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宗教 > 宗教故事 > 周培明:昆嵛山最后一位全真道士

周培明:昆嵛山最后一位全真道士

2018年4月5日
文章来源: 

  昆嵛山脚下的牟平区桲椤村,有一位91岁的周培明老人,在十里八乡知名度很高。

  这不仅因为他医术精湛,热心给乡亲采药治病,还因为他是昆嵛山全真教最后一位还俗道士,有着一段出家修道的特殊经历。

  昆嵛山南麓的桲椤村不大,环山临水,红瓦绿树,显得祥和宁静。

  一进村口,恰逢老人刚从山上采药回来。

  虽然他已年过九旬,但见鹤发童颜,精神矍烁,举手投足之间透出一种仙风道骨的逸韵。

  在说明来意之后,周老同笔者一起信步回家———一个整洁舒适的农家小院,在秋菊清茶的淡香中,老人的思绪回到了七十多年前那段出家修炼的岁月……

  “我是在十七岁那年,老爹让我上昆嵛山神清观出家当道士的。当时这样做,一来是因为家里兄弟姊妹多,难以糊口;二来是为了让我学几个字,不当睁眼瞎。那时候昆嵛山道教香火远不如以前了,我刚去时,只剩了三位老道士。他们告诉我,来这里可得守戒规啊!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不能吃。接下来做饭这差事就交给我了。还得拾柴、采药,干杂活……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青灯香火下,老道士教我识字、读经,每天学习两个时辰,天天如此,雷打不动”。

  “您能听懂经文吗?”

  “开头听不懂,先记住背下来,以后再慢慢体会。学了几年,我觉得全真教总的一个意思就是清心寡欲,励修苦行,救贫拔苦,先人后己,于物无私。”

  说到这,周老顺口把丘处机写的《神清观十六绝》如数家珍般地背出来:“不到山家十五年,山中何事不更迁……陕右真仙到海涯,大教流行满四维……”

  由于周老勤奋好学,聪明伶俐,深得老道士宫嗣海的喜爱,除了传他经典,教他识字,还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医术传授于他。

  “宫老道告诉我,好好学医吧。倘若以后还俗,有了一技之长,就不用种地,也就有饭碗了。他手把手教脉诀、教诊断,还领我到山里采药,告诉我这种草治什么病,秋天采;那种草治什么病,春天采……人命关天,马虎不得。”

  这就样,周老很快掌握了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且不断地实践。

  勤奋的他边读经书,边上山采药、砍柴,山中小路都留下了他辛苦奔波的足迹。

  “那时候道士生活很苦,大山里没法种地,只得靠砍柴、采草药下山换点粮食……不过虽说是日子难了些,但也没白过,懂得了教经,学到了医术,还能识字、读书、写文章……”

  说到这里,周老顺手拿起一张给人开的药方,只见字字行行洒脱俊秀,间架结构和谐得体,透出几分灵气。

  “就这样一晃六年过去了。大概在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前后吧,时势不稳,神清观也难得清静。后来不久,三位老道士相继离世,只剩我孤身一人,再加上世面不太平,神清观香火日衰,在二十三岁那年我就还俗回乡了。”

  “您老还俗后的日子怎么过的?”

  “我不是学中医了吗?这就派上了用场。我不忘宫老道的教诲,医为仁术,悬壶济世,行医看病,再种点地,以后又成了家,日子还过得去。”

  建国后,周老被聘为乡村医生。

  如今已退休三十余年,他始终恪守笃行着全真教“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孜孜不倦,发挥余热,为邻里乡亲采药治病。

  “周老,您九旬高寿,身板还这么硬朗,有什么养生之道吗?”临别时,笔者忍不住多问了一句。老人听了,手捻银须爽朗地笑了。“也没什么秘方,不过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内心平和,顺其自然罢了。孔圣人不是说吗?‘仁者寿’。”

  周老送笔者到村口又说:“听说昆嵛山神清观正在修复,我回去了一趟。现在政府重视全真教文化,好事啊!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物是人非……”

  说着说着,他又随口吟诵了一首他写的七言绝句,以表心迹:我昔离俗来洞天,潜身烟霞数六年。返俗业医整八八,鄙今观建古洞天。

编辑:jrg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