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历史 > 土族是我国古代鲜卑民族的唯一正统后裔

土族是我国古代鲜卑民族的唯一正统后裔

2018年3月20日
文章来源: 

  青海省的土族是吐谷浑人,慕容鲜卑的后裔,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土族早期从事畜牧业生产,这和土族来自游牧的霍尔人和鲜卑人有关。

  后来转到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农耕。

  进入农耕时代,明朝把青海的土族地区分封为十六家土司统治,他们原来大都是元朝的州官,被明分封后,成为当地最大的封建地主。

  明初,土司李英已在“置庄垦田,豪夺人产”。(《明史·李英传》)。

  明朝时期,处于封建领主统治阶段。

  各村庄分属三个系统行使管辖权力:

  ①大部村庄,分别由各家土司管辖。土司所辖田地,称为军马田。土民种一份地,交一份粮,有事为兵,无事耕牧。

  ②由县官治理,交通大道上各村,由明堡“乡约”、村寨“红牌”管辖,隶于西宁卫(后西宁县)经历司。

  ③明万历时佑宁寺建成后,少数村庄归寺院昂锁管辖。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信奉道教。

  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

  在有关土族族源问题上,学术界主要有吐谷浑说、蒙古人与霍尔人融合说等等,至今尚无定论。

  持“吐谷浑说”者认为,土族主要是鲜卑支系吐谷浑人的后裔。

  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慕容氏首领涉归之子。涉归分给他“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晋书·吐谷浑传》)。

  约公元283年(晋太康四年),涉归卒,吐谷浑庶弟嗣位。

  不久因吐谷浑与部族首领其弟“二部马斗”,发生矛盾,吐谷浑遂率部西迁,“西附阴山”(今内蒙古河套北之阴山)。

  吐谷浑于阴山一带游牧了二十余年后,乘“永嘉之乱”(312-313年),又率部“度陇而西”,到达今甘肃临夏西北一带。

  至317年(东晋建武元年),吐谷浑已控制了东起洮水,西至白兰(今青海都兰县巴隆一带),南抵昂城(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北达青海湖一带的广大地区,建国于羌族故地。至吐谷浑之孙叶延时,遂以吐谷浑为姓氏、国号和部落名称。

  吐谷浑国极盛时的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及新疆的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

  吐谷浑国后期的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15千米的伏俟城。

  唐龙朔三年(663年),维持300余年的吐谷浑国为吐蕃政权所灭。

  于是,除一部分吐谷浑人内徙外,大部分降于吐蕃,留居原地。

  在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人,后来又逐渐降唐,被唐安置在甘、瓜、肃、凉等州。

  唐朝还在祁连山南,今大通河一带设州,隶属凉州都督府,专门安置降附的吐谷浑人。

  这一带,正是今天土族聚居的地区。至北宋初,一部分吐谷浑人仍聚居于祁连山南,今大通河一带。

  11世纪后,吐蕃唃厮啰政权在河湟地区兴起,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吐谷浑人当在唃厮啰政权统治之下。

  此后,“吐谷浑”一词不再见于文献记载。

  但是到了元代,在吐谷浑人的故地,史书上却出现了“西宁州土人”、“土人”的记载。

  这些“土人”居住的地方即是今天土族居住的地方,而在历史上该地区则是吐谷浑人长期居住的地方。

  据此,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今天的土族,就是以留居原地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吸收融合蒙古、藏、羌、汉、维吾尔等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

  土族这个新的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据明清史志记载,明代土族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

  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有一半左右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

  但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说土族主要源于蒙古人。

  蒙古族的先民是室韦,吐谷浑是鲜卑的一支。

  室韦,鲜韦都是东胡系统的民族,在语言上有同源关系,都属于东胡系统的民族语言,有相通部分。

  1227年,成吉思汗将领格日乐图在灭西夏时,率三千蒙古军驻于互助威远镇,因为这里是祁连山麓的军事重地,所以后来格日乐图部属(包括家眷)世居于此。

  到13世纪中后期,吐谷浑人后裔们的蒙古化倾向更加明显,其民族特征也基本构成,可以认为土族是吐谷浑的后裔,但在民族形成过程中蒙古族对起产生过重要影响。

编辑:jrg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