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非遗 > 戚喜来:丹东鼓乐“守”艺人

戚喜来:丹东鼓乐“守”艺人

2020年11月2日
作者: 
文章来源: 

  项目释义:鼓乐亦称鼓吹、吹打,是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主要用于婚娶、丧葬、庙会、灯节及农闲时娱乐等活动中,在丹东地区流传已有百年。

  人物简介:戚喜来,1973年生于宽甸,13岁跟随父亲学习唢呐、笙、笛、箫等民族乐器,戚家鼓乐班第三代传人,2019年被确定为丹东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丹东鼓乐代表性传承人。

  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乡老道排村距离县城七公里,村里常能听到清脆的唢呐声持久不衰。

  自幼学习《工尺谱》

  “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演奏鼓乐)。”戚喜来告诉记者,家里爷爷、父亲都是民间艺人,由爷爷组建的戚家班活跃在宽甸、丹东、凤城、东港等市县乡镇,延续百年,在当地小有名气。他是这个家族乐班的第三代传人,从事鼓乐演奏已有34个年头。

  介绍家族历史时,面容黝黑的戚喜来还略显拘谨,但让他吹奏一曲时,却熟练地将唢呐放到嘴边,神情专注,沉浸其中。

  “我小时候没有简谱,学的是《工尺谱》(中国戏曲记谱法,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戚喜来说,曲谱是祖辈传下的手抄本,早上三点起来背曲谱,练吹奏,一个曲子要练上百遍,直到将所有细节牢记在心,爷爷很严格,背错了或吹错音就用鼓槌打手心,手经常被打肿。

  戚喜来年纪虽小,心里却憋着一口气儿。家里、田间、山头,都是他的舞台。

  靠着一股钻劲儿刻苦学习,仅用三年,他就掌握了父辈的演奏技巧,16岁出师跟着家人吹奏表演。1989年,18岁的戚喜来觉得所学不够,决定离家闯荡。

  “爷爷说过干到老、学到老,做这行要接触新事物,父亲也鼓励我多学多看。”戚喜来先后前往大连、辽阳、海城等地学鼓乐,最后拜黑龙江老艺人王富春为师。

  经过六年苦练,戚喜来掌握了唢呐、笙、笛、箫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学会了鼻子吹唢呐、单手吹唢呐等绝活,成为鼓乐“全把式”,从父亲手中接过戚家班,活跃于农村乡镇。

  摘金夺银上央视

  丹东鼓乐是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风俗活动,由唢呐和笙管乐组成,吹奏人数少则三五个人,多则八人十人。丹东地区的鼓乐表演十分活跃,在《安东县志·婚礼》《凤城县志·丧葬》《凤城县志·岁事》等县志中均有记载,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直到今日,戚家班仍沿用着祖辈传承的传统民间吹打乐器演奏,以唢呐、笙、笛子和管子为主,兼有锣鼓等乐器的旋律,保留了传承有序的原生态特色。“家里保存着爷爷传下的老曲本,里面有祖辈留下的五十多首经典的传统曲目,父亲视若家珍,从不轻易拿出。”

  戚家祖孙三代和乐器打交道,其中百余年前从爷爷师父那辈传下的一支双管,历经四代传承,吹奏时依然响彻村野。

  戚喜来向记者展示了演奏用的乐器,光是唢呐就有多种尺寸,不同唢呐吹出声音不同。一尺八的大唢呐属于唢呐乐中的“喇叭乐”,音色粗犷沉厚,宜于表现悲怆、哀婉的情绪。而由小巧铜唢呐主奏的“小喳子乐”,音色明亮高亢,适宜表达快乐的心情。

  众多乐器中,他最擅长唢呐演奏,对口技、指技很熟悉,演奏的《四破》《八条龙》《打枣》等曲目悠扬悦耳。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带领戚家班获得丹东小戏调演获唢呐一等奖、丹东市第二届民间鼓乐擂台赛金奖、辽宁首届鼓乐展演银奖等多个奖项。因为名声在外,戚家班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民乐节目和辽宁电视台《黑土地》节目录制,向广大观众展现了鼓乐齐鸣的场面。

  近年来,戚喜来作为民间鼓乐非遗传承人活跃在我市各大非遗展演活动中。在庆新春“丹东鼓乐”对棚赛中,戚家班和3支县区民间鼓乐班子同台竞技,表演绝活咔戏(一种口技表演),以一支唢呐逼真地模拟吹奏各种动物的叫声,引得台下叫好连连。

  期待非遗传承者

  迈入新世纪,戚喜来也思考与时俱进的演艺方式。在快手APP上搜索“宽甸来哥”,百余条演奏视频记录了戚喜来的演艺生活。这是他宣传鼓乐的新方式,让网友感受到不一样的传统文化。

  他不仅紧跟时代发展,更新多首百姓爱听的新曲目,还根据演奏时的场面要求和形式变化,将传统老曲目加以修改,吸收电子琴、架子鼓、贝斯、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使得民乐的声音更悠扬。

  作为丹东鼓乐非遗传承人,2019年,他带领戚家班走进沈阳音乐学院,参加“中国非遗·‘辽宁鼓乐’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聆听专业院校老师讲授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还前往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实地考察,通过与南北派的艺人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开阔眼界。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鼓乐存在式微倾向,戚家班里年龄最大的乐手已72岁。“现在会看《工尺谱》的人很少,爷爷口授心传下来的老曲子如今能记下的仅剩二十多首,如果不传承将来连这些都保不住。”戚喜来说,现在很多年轻人连聆听鼓乐演奏的经历都没有,特别是孩子。

  艺术最终还是靠人来传承,戚喜来打破了民间艺人传统的守旧观念,只要有人愿意学艺,他便倾力相授。2014年,他受邀担任宽甸西门外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周一课向孩子们传授唢呐知识。

  “戚家鼓乐代代相传,吹遍四乡八村,父亲曾在2009年被选为丹东鼓乐非遗传承人,十年后,传承的接力棒转到我手上,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更大。”戚喜来现在已开始教儿子吹奏鼓乐,还收了几个底子不错的小徒弟,每天早上五点带着他们上山练习吹奏。

  追逐半生,鼓乐与生活早已交融。“吹响鼓乐,让更多人听懂它是我的梦想。”在戚喜来看来,虽然现在环境不同了,但心境仍然纯粹,培养下一代的任务仍要继续。

编辑:jur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