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礼祭 > 祭祀文化 > 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寒衣节

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寒衣节

2020年11月13日
文章来源: 

   寒衣节,只听名字便觉孤冷。

  如今,寒衣节时是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将冥衣焚化给祖先,谓之“送寒衣”。然而在古代,十月初一不仅代表一份缅怀,更有丰富的寓意在其中。

  秦时岁首

  作为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有着和清明、中元一样重要的地位,但其来源却与清明、中元大不相同。

  秦汉时,十月初一是被当做岁首来对待的,相当于现在的农历正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宣布以十月为岁首,即十月为正月,尔后汉高祖亦以十月为岁首。

  火宅喻之歌舞儿童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既然是大年初一,热闹的庆祝活动自然少不了。斋戒祈祭、举办宴会……样样不落。那时的十月朔还没有“烧寒衣”的习俗,人们在当天大概也会同现在春节一样,互道一句“过年好”。直到汉武帝改用夏正之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十月朔才回归到单纯的十月初一而不具备岁首的含义。

  历法虽改了回去,古代的遗俗还仍在流行。《晋书》记载:“至武帝虽改用夏正,然每月朔朝,至于十月朔,犹常飨会。”前代的岁首就作为一个节日流传下来,唐宋时敦煌的十月朔还保留着不少活动。

  敦煌飨会  

   秦汉时期十月朔的飨会,被后世的敦煌人保留延续了下来。

  飨会即是宴会,十月一日的这场宴会上并没有特殊的山珍海味,而是流行吃民间色彩浓厚的“馎饦”(bó tuō)。馎饦,文献中又称“方饦”,是一种水煮的面食,在唐五代时期,一直是敦煌人除了饼以外食用最多的食品。

  二人推磨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除了面食馎饦,还有一种用黏米做的饭,名曰“黍臛”(shǔ huò)。《荆楚岁时记》云“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未详黍臛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羮、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黍臛在古代是重要的食物,而黍米成熟就是在十月初,此时吃这种黍米饭,还具有尝鲜的意思。

  什么季节对应什么吃食,是古人独有的乐趣,是对生活源源不断的期待和仪式感。

  设炉取暖

  农历十月,北方城市也到了要集体供暖的时节。古代敦煌人借着一膛暖炉,也可达到室外瑟瑟发抖、室内如沐春风的效果。古时候设炉取暖可是一件大事,朝堂对此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在每年十月初一这天才可进暖炉

  烹饪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

  有了暖炉,煨一壶好酒,烤一片肉,与知己友人围坐炉边,瞬间将冬日的严寒置于脑后。《岁时杂记》载:“京人十月朔沃酒,乃炙脔肉于火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因此十月初一这天开炉取暖、置酒聚饮的习俗,被称为煖炉或暖炉会。

  敦煌文献 S. 6452《寺院破历》

  敦煌文献对于十月朔的开炉取暖还有更详尽的说明。《寺院破历》:“十月一日戒火,造饭面壹斗。”此处的“戒火”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此日设火时,要避讳直言生火、置火;二是提出警戒,敦促人们取暖时更要防范火灾发生。

  烧送寒衣

  “红泥炉畔酒”是独属于富贵人家的闲情雅致,古时更多的普通人家则看重过冬的衣物,只需穿在身上就能收获一份温暖。因此,冬日来临时,给远方的亲人寄送寒衣,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景观。冬日抵御风寒的衣物,不同于夏日追求清凉的飘逸,需要厚重给人以安全感。敦煌壁画上的蒙古族供养人,就喜欢行动便利又绝对保暖的窄袖袍服。这种袍服长可达踝,短能护膝,保暖功效一级棒。如果还嫌不够,可以用动物皮毛制成皮裘,给你一个绝不透风的冬天。

  蒙古男装 榆林窟第3窟 元

  远赴他乡服役的士兵,尚能收到一件思妇亲手制成的寒衣,但山川迢递战事无常,多少征夫一去不复返,更别说收到过冬的衣物了。征夫下落难寻,家中的亲人“造得寒衣无人送”,在生死茫茫之际,寒衣既送给生者,也送给死者。在寒冬来临时,人们亦想给亡故的亲人送去御寒的冬衣。宋代的十月初一,就出现了拜坟祭祀,烧送冥衣的习俗。晚上在一番祭奠之后,人们呼唤着亡者的名号,将寒衣焚于门前或墓前,谓之“送寒衣”。

  初冬时节,寒气渐浓。古人围着新设的火炉,吃着带汤的面食,感受曾经的“秦岁首”。又以寒衣加身,同时不忘逝去的亲人,烧去冥衣寄托哀思。

  今时,寒衣节虽已没有作为“岁首”的一系列遗俗,亲人之间的牵挂却从未断绝。

编辑:jur
0 

今日关注

湛江雷阳谢氏宗亲祭祖: 朝拜晋太傅谢安之母圣地

6 27
谢氏陵园座落在湛江市太平镇白鸽山,始建于晋代(距今1570多年),内有谢安的母亲庄太君、其曾孙来雷开基的第一始祖谢琨公以及其夫人陈氏的陵墓 [ 阅读全文 ]
27 

鼠姓起源不同流

2 3
鼠族奔走齐国,寻求四贤之首的姜子牙保护,姜子牙将其安排在齐国与宋国交界处(今山东沂南苏村)定居,以图腾为志称鼠氏。唐朝西突厥阿史那部鼠尼施部落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 阅读全文 ]
3 

杲姓源自忠勇英雄颜杲卿

2 13
在杲姓人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杲姓源自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叔伯兄弟颜杲卿。 [ 阅读全文 ]
13 

回味舌尖上的山东

2 1
通过舌尖上的山东,重新品尝与玩味。 [ 阅读全文 ]
1 

丹东钩沉:开国上将周桓

1 4
周桓故居位于东港市孤山镇,由周桓曾祖父的哥哥建于清光绪年间。 [ 阅读全文 ]
4 

真泉寺,山间的一座古刹

1 3
真泉寺坐落于大连市旅顺中路口区龙头镇太皇山西沟,也叫镇泉寺。 [ 阅读全文 ]
3 

以色列人后裔1000余年后襄阳续修家谱

1 20
按照以色列法母系传承,《三王家谱》是犹太人海茵茲后裔,时隔1024年后续修家谱。 [ 阅读全文 ]
20 

旅顺博物馆馆藏国宝《坛经》

1 12
旅博本《坛经》是发现得最早、公布最早,且唯一有年款的写本。 [ 阅读全文 ]
12 

宰孔是为宰姓始祖

1 18
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为姓。” [ 阅读全文 ]
18 

大连那些事:沙河口源自明朝

1 18
据1566年(明嘉靖年间)《金州卫山川地理图》记载,那时,沙河口地区名叫“沙河墩”。 [ 阅读全文 ]
18 

旅顺口区郭家村郭姓是犹太人后裔

1 14
郭家村有两大姓,一个郭姓,一个韩姓,因为郭氏人家来的早而得名郭家疃,后改郭家村。 [ 阅读全文 ]
14 

这一年,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0 8
回望2021年的浩瀚星空,中华民族迸发了最耀眼的华彩:“天问”登火、“羲和”探日、“银河”巡天、“天宫”览胜…… [ 阅读全文 ]
8 

最大规模疫苗接种为什么“能”

0 16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过26.9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1.9亿人——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最新消息显示,我国疫苗接种率已达80%以上。 [ 阅读全文 ]
16 

全能学霸!这位清代女科学家的经历有多传奇?

0 1
最近,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式开播。随着节目播出,多个话题成为热点。比如,制于清乾隆年间的金嵌珍珠天球仪。 [ 阅读全文 ]
1 

“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开幕

0 7
12月16日上午,“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开幕式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柳明校区的学生们,通过诵读家书、书写家训的形式,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阅读全文 ]
7 

社交媒体的寻人奇迹:直系军阀孙传芳嫡孙微信找到南京亲人

0 7
孙传芳共有四子三女,后人居住世界各地,而生活在南京的是孙传芳第三个儿子孙家裕家族。 [ 阅读全文 ]
7 

中国天主教

0 2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16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一次传入中国。 [ 阅读全文 ]
2 

中国伊斯兰教

0 10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 [ 阅读全文 ]
10 

延迟退休最新消息!中央明确了!

0 4
按照国家现行规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女工人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 [ 阅读全文 ]
4 

江西这个村里有48口古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0 3
天宝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江西第一古村”。 [ 阅读全文 ]
3 

延陵堂吴氏千年数次迁徙

0 13
淮阴吴氏属于延陵季子的后裔,元末明初迁至扬州。 [ 阅读全文 ]
13 

睢宁三山堂 张、赵、宋三姓本一家

0 22
清乾隆四十五年《宋氏族谱》序言:宋氏始祖待铜,由河南迁睢,兄弟三人,己为长也,因赋役繁重分姓,一为张氏,一为赵氏。 [ 阅读全文 ]
22 

明初从苏州阊门迁至高邮 阮元曾为居氏题匾“明德惟馨”

0 20
高邮八桥居家庄“渤海堂”居氏,是明代初期从苏州阊门迁来。 [ 阅读全文 ]
20 

扬州江都高汉常氏为常遇春后人

0 14
南京审计大学教师常大清考证,扬州江都高汉常氏为明代大将常遇春的后人。 [ 阅读全文 ]
14 

山东基督教:将茶文化融入神学思想建设

0 11
山东基督教将茶文化融入神学思想建设,开展基督教茶文化建设。 [ 阅读全文 ]
11 

基督教的祈祷

0 2
祈祷分为个人祈祷和集体祈祷。 [ 阅读全文 ]
2 

京口王氏家谱被美国哥大收藏

0 1
主王心托人从美国影印回了失传多年的《京口王氏家乘》。 [ 阅读全文 ]
1 

大连“棒棰岛”海参获得NSFA级海参认证

0 3
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接到全球公共安全和健康组织NSFInternational发来的贺信,获得该组织颁发的首个A级海参认证。 [ 阅读全文 ]
3 

“史上卖书最多的中国人” 漫画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

0 4
享誉全球的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11月17日在少林寺落发出家。 [ 阅读全文 ]
4 

贵州福泉市:世界现存最大的银杏树才800多岁

0 17
贵州福泉市黄丝村李家湾,一棵银杏树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粗壮的一株银杏树。 [ 阅读全文 ]
17 

理论观点

2020-11-12
浏览:38 评论:0 收藏:0
2020-11-12
浏览:48 评论:0 收藏:0
2020-11-12
浏览:14 评论:0 收藏:0
2020-11-12
浏览:21 评论:0 收藏:0
2020-09-02
浏览:56 评论:0 收藏:0
2020-09-02
浏览:35 评论:0 收藏: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