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根据2013年百家姓排名,谢姓的人口已达到1000余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血型分布:O型占36.4%,A型占29.2%,B型占26.4%,AB型占8%。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谢姓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外文名Xie
得姓地谢邑
始祖申伯
姓氏源流

  传说中源于黄帝部落:“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

  传说中源于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国名为姓氏。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源于炎帝部落:现代谢氏公认的始祖申伯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改姓直勒氏

  隋末唐初文学家谢偃(?—643年) ,本姓谢改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隋后恢复谢姓。

  复姓谢丘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到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这部分族人也随之东迁至龚邱(古兖州,今山东宁阳)。为了纪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将新封的龚邱地方也称作谢丘,后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谢丘为姓氏,称谢丘氏,春秋鲁有谢丘章。战国以后再也不见史料记载。

  射、谢:通假字

  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战国墨家谢子(前331-前288),又作祁射子,山西省太原人。东汉末,大鸿胪谢服,奉旨出征。天子以为将军出征姓谢名服不祥,将其改姓射名咸。从此谢服及其谢子登、谢援便不再姓谢而姓射了。

  源于蒙古族汉化(有身份证区别)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清朝时期,一些蒙古部落在摆脱了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的控制后,归附于满清政权。清政府组建了蒙古八旗。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别速惕部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

  2、陈蒙古八旗萨拉氏一支祖上萨拉·白达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辽宁丹东凤城牛庄落户,后取其名首字谐音汉字“白”为氏,萨拉·白达色的弟弟萨拉·黑达色则携眷至丹东岫岩地区落户,取汉字“谢”为氏,隶属于镶蓝旗蒙古。今后裔散居于岫岩哈达碑、偏岭、凤城大堡、石城、宽甸长甸等地。

  3、巴尔虎旗蒙古中的谢京氏族,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谢”为氏。

  4、蒙古兀良合部的锡勒朱徳氏族、哈日玛赤氏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谢氏、邢氏。

  源于满族汉化(有身份证区别)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 Hala,汉义“头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谢氏为乾隆大帝钦赐之姓,专用于具有官身之萨察氏族人。

  2、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谢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3、满族苏拉喇氏,亦称松佳拉氏,满语为Sular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谢氏、松氏等。

  4、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锡尔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金氏等。

迁徙传播

  巫谢人、谢水流域的传说

  谢原来是巫师的名字,在巫咸国中生息繁衍了数千年,其后商朝迁都于耿(今河南温县),巫咸国的一部分人也南迁于谢水流域(今河南洛阳)。巫谢人定居谢水流域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容忽视的势力,至西周建国以后,为了在洛阳一带安插亲信势力,他们被作为西周的异姓臣民从谢水一带迁出,沿秦岭东部的熊耳山和外方山南下,到达南阳附近的泚水、谢水流域,并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  

  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先秦时期

  南申国灭亡后,末代申伯谢预之子谢昌俊归顺楚国,被封为大司马。此后,谢氏家族世世代代在楚国身居要职。战国前期,楚简王设立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任命谢珽为兰陵县首任令尹,该地因附近山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 后代先后迁往山西、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墨家思想家谢子是关东祁(山西省太原)人,鲁国人孟孙之家臣谢息生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秦汉时期

  秦尚书、武德将军谢武,夫人王氏、邱氏、刘氏、骆氏、徐氏、张氏,子三十六人,散居天下。其中第十五子谢秉槐(刘氏所生之第三子),西汉初期担任儒林郎、尚书太尉,负责军队和政府的日常经济开支。谢秉槐之子谢堂,在汉文帝、汉景帝年间担任将军、中大夫。谢堂之子谢瑛,汉武帝年间担任中郎将,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屡立战功。西汉时的谢殷封章乡侯(湖北荆门西);西汉九卿谢尧是河南省南阳人,新朝大臣谢嚣、谢暹、谢丕祖孙三代是河南陈郡宁平人。

  绿林军领袖谢躬是河南南阳人;赤眉军领袖谢禄是山东临沂人;公孙述的大司马谢丰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士谢甄、谢廉(12岁上洛阳太学)都是汝南召陵(河南郾城东)人;谢弼是东郡武阳(山东莘县)人;谢该是南阳章陵(湖北枣阳南)人;东汉隐士谢季孝是汝南慎阳人;《毛诗》学者谢曼卿是扶风平陵(今咸阳秦都区平陵)人;光武帝儿子淮阳王刘延大舅子谢弇是淮南人;汉平乡侯谢安是下邳人;清河相谢暠是信阳人;东汉大臣、侍中谢惮、谢笃、谢宓三兄弟是陈郡圉县(今杞县圉镇)人。

  魏晋南北朝

  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至晋朝,谢氏开始进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

  曹魏中郎将谢缵、太子少傅谢衡、吏部尚书谢裒、文学家谢鲲、豫州刺史谢奕、散骑侍郎谢据、宰相谢安、文学家谢韶、豫州刺史谢万、大将谢石、左将军谢玄、镇西将军谢尚、咸亭侯谢康、吏部尚书谢览、尚书令谢胐、中卫将军谢举、六部尚书谢嘏、才女谢道韫、宰相谢晦、诗人谢灵运、诗人谢惠连、六部侍郎谢翀、太保谢澹、诗人谢朓、庐陵郡公谢瑶、痴公子谢瑍、徐州刺史谢琰、诗人谢混、黄门侍郎谢景仁、中书令谢庄、威戎将军谢几卿、吏部尚书谢瀹、文学家谢贞、诗人谢燮、六部侍郎谢方明、文学家谢密(谢弘微)、神童谢超宗、画家谢赫、安南将军谢凤、散骑侍郎谢蔺、中郎将谢颢、宋顺帝皇后谢梵境、六部侍郎谢述、谢纯、谢征、南陈中护军谢俨、文学家谢侨、南陈六部尚书谢哲等都是陈郡阳夏人。

  南方当地谢氏家族集中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荆州刺史谢夷吾、尚书令谢煚、孙权皇后谢夫人、《后汉书》作者谢承、大将谢渊、谢崇、谢勖、东吴出使朝鲜的大臣谢宏、隐士谢敷、豫章太守谢斐、六部侍郎谢沈等。晋惠帝妃谢玖是洛阳人。曹魏将领谢奇是庐江(安徽六安)人。十六国时期前凉将领谢艾是凉州敦煌人。

  唐、五代时期

  唐朝至五代,由于朝廷调遣、征战、兵燹等原因,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瓦岗起义军五虎将谢映登是长州(苏州)人,隋炀帝禁军将领谢文是乌江县(安徽和县)人。

  李建成部将谢叔方是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进士文学家谢偃是卫州卫(河南鹤壁市浚县)人,高僧师备( 谢三郎)是闽县(福州)人,进士商州刺史谢良辅、中书舍人谢良弼是河南南阳人,诗人谢勮是浙江衢州人,诗僧皎然(谢清昼)是湖州人,户部尚书谢肇是江西兴国人,女侠谢小娥是江西豫章人,女道士谢自然是华阳(成都)人,进士文学家谢观是安徽省寿春人。

  后梁开国功臣谢瞳、南唐大将谢文节是福建福州人,南唐招讨使谢彦斌、南唐六部尚书谢元是福建建宁人。谢方叔是威州(今四川省理县)人。

  宋时期

  汴京城总管谢德权是福州人,进士太常少卿谢泌是歙州歙人,谢涛、谢绛是浙江富阳人,谢履是福建惠安人,宋孝宗皇后谢苏芳是浙江绍兴人,谢季成是福建晋江人,进士理学家谢良佐是河南上蔡人,福建保护神谢佑是福建三明人,诗人谢逸、诗人谢薖是江西临川人,宣奉大夫谢调、进士汀州府尹谢诇、进士太常少卿谢皓是福建建宁县人,进士谢勋是福建建安人,词人谢懋是洛阳人,进士工部尚书谢谔是临江新喻(江西新余南)人,女诗人谢五娘是潮州人,进士诗人谢伯景、女诗人谢希孟是福建泉州人,谢折贤是福建仙游人,爱国诗人谢翱是福建蒲城人,进士民族英雄谢枋得是江西弋阳人,进士诗人谢少南是南京人,进士宰相谢深甫、进士大理寺丞谢采伯、宋理宗皇后谢道清是浙江台州临海人,诗人谢绪是钱塘(杭州)人,通直郎谢洁是湖南邵武人,命理师谢润夫是成都人,监察御史谢方叔是威州(四川省理县)人,进士文学家谢克家、药学家谢伋、进士理学家谢希孟是浙江黄岩人。

  元时期

  元代时期,谢姓的记载再度陷于低谷。见于史书记载的也只有六部尚书谢让是河南省颍昌人,进士六部侍郎谢端是四川遂宁人、进士文学家谢一鲁是湖南浏阳人、谢伸温、思想家谢应芳和谢睦欢等人,枢密副使谢英辅是福建南乡沂州(明溪县)人,即使加上见于其他书中的谢景章、谢俊民、谢晖等著名人物,其总体数量也依然难以与此前的宋代相比。

  明时期

  开国功臣谢赐荣是福建明溪县人,国史院编修谢徽是长州(苏州)人,进士文学家谢铎、进士宝庆知府谢省、诗人谢绩、进士六部侍郎谢铎是台州太平(温岭)人,文学家谢肃、进士御史谢瑜是浙江上虞人,宫廷画师谢环是永嘉(温州)人,画家谢缙是吴县(苏州)人,进士御史谢增是江苏仪征人进士六部侍郎谢琏是福建龙溪人,进士六部尚书谢绶是山东乐安人,进士兵部侍郎谢存儒是蒲圻(湖北)人,女诗人谢五娘是潮州人,状元一品大学士谢迁、进士谢丕是浙江余姚人,诗人谢榛是山东临清人,进士河南布政司参政谢少南是南京人,进士文学家谢文瓘是陈州(淮阳)人,进士御史谢佑是安徽桐城人,进士六部尚书谢杰、进士六部侍郎谢肇淛是福建长乐人,清官谢子襄江西新淦(峡江)人,文学家谢声鹤、书画家谢颖苏、女诗人谢浣湘是福建诏安人,进士诗人谢三宾是鄞(宁波)人,进士六部尚书谢升是山东德州人,状元谢一夔是江西抚州人,抗清义军领袖谢迁是山东高苑(高青)人,进士御史谢文是金州(陕西省安康)人。

  清时期

  作家谢俨是广东番禺人,进士文学家谢济世是广西全州人,航海家谢清高是广东嘉应(梅州)人,进士御史谢振定是湖南湘乡人,进士六部侍郎谢墉是浙江嘉善人,谢家福是江苏吴县人,淮军将领谢宝胜是安徽寿州人,进士广西巡抚谢启昆是江西南康人,进士书画家谢昌年是浙江嘉兴人,谢家乐是浙江钱塘人,武进士一等侍卫谢文是浙江余姚人,进士御史谢增是江苏仪征人,书法家谢三聘是广西柳城人,镇海抗英总兵谢朝恩是四川华阳(成都)人,丽江府通判谢圣纶是福建建宁人,进士文学家谢章铤是福建长乐江田人。

  明初入台湾

  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今台湾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垦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谢氏人加入拓垦行列,成为最早入台的谢氏移民。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廷平郡王,率领将士数万人入台,经过八个月的战斗,台湾于清康熙元年回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任工官,还有个谢岩,任州官,他们二人于公元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氏人。郑氏父子主台期间,闽、粤人大批徙居台湾,浙江省上虞县人谢大周(1621-1678),1656年加入张煌言部,1662年随郑成功部移民台湾高雄,逝世后葬在新丰区埤仔头。还有一位谢氏人,来台后辗转定居于如今的桃园市。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谢氏入台及在台的活动即有将近二十起。

  香港和澳门

  他们大多是历史上的广东谢氏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客家人,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谢氏族人陆续迁到这里居住,进一步扩大了谢氏族人在这里的队伍。另外,他们也像生活在台湾的谢氏人一样,活跃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并且为了加强同姓宗亲之间的联系,还成立有谢氏宗亲会,并与总部设在台湾的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海外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地。南宋时的谢升卿迁往安南(越南)做驸马,儿子陈日煚成为陈朝开国皇帝。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福建省长汀人谢文彬,因取盐下海,飘泊至暹罗国(今泰国),留居该国,官至坤岳(学士)。明神宗万历庚子年(1600年),福建厦门海沧谢氏有人乘船南渡,到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谋生。清朝至近现代,有更多的谢姓人走出国门,飘洋过海。

  泰国有谢易初、谢国民、谢慧如、谢枢泗、谢其昌、谢伯诚等。 印度尼西亚有兰芳共和国(加里曼丹)第八任大总统谢桂芳、谢建隆、谢建智、谢建友等。美国有著名学者谢益谦、旧金山华人权益促进会执行主席谢国器等。澳大利亚有祖籍广东开平的飞艇发明家谢缵泰。苏里南有财政部长谢欣。

人口分布

谢姓分布

  谢姓是中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在广东、江西、湖南最有影响。谢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谢的人至少有72个,总人口大约在870万。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谢姓一支移民四川。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的著姓。明初入台湾。由于谢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所受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长足地发展,尤其在宋、元、明时期,谢姓在赣闽浙粤湘苏六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谢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九位。谢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7%,占浙江总人口的1%。谢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福建、江西、湖南和四川,这六省谢姓大约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广西,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闽、豫皖、两广为中心的四大块谢姓聚集地,而华北地区是当时谢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谢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谢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谢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98%,人口净增加一倍。谢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5.4%)、福建(17.6%)和浙江(12.7%),这三省谢姓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55.7%;其次分布于广东(6.6%)、湖南(6.2%)、江苏(5.7%),这三省的谢姓又集中了18.5%。江西一跃成为谢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5%。东南和南方地区的谢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

  宋、元、明期间,谢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谢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粤闽三大块谢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进一步由北向东南部转移。

  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864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谢姓人口由79万增到864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谢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谢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9%。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2%,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的谢姓分布以粤东为中心,向北、西、东三方向辐射,谢姓人口逐渐减少,华北和东北地区少见,西北罕见。在近600年期间,谢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琼桂、湘赣闽台、湖北大部、浙皖南部、川渝东部,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60%的谢姓人群。在云贵川大部、重庆南部、陕甘豫南部、湖北北部、安徽中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苏南部、黑龙江和内蒙古北端的连接地区,谢姓在当地人群中的比例一般在0.6%--0.9%,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21%的谢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陈徐陵撰、清朝吴兆宜注)记载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谢氏家族的十二大郡望:

  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

  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堂号

  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威怀”和“安晋”的堂号出自东晋名臣谢安,谢安名望很高,才气超人。桓温梦想篡位,扣押谢安,要求他合作,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皇上拜谢安为尚书仆射,淝水之战,谢安与其侄子谢玄以少用多,击溃苻坚大军,使晋朝转危为安。谢安的忠诚和威风使朝廷上下、外国邦联都敬佩他、怀念他、惧怕他。这就是“威怀”和“安晋”堂号的来历。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 ,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宗祠楹联

  四言

  系承申伯;源出洛邑。——全联典指周宣王时,为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庭生玉树;世济凤毛。——上联典指东晋名将谢玄,”下联典指南朝齐阳夏人谢超宗。

  乌衣望族;凤羽名流。——上联典出乌衣在江苏省江宁东南,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好学有文辞,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程门道学;江左风流。——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托佣复仇;蔽障解围。——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忠义两尽;节孝双全。——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居唐县,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南邦世泽;东晋家乡。——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东山世第;西晋家风。——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五言

  淝水震北寇;宣城惊南文。——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决心扶世运;翘首望神州。——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诗句联。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六言

  治法轻能退谷;文章美若叠山。——上联典指清代教谕谢金銮,字退谷,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谢枋得,号叠山。

  七言

  东山系望于苍生;西堂自夸夫奇梦。——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东山丝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龙烟缥缈乌衣室;凤烛辉煌宝树堂。——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江左称风流宰相;程门重道学先生。——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宝树堂前观风舞;乌衣楷上看龙飞。——佚此联维湖南衡南县硫市镇庆瑞村谢氏祖厝联。相业古今三太傅;家声吴越一东山。——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仓师无字不千斤。——江绶珊撰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八言及以上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托佣诛盗,群仰勇娥。——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悬旌唐县,节孝双奇。——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上联典指谢灵运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谢康撰谢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

  先人有燕翼贻谋,无论为文德为武功,承绍允推贤子弟;地势得象山灵秀,从此产英雄产豪杰,勋名彪炳泰东西。——蔡元培为江西省赣县夏府村谢氏宗祠敦五堂撰联。

字辈排行

  福建闽侯谢氏字辈:“喜添元世一文廷国君兆仲仕日向”。

  福建惠安谢氏字辈:“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谨希顺志兴发庆友双和平济世忠孝传家”。

  福建宁化谢氏字辈:“文得子宗宇乔宸祥宪朝显世贤逢良士应时起荣华望日崇”。

  福建漳浦谢氏字辈:“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左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百代盛流芳”。

  福建邵武谢氏字辈:“士尚崇先志,明英敬祖扬,诗书言宝泽,忠义友文芳。”

  台湾叠山公派谢氏字辈:“奠贤益朴友振腾天福文亭凤日朝阳锦龙从清云上致立久光科甲仕鸿恩”。

  台湾兴公谢氏字辈:“弘开景运长韶文祖德光贝振蜚声烈燮世有书香”。

  台湾宏献公派谢氏字辈:“承继南邦曾孙恢祖德栽植宝树兰桂发天香”。

  湖南宁新谢氏字辈:“光昌兴宗德富贵古流传”。

  湖南澧县谢氏字辈:“合立新派:上绍祖先志,代承圣朝光,家传正学体,盈庭庆隆昌;续派:福寿长生乐,诗书永世香,修身全孝道,华国有文章”。

  湖北枣阳谢氏字辈:“立修怀德远伦正泽会长学典定中道运开永克昌”。

  湖北随州谢氏字辈:“懋修伦常昭训万纪兰玉长荣贤才济美诗书流传家泽永远”。

  湖北武汉谢氏字辈:“贵启东朝,君臣春永、;支致仕亭,道德仁文;洪华玉印,正大光明”。

  河南光山、新县、罗山、息县、固始、商城一带谢氏字辈:“中耐成联芳绍复焕其章汝克昭明德慎守尔彝常雍熙延祖宪启迪寿炽昌国家资屏翰勋名耀前光”。

  河南谢氏一支字辈:“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

  四川荣县谢氏字辈:“永世仁德茂久远益传芳敏达英才显琼琳佩玉堂”。

  四川岳池谢氏字辈:“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

  广东谢氏一支字辈:“士崇文学道德才华曰圣维彦汝克绍嘉应元启裔宏宗世遐”。

  广东新会周郡谢氏字辈:“学修明新善 期立德功言 壮行赞以育 子孙奕世传”。

  广东新会贤溪谢氏字辈:“孔兴圣裔,周国贤相,芝兰玉树,奕世荣昌”。

  广东连平陂头谢氏字辈:“复延丕泰景,远绍恩泽弘,廷兰蕃衍运,玉树奕世芳。垂统宗恭大,贻谋祖德长,鸿猷光晋代,俊业焕绵扬。文明家必茂,福寿冠华章,立志乾振盛,国思全荣昌”。

  江西弋东谢氏字辈:“余烈暖林野众芳揖兰荪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远水昭匹练因晴见吴门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

  广西横县谢氏字辈:“宏植基绪锡履南邦根本孔固技业蕃昌培成宝树蔚为栋梁文经武纬家国之光克承前烈长发其祥”。

  江浙长江一带建宁迁来谢氏字辈:“希君永应日晋朝家风振明世祖泽长人才常蔚起仕绩庆繁昌”。

  陕西谢氏一支字辈:“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贤承先德宏业绍凤鸣经国继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开景远启秀庆隆平”。

  谢氏一支字辈:“良士先学书英家善治铸维国建成安春唤俊柏树忠义传芳远民勇全新富守本庆振兴荣华顺天孚”。重庆巴县谢氏(始祖谢锡瓒,乾隆年间广东兴宁迁往重庆巴县):日吉锡朝开,定仕国家才。宝树增辉远,鼎盛列三台。祖德宗功大,先芬福荫长。诗书传美业,孝友重伦常。仁义礼智信,诚正守天良。修齐达平治,体用全宏纲。本厚华益茂,源清流自芳。各贤继泰运,昭代发祥光。龙兴同凤举,玉润连金相。经文谋进化,耀武庆安邦。群民思惠泽,勋献易明扬。富贵声荣显,康乐永寿昌。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谢氏:本支祖挥公之先由金陵迁镇江丹徒,自镇江分支:一迁河南南阳,一行山东单县,一还金陵;指挥公明成祖时获驾北来,遂家于曹。

  山东菏泽曹县谢氏一支字辈:“钜铭锡钊锦桂桐树松桢济淇激潍海炳炼焕炘烽 坤坊培圾增 取于金木水火土”。

  山东菏泽曹县安才楼谢氏一支字辈:“京周颂良翰,江甸纪成功;霖沛东山雨,成扬西夏风”。

家谱文献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

  前一种家谱在书中共引用七处,后一种引用一处。从全部引文综合分析,这两种家谱的基本内容,包括东晋时两族谢氏人员的名讳、字号、承属关系、官爵、姻娅、子女、子女婚配等等。当时的社会特别重视谱牒,不仅朝廷选官要查寻家谱,而且社会上嫁女择婿也要以家谱为据。为防止假冒,国家还专门成立有家谱局,社会上也有专门编撰和研究谱牒的世家。所以谢氏最早的家谱,有可能是根据谢氏提供的资料由官府修成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东晋建国以后。《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谢氏谱》,大概出自当时的官谱。

  至于《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谢氏谱》十卷,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家谱,即可能出自谢氏族人之手。但遗憾的是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目前所见谢氏最早的一部完整家谱,是宋朝人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及隋朝史书编辑的《世说·陈郡阳夏谢氏谱》。全谱包括世系表、正文、别族、人名考补四个部分,收录三国至隋陈郡谢氏94人,附录会稽谢氏4人。这部家谱的现存最早刊本,藏于日本,与宋本《世说新语》汪藻《叙录》放在一起,近年曾以珂锣版影印的形式与《世说新语》联合发表。

  至2008年3月,中国已发现共有谢氏族谱1000多部,其中台湾档案机构藏谱目录168部,泰国2部,藏于民间未发现的族谱应数量应在1万册以上,可见谢氏谱牒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些族谱,存有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名人作的序数十篇,其中著名的有宋代《苏公老泉赠谢氏谱序》、黄庭坚《谢氏世谱序》、苏轼《谢氏宗谱谱序》、朱熹《谢氏宗谱序》、彭龟年《谢氏旧谱序》、文天祥《江西信州叠山谢先生谱序》、谢枋得《修辑族谱原序》及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为福建长乐谢氏宗谱所写的序。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