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在编修《芝罘大疃村志》时,曾到大疃村了解渔民的妈祖信仰,不想渔民们却说当地只信仰和祭祀海神娘娘,不言妈祖,有人甚至没听说过妈祖。
其实这时我也搞不清楚海神娘娘与妈祖是怎么回事,还以为她们是同一位女神。
后来我就这个问题咨询了很多人,但答复都是模棱两可,于是便进行了仔细探究。

先弄明白两位女神的基本情况:
关于海神娘娘的传说:很久以前,一渔家女童午睡时,突然咬牙瞪眼,紧夹着两只胳膊,其母见状,拍她一掌。
女童惊醒后说:“坏了,俺爹落水了!”
母亲不信,女童说:“俺爹和俺哥在深海里打鱼,遇到风浪。我刚才去救他们,用嘴叼着俺爹,一只胳膊夹着俺大哥,一只胳膊夹着俺二哥。你一巴掌打得俺生疼,俺一张嘴,爹掉海里了。”
午后,两个儿子回来了,一见母亲就放声大哭:“俺爹落水了。俺们海里遭了风浪,爷仨都落了水,不知怎的,就觉得有人用胳膊夹着俺俩,踩着浪回来了。”
母亲嚎啕大哭,待找女儿时,却不见了踪影。
此事传扬开来,人们都说女童是海神。
后来,有一条渔船在夜间遇到大风,迷失了方向,船老大见前方有一盏灯,便顺着灯光驶去。
行驶约一个时辰,那盏灯不见了,船便下锚。待天亮一看,船安稳地停在岸边背风处。
消息传开,人们便猜想是那女童给船引的路,便称她为海神娘娘。
至今山东和辽东一带的渔民都说,他们在海上迷失方向时,常常看见海神娘娘送灯,顺着灯光走,就能走出险境。
农历正月十三,是传说中海神娘娘的生日。

而妈祖似乎是由真人变成海神的:相传她的真名叫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逝世,父林愿在宋初时任都巡检。
林默出生前的那个傍晚,乡亲们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不寻常,也就特别疼爱。因她出生后从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姐姐们聪明颖悟,长大后美丽、善良,好行善事,会给人看病,多次从海中救起落难的渔民,但最终因在狂风恶浪中救人而不幸遇难,年仅28岁。
林默逝世后,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德,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此后,航海的人都说常见林默身着红彩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的人。
渐渐地,航海的人普遍供奉林默神像,祈求航行平安顺利,渔民对她感激涕零,尊她为妈祖,成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
从宋初到清末,历代皇帝对妈祖褒封多达28次,直封到“天后圣母”。

古代渔民、商船的生命安危系于茫茫大海之中,由于航海水平的限制,为求得出海平安,便将希望寄托于海神,在这种情况下,海神娘娘和妈祖就应运而生了。
她们的传说虽有所不同,但都是渔民和航海者的救助者和精神寄托,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细心的读者可从上文中发现她们的生日不同,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她们不是同一位女神———神与人一样,不可能有两个生日。
海神娘娘的生日是正月十三,这一天,从西部的蓬莱到东部的荣成,胶东沿海各渔村比春节还热闹,都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鞭炮从早放到晚,祈求新的一年鱼虾满仓、全家平安。芝罘岛人这天一大早就到海边祭海,接着再到阳主庙中祭祀阳主和海神娘娘;
而妈祖的生日是三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南方沿海地区、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热闹非凡,人们打扮一新,抬着妈祖圣像出游。
可以这样说,海神娘娘是北方的海神,而妈祖是南方的海神,后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及南北交流,妈祖逐步“北上”,以至于很多人分不清两位女神,以为妈祖就是海神娘娘。
有人或许会问,妈祖能北上,海神娘娘为什么不能南下呢?
这与经济实力有关系。福建商帮财大气粗,经济活动搞到哪里,妈祖庙就建在哪里,妈祖文化和习俗就得到传播。
不知什么原因,历史上北方很少有专门的海神娘娘庙,即使有也很寒碜。
荣成崂山屯村海边有一座海神娘娘庙,边长也就一米多。
而妈祖庙则奢华气派,同佛寺、道观相比也不逊色。
清朝时,福建商帮及部分当地人在烟台集资修建了天后宫和天后行宫。天后宫,俗称“大庙”,占地3200平方米,由戏楼、旗杆、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后楼、两厢、南厅组成了一座三进式的庙宇,精美大气,正中大殿供奉着妈祖的金色雕塑神像,两边是四海龙王雕像,后楼是妈祖的寝宫;
天后行宫又称“福建会馆”,自1884年起,福建商帮用22年时间修建了天后行宫,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行宫的蓝图由福建工匠精心设计,建筑构件均在福建泉州由当地能工巧匠精雕细琢,再由商船运至烟台依蓝图组装。天后行宫是闽南风格的古典寺院建筑,结构典雅,布局匀称,连接得体,雕刻绚丽,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瑰宝。
天后宫、天后行宫的修建使妈祖文化在烟台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但总体讲,妈祖在胶东的影响力还是不大的,大多数渔民信奉的还是海神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