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历史 > 孟珙:南宋最后的战神,为南宋续命50年

孟珙:南宋最后的战神,为南宋续命50年

2019年5月16日
作者: 
文章来源: 

    将门虎子 初展锋芒
    孟珙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是岳飞的部下。父亲孟宗政也是一代抗金名将,常年驻守湖北襄阳,屡次打败金兵,以“豪伟、有胆略”著称。
    孟珙自幼熟读兵书,从少年时起,便跟随父亲生活在军营之中,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也培养出了对于战场的敏锐度。有一年,金朝发兵进犯襄阳。孟珙马上想到,相邻的樊城也有可能是金军的目标,于是向父亲建议:不妨从敌军的必经渡口进行拦截。父亲听从,率兵在渡口布下阵势,不久,果然见到大批金兵渡河而来。于是宋军赢得了一次“半渡而击”的绝佳战机——当金兵部分进入河中、部分留在岸上时,孟珙父子率兵突袭,成功歼灭大半金兵。
    父亲去世后,孟珙接管了父亲的军队,并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抗金大将。只不过,在孟珙生活的年代,金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北方的蒙古日渐崛起,宋、金、蒙逐渐构成了新的鼎足之势。伴随着三方的“爱恨情仇”,孟珙先是奋战在抗金前线,等联蒙灭金之后,又转战抗蒙战场……总之,只要国家陷入危难,他便无所畏惧地冲在第一线。更难得的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对手,但凡是孟珙指挥的战斗,就鲜有不胜之说,他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南宋最后的战神”。
    尽管在知名度上,孟珙远不如岳飞等前辈,但是在他身上,你却能看到一个名将身上所该具备的一切优秀素质:忠诚、勇猛、果决、担当、用兵如神、多谋擅断……不过最突出的一点,还是他的机动灵活——他擅长根据战场变化,随时做出战术调整,人称“机动防御大师”。
    蔡州一战 一雪宿仇
    在联蒙灭金的进程中,孟珙数次发挥关键性作用。尤其最后的围攻蔡州之战,孟珙的表现令人称奇。
    1232年,金人被蒙古打得节节败退,金哀宗不得不逃到蔡州保命。蔡州城外有柴潭,潭外有汝河,是天然的易守难攻之地。蒙古军久攻不破,邀请南宋联合灭金。1233年,时任鄂州兼江陵府副都统制的孟珙,奉命率兵两万人、粮食三十万石赶赴蔡州。
    孟珙猜测蔡州城内必定粮食匮乏,于是在城外搞起了“心理战”——他组织宋蒙联军在城外大摆盛宴,载歌载舞,大快朵颐。果然,“城中饥窘,叹息而已”,守城的金军已是躁动不安、精神恍惚。
    一日,金兵自东门突然出击,欲杀出重围,被孟珙断其归路。从降者口中得知,城内已绝粮三个月,能吃的都已经吃尽,城内甚至已经“老弱互食”,守城金兵吃的是“人畜骨和芹泥”,蔡州城已如人间地狱。
    孟珙认为,是时候发动猛攻了。但是深潭天险何以突破呢?这自然也难不倒孟珙。第一步,他将柴潭的堤挖开,潭水放入汝河,第二步,用薪柴将潭池填平。如此一来,天险变坦途,大军顺利通过。与此同时,蒙古军也决开蔡州城西的练江,逼近城下。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金已到穷途末路的绝境,宋蒙联军合力攻城,孟珙在南门列云梯、鸣战鼓,万余名将士踊跃登城,在城楼上竖起宋旗,金朝灭亡。至此,南宋终于一雪靖康耻、臣子恨,完成了宋朝几代人的夙愿。


    独力抗蒙 力挽狂澜
    金朝灭亡后,蒙古成为南宋新的强敌。有一回,宋理宗召见孟珙,问及与蒙古议和之事,孟珙掷地有声地回了句:“臣是武将,只谈论战,不谈论和!”而比话语更有力的是行动。在此后的抗蒙战场上,孟珙几乎以一人之力搞定了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
    1235年,蒙古军从东线(江淮)、中线(襄樊)、西线(四川)三条战线向南宋发动全面进攻。中路军先是进攻蘄州,孟珙火速从黄州前去救援。蒙军惧怕孟珙威名,转而攻打江陵,孟珙又转而奔驰江陵。
    当时,蒙古大军在忙着赶制木筏,准备渡江。孟珙没有直接出击,而是布置兵力封锁江面,然后施展“疑兵之计”——白天,他让士兵们不断变换军队旗帜和衣服颜色在江边穿行,到了晚上,又点起火把,江火连天,绵延数十里。这浩浩荡荡的阵势可把蒙古军看懵圈了。趁对方还没反应过来,孟珙快刀斩乱麻,与蒙古军大战一场,连破敌人二十四座营寨,抢回被俘百姓两万多人,并将蒙古军的渡江器具统统焚毁,一举扭转了长江一带的战局。
    第二年冬天,蒙古大军卷土重来,兵锋直指黄州。孟珙再次奔袭而至。听闻孟珙到来,黄州军民士气大振,欢呼道“吾父来矣!”之后,孟珙索性把大帐设在城楼之上,每日亲自督战,随时调整战术。蒙古军苦攻数月无果,不得不撤军而去。
    此后,孟珙又收复襄樊、守卫夔州、保卫四川……总之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成功抵御了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
    鉴于他在战场上灵活机动的表现,俄罗斯历史学家沃尔科戈诺夫称其为13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

编辑:jrg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