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宗教 > 宗教知识 > 大英博物馆的古代道教文物

大英博物馆的古代道教文物

2020年8月5日
作者: 
文章来源: 

  教,以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追求长生不老和济世救人为宗旨,出现于东汉后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笔者为大家介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几件中国古代道教文物。

  元代《高上神雷玉枢雷霆宝经符篆》

  元代《高上神雷玉枢雷霆宝经符篆》。

  符箓,亦称“符箓术”,是道教的一种法术,可以让道士与道教的诸位神仙取得联系,能够让道士役神驱鬼,起到祈福、祛病、救人的作用。

  这本元代《高上神雷玉枢雷霆宝经符篆》是元代道教“神霄派”的经典,刊行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

  宋代道教中的天师、上清、灵宝三派,分别以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江西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三山鼎立”的局面,统领了整个江南地区的道教,历史上称为“符箓三宗”,其中“神霄派”是“符箓三宗”的支派之一。

  “神霄派”修习五雷符,可以召唤风、云、雷、雨,除害免灾。“神霄”是指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高上神霄,去地百万”,有高远尊贵之意。“神霄派”的开创者是北宋道士王文卿,王文卿是江西人,道号冲和子,擅长召唤雷电,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京师汴梁大旱,王文卿受命开坛作法,下大雨三天,所以宋徽宗赐号“冲虚通妙先生”,并在皇宫内兴建玉清神霄宫,“神霄派”由此兴盛。南宋时期“神霄派”在江南地区十分流行,信众颇多,流传极广。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神霄派”的道士曾经到大都为元世祖表演法术,“取胡桃掷地,雷应声而发,震撼殿庭,世祖为之改容。”“神霄派”在明代仍有活动,但逐渐式微。这本元代《高上神雷玉枢雷霆宝经符篆》,内容精美珍稀,绘图水平较高,是道教“神霄派”的珍贵典籍,弥足珍贵,约在清代晚期流落海外,后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明代道教神龛

  明代道教神龛。高50.3厘米,长24厘米,宽16厘米。瓷器质地,明代龙泉窑烧造。造型呈新月形,共三层,神像镀金,金碧辉煌。

  神龛的第一层是真武大帝,身披带翼盔甲,脚蹬战靴,骑坐在神兽身上,驾驭在云层之中,显得威风凛凛。

  神龛的第二层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三清”,中间是元始天尊,右侧是灵宝天尊,左侧是道德天尊,金童玉女分列两旁。

  神龛的第三层是玉皇大帝和诸位神仙。

  神龛的背面有九个孔,并刻有铭文“永乐丙戌造吉日”,可知这件明代道教神龛制作于永乐四年(1406年)。

  神龛是我国古代民间放置道教神仙塑像的小阁,规格不一,依照神仙数量的多少而定,有底座,上置龛,呈敞开式。

  真武大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我国道教神仙中的北方之神,相传其身长百尺,披散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形象非常威武。

  编撰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正统道藏》称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转世化身,在武当山修道成仙,受玉皇大帝册封,镇守北方。

  明代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管理措施。

  在历年的征战之中,明太祖朱元璋利用道教神话来渲染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

  登基后朱元璋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并且推崇道家清静自然的无为之治,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

  在礼部设置“道录司”,作为管理全国道教的机构,通过颁发度牒来限制道士的数量。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变”中充分利用道教制造舆论,自诩是真武大帝的化身,为自己的继位寻找理论依据。

  永乐十年(1412),朱棣派遣30万军民,在武当山建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来供奉“护国有功”的真武大帝,并赐名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

  明朝道教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教理教义、神仙信仰、伦理思想等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道教的诸位神仙被人们广泛祀奉,对于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人们都寄托于神仙道术,道观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

  这件明代道教神龛第一层的真武大帝,代表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凌驾于道教诸神中至高无上的“三清”之上,表明世俗的皇权超越了宗教的神权。

  这件明代道教神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道教文物,制作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古雅深沉的青釉神龛和熠熠生辉的镀金神像交相辉映,色彩对比强烈。

  这件明代道教神龛,大约在清代晚期流落海外,后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清代元始天尊塑像

  清代元始天尊塑像。高89厘米,宽26厘米。陶器质地,表面施釉彩,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栩栩如生,面目慈祥,表情丰富,双眼有神,衣褶清晰,线条流畅。元始天尊,全称“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是道教诸神中至高无上的“三清”之一,是“主宰天界之主”,在宇宙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为“元始”。

  清代建立后推崇儒学,对道教仍予以保护,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了笼络汉人,对道教比较重视,但总体而言道教在清代的地位是逐渐衰微的,尤其是在清代中期为了防止道教“蛊惑愚众”,煽动民众反抗,清政府对道教活动的限制趋于严格。

  虽然清代道教的地位日益衰落,但是在民间的影响力却十分惊人,号称“信众千万”,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这尊清代元始天尊塑像的造型极为生动,不像是高高在上的神仙,反倒像是邻家老翁,颇具烟火气息。

  这尊塑像是在民国时期被不法古玩商人盗卖到海外,辗转流落,后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编辑:jrg
4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