”杨乃琛乐呵呵地说,他对三个孩子常常念叨这条顺口溜。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以身作则的理念,让子女们受益匪浅,家庭和睦也让杨乃琛倍感欣慰。现在退休的杨乃琛也会到社区内做志愿者,常义务教授居民书画写字,还会免费为居民发放“新家谱”。澳门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爱萍称赞他积极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所宣扬的家训家风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编辑:jrg
0 

今日关注

威海市文登谭姓字辈

2 3
文登谭姓,祖籍小云南乌撒卫,迁居莱阳,后由莱阳宋格庄徙居谭家口、南七口、三瓣石谭家庵等地。 [ 阅读全文 ]
3 

掌故:通天家谱的秘密,为什么孔家比孟家高三辈?

2 18
孔姓从第 61派、 颜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从第64派启用“宏”字辈;也就是说,同一个字,孔家要比颜家高一辈,比曾家高两辈,比孟家高三辈。 [ 阅读全文 ]
18 

探访上海老房子(3):黄金荣与黄公馆

2 25
黄金荣的黑道人生充满了传奇性,我们了解他,走近他,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思考。 [ 阅读全文 ]
25 

阮氏字辈排行汇编

2 3
阮姓人口约有81万,排在全国第一百六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5%。 [ 阅读全文 ]
3 

越姓是鲜卑族后裔,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族谱

1 1
越步生表示,经过多年查阅资料研究,新村越氏应为鲜卑族后代,祖先姓氏为译音“越勒氏”,取“越”姓。 [ 阅读全文 ]
1 

唐代被赐恶姓——蝮虺蠎枭

1 3
赐恶姓在唐代主要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 阅读全文 ]
3 

烟台老地图,穿越百年时光

1 5
烟台的八张老地图,可以触摸历史,穿越百年时光。 [ 阅读全文 ]
5 

湛江雷阳谢氏宗亲祭祖: 朝拜晋太傅谢安之母圣地

1 27
谢氏陵园座落在湛江市太平镇白鸽山,始建于晋代(距今1570多年),内有谢安的母亲庄太君、其曾孙来雷开基的第一始祖谢琨公以及其夫人陈氏的陵墓 [ 阅读全文 ]
27 

兰陵操姓起源考:消失的皇族,误传千年的姓氏历史

1 2
中华操姓是萧顺之文帝十个儿子子孙走散后的“聚合体”。 [ 阅读全文 ]
2 

这一年,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0 8
回望2021年的浩瀚星空,中华民族迸发了最耀眼的华彩:“天问”登火、“羲和”探日、“银河”巡天、“天宫”览胜…… [ 阅读全文 ]
8 

最大规模疫苗接种为什么“能”

0 16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过26.9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1.9亿人——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最新消息显示,我国疫苗接种率已达80%以上。 [ 阅读全文 ]
16 

全能学霸!这位清代女科学家的经历有多传奇?

0 1
最近,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式开播。随着节目播出,多个话题成为热点。比如,制于清乾隆年间的金嵌珍珠天球仪。 [ 阅读全文 ]
1 

“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开幕

0 7
12月16日上午,“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开幕式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柳明校区的学生们,通过诵读家书、书写家训的形式,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阅读全文 ]
7 

社交媒体的寻人奇迹:直系军阀孙传芳嫡孙微信找到南京亲人

0 7
孙传芳共有四子三女,后人居住世界各地,而生活在南京的是孙传芳第三个儿子孙家裕家族。 [ 阅读全文 ]
7 

中国天主教

0 2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16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一次传入中国。 [ 阅读全文 ]
2 

中国伊斯兰教

0 10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 [ 阅读全文 ]
10 

延迟退休最新消息!中央明确了!

0 4
按照国家现行规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女工人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 [ 阅读全文 ]
4 

江西这个村里有48口古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0 3
天宝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江西第一古村”。 [ 阅读全文 ]
3 

延陵堂吴氏千年数次迁徙

0 13
淮阴吴氏属于延陵季子的后裔,元末明初迁至扬州。 [ 阅读全文 ]
13 

睢宁三山堂 张、赵、宋三姓本一家

0 22
清乾隆四十五年《宋氏族谱》序言:宋氏始祖待铜,由河南迁睢,兄弟三人,己为长也,因赋役繁重分姓,一为张氏,一为赵氏。 [ 阅读全文 ]
22 

明初从苏州阊门迁至高邮 阮元曾为居氏题匾“明德惟馨”

0 20
高邮八桥居家庄“渤海堂”居氏,是明代初期从苏州阊门迁来。 [ 阅读全文 ]
20 

扬州江都高汉常氏为常遇春后人

0 14
南京审计大学教师常大清考证,扬州江都高汉常氏为明代大将常遇春的后人。 [ 阅读全文 ]
14 

山东基督教:将茶文化融入神学思想建设

0 11
山东基督教将茶文化融入神学思想建设,开展基督教茶文化建设。 [ 阅读全文 ]
11 

基督教的祈祷

0 2
祈祷分为个人祈祷和集体祈祷。 [ 阅读全文 ]
2 

京口王氏家谱被美国哥大收藏

0 1
主王心托人从美国影印回了失传多年的《京口王氏家乘》。 [ 阅读全文 ]
1 

大连“棒棰岛”海参获得NSFA级海参认证

0 3
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接到全球公共安全和健康组织NSFInternational发来的贺信,获得该组织颁发的首个A级海参认证。 [ 阅读全文 ]
3 

“史上卖书最多的中国人” 漫画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

0 4
享誉全球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11月17日在少林寺落发出家。 [ 阅读全文 ]
4 

贵州福泉市:世界现存最大的银杏树才800多岁

0 17
贵州福泉市黄丝村李家湾,一棵银杏树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粗壮的一株银杏树。 [ 阅读全文 ]
17 

扬州的夏氏祠堂内供奉着徐达牌位

0 1
扬州夏氏的始祖为夏机公,元末为朱元璋手下大将,后因战功封于祁沙(今广陵区头桥镇)。 [ 阅读全文 ]
1 

“嵇”姓起源引起争议 认为“嵇氏之先本姓奚”

0 3
嵇姓源自会稽奚姓,到了嵇康的父亲也就是嵇昭公这一代,因为避祸迁至谯郡。 [ 阅读全文 ]
3 

宗族动态

2020-11-20
浏览:9 评论:0 收藏:0
2020-10-20
浏览:17 评论:0 收藏:0
2020-10-19
浏览:14 评论:0 收藏:0
2020-10-19
浏览:24 评论:0 收藏:0
2020-10-17
浏览:15 评论:0 收藏:0
2020-10-15
浏览:8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