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历史 > 揭秘:淮海战役中大连生产的炮弹如何运往山东

揭秘:淮海战役中大连生产的炮弹如何运往山东

2018年3月19日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百年潮》2006年第12期,作者:周海涛 张超,原题为:《淮海战役军火的登陆点:俚岛》

  俚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荣成市的一个经济强镇,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同时也是半岛重要的造船基地。

  但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俚岛曾是淮海战役军火的海上登陆点,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与俚岛

  对于近60年前的淮海战役,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同为淮海战役指挥的粟裕说得更为具体:“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

  那么,大连的炮弹是怎样运往山东半岛的?

  大连生产的炮弹与山东的小推车的联结点在哪里?对于这样的问题,鲜有人追问。

  人民网强国论坛上的一段文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从1947年至1950年的4年时间里,建新公司共生产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弹54万余发;炸药筒26万余个;

  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5万个,改产掷弹引信55.6万个,修理旧引信16.2万个;

  生产美式、日式底火60.9万个,雷管24万只。

  六○迫击炮1430门,苏式冲锋枪1563支;

  生产弹体钢3000多吨,各种型号无烟炸药450吨。

  其中,除为辽沈战役提供百余吨炸药外,绝大部分经海路越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我军物资接送站,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用成百上千辆小推车运往华东前线。

  这段文字传递的信息恰好印证了两位军事指挥官的判断,同时也初步回答了我们的疑问——大连生产的炮弹与山东的小推车的联结点在俚岛。

  同时,我们在“中国·荣成”官方网站上也找到了类似的记载:

  由于俚岛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我军粮食、弹药等供给的转运站。

  1948年秋,运输任务繁忙,俚岛港人车如潮,山路上人来人往,木轮小车川流不息,日夜兼程。

  那动人的场面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带着这样的线索,2006年8月9日,我们一行数人驱车来到俚岛镇,力图探究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从旅大到俚岛

  谈到淮海战役,自然不能忽略大连。大连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与它在那段历史时期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

  1945年8月22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进驻旅大地区。

  旅大地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东南面临黄海,西北濒临渤海,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和山东半岛对峙,共扼渤海湾,是连接山东与东北之间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由于苏联红军进驻旅大地区并实行军事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始终无法染指旅大地区,这就在国共战事角逐中造成了一种不利于国民党而有利于共产党的良好态势:

  一方面,辽东半岛南端被封死,使美国和国民党无法插足旅大这一战略要地,日本投降后,既不能由此运兵抢占东北,也不能由此溃兵潜逃海外;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得以充分利用旅大地区近代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建设一块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对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进行源源不断的支援。

  大连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占领的工业城市,日本投降后,虽然工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基础未被摧毁。

  1946年11 月,中央军委指示,利用大连近代工业化基础和海上运输的便利条件,在大连进行兵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

  1947年7月,苏军将化学厂、钢铁厂等企业移交我方,中共第一个大型军工企业——建新公司在大连正式成立。

  如前所述,从1947年至1950年的4年时间里,建新公司生产了大量的军需物资,绝大部分经海路越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

  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我军物资接送站,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用成百上千辆小推车运往华东前线。

  选择俚岛: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东北大部分还处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下,大连在苏军的驻守下就像是国统区之中的一个小小的孤岛,成为中共在东北地区唯一畅达外界的出海口,因此当时运送炮弹的线路只有一条:海路,即由大连将军需物资通过船只运往山东半岛的某个港口。

  山东半岛良港众多,有青岛、烟台、威海、蓬莱、龙口等。

  为什么登陆地点偏偏选择在半岛的最东端,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不为人所知的荣成俚岛港?

  俚岛这个小港为何能担负起这个重任?

  (一)迂回朝鲜,取道俚岛是比较安全和经济的海上通道

  一般人看来,大连通往俚岛的线路就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航路,其实不然。

  因为当时胶东(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没有解放,大部分区域为国民党所控制,烟台、青岛、威海卫等重要港口皆在国民党的把持之下,胶东的重要交通要道如胶(青岛)济(南)铁路、莱(阳)烟(台)公路也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中。

  如果走直线航路,极有可能遭到国民党军队海上和空中的围追堵截,而运输船队运载的都是急需的军用物资,若是这么个走法,安全系数太小。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年大连的运输船并非直线由大连过来的,而是取道朝鲜的某个港口到达俚岛港。

  俚岛镇峨石村前任村支书——73岁的袁正杰老人告诉我们:“害怕国民党,那些船先从大连到朝鲜,由朝鲜再到俚岛,这样一天一夜就到了。”

  该镇刘家圈村90岁的杨云举老人也有类似的回忆:“船赶高丽来的,从朝鲜东北用船运到俚岛……”

  (二)荣成当时是由中共控制的地区

  由大连运往华东前线的军需物资,在登陆港口的选择上应当是由我方控制的,以便于我党组织运输、调度人力和物力。

  曾担任俚岛区(当时是荣成县俚岛区)教导员的王政老人当年曾参与领导、组织了俚岛港转运站的工作,但不幸的是王老在2005年8月去世,而正是在当年9月份国家给他颁发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寄到他家。

  我们采访了他的两个儿子——67岁的王仁义和63岁的王仁国。

  王仁国曾听其父说“大部分是木船、木头小推车,在南我岛(等码头),那阵子是俚岛区,是中共控制”。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年在俚岛的码头上有两家公司——东兴公司、新民行公司实际负责接收来自大连的货物,

  同时,也由这两家公司安排人员用小推车将这些军需物资送往大水泊、文登乃至华东前线,而且民工由前方返回后凭收据在这两家公司领取薪酬。

  以下是我们采访小盐滩村76岁的杨永尧老人的一段对话:

  杨:我是从小舢板往岸上卸,咱不是搞运输的,俺就算是码头工人。

  问:你干这事情当时给钱吧?

  杨:俺那阵挣钱。

  问:卸一船东西给多少钱?

  杨:那些事我就不了解了,你们来晚了,我父亲是在俚岛港管着计算的。(是会计),对,会计,他是1984年退休的,现在不在了。

  问:你挣的钱是你父亲给你结了?

  杨:对对对,我不知道多少钱。

  问:王政委(指王政老人——笔者注)为了联系群众,安排困难群众卸货。

  杨:当时困难户就可以在这里卸货,当时周围村都可以来。

  对于这两家公司,老人们记忆更多的是东兴公司,对于新民行公司能够回忆起更多细节的人则不多。

  这可能与东兴公司更多地与支前民工打交道有关系吧。

  而且据杨永尧老人的回忆,这两家公司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存在了一段时间,东兴公司在1950年后迁到了石岛,然后更名为“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石岛分公司”。

  (三)当地人民支前热情高涨,群众基础好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全国解放战争期间,包括俚岛在内的荣成人民的参军、支前热情一向高涨。

  战争年代,荣成人民提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踊跃参军。

  仅从1945年10月到1949年3月,荣成就为前线输送了5批兵员,共12061人,出现了父子同参军、妻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

  “部队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荣成人民凭着一颗红心、两条腿、一副肩膀,顶枪林弹雨,抬伤员,运军需,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济南、孟良崮、淮海、渡江、舟山等无数战役。

  翻开荣成革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3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培育出130多位英名赫赫的将军。

  荣成和湖北红安县、江西兴国县、安徽金寨县并称为新中国四大“将军县”。

  在俚岛码头当年转运支前军需品活动中,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局面是难以想像的。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一次次地感受到当年支前的高涨热情。

  以下是我们采访杨云举老人的一段对话:

  杨:推到乳山县,到那里使大车拉,咱那个地方没有公路,都使车子推,那阵子多了!

  问:刚出库时放在哪儿?

  杨:在海岸堆着,没有仓库,就放老百姓家。

  问:一块儿运的有多少人?

  杨:有的是,附近村都去。可以说只要有劲儿,全俚岛的庄没有不去的。

  杨永尧老人回忆当年每天晚上在码头上搬运军需物资的场景:“(晚上搬运工)恐怕不止上千人了!运货是一天连续不断有人。(甚至)有潍坊的大轱辘子车,就是那个大马车,那样的车当时在胶东还没有,西边潍坊有。”在谈到支前热情时,杨老说:“那一阵的人不像现在的人,觉悟高,听说运炮弹,大家干劲都很足。那一阵的思想了不得,推一天小车也不嫌累。”

  (四)俚岛港地形特殊,比较隐蔽,便于防止敌机空袭和军舰侦察

  尽管当时没有公路,俚岛的泥路修得还算中规中矩。

  俚岛港的地理位置很优越,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海岸线长80里,南有外遮岛挡住东南风,西北有层峦小山削弱西北风,港口三面环山,只有东部一个开口,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并且比较隐蔽。

  这些条件是周边其他港口所无法比拟的。

  俚岛尽管当时在中共控制的区域,可是也时常遭到国民党飞机和军舰的侦查和攻击,但俚岛的特殊地形和广大军民的机智勇敢往往让它们无功而返。

  由于俚岛港南面有狭长的外遮岛为屏障,国民党的军舰即使来了也看不到码头上的情况,而且由于对这里的地形不熟,更不敢贸然进入。

  卸货的时候往往是有惊无险。

  杨永尧老人兴奋地回忆道:“我们在码头卸货的时候,国民党的飞机在头顶上掠过,机枪朝我们扫射,我们赶快跳进海里,心里那个怕呀,这可是命呀。”

  尽管如此,俚岛人民的支前热情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削减。

  杨老还向我们谈起了一则轶闻:敌人军舰在外海封锁不让卸货,向港口打炮弹,结果没炸。有人说船长是龙须岛人,对家乡爱护,故意让它不炸,放哑炮。

  大连过来的运输船也同样与敌人斗智斗勇。

  为了避免国民党发现目标,船上烟筒就套上一个大汽油桶,权当做土制“消声器”,这样,一路上往往安然无恙。

  (五)俚岛当年较为繁华,人力、物力资源充沛

  选择合适的登陆点,拥有充沛的人力、物力资源作保证,这也是很重要的,当年繁华的俚岛就符合这样的要求。

  俚岛镇小盐滩村93岁的刘夕卿老人曾担任俚岛区海上稽查队队长,尽管没有参加炮弹运输的全过程,但是了解以前俚岛港的布局。

  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说话不太清楚,我们请其子为我们做翻译,大致搞清楚了当年俚岛的商业布局:

  当时俚岛尽管不大,只有个东街西街,三纵两横,但是在荣成县的众多小港中还是比较繁华的。

  当时俚岛港是周边的商贸中心,附近的石岛、夏庄等镇的人都到这里进货,做生意。

  72岁的杨兆平老人也向我们回忆道:“当年俚岛码头这场儿挺繁华的,比石岛、龙须岛都好,那个时候商船太多了。”“当时东、西大街两旁净买卖。当时俚岛本地人不多,都是外地买卖,从石岛来的人不少。俚岛当时真有名,过去农村买东西都到这里来买。”

  整个俚岛商铺甚多,几位老人回忆起来的老字号包括:乾丰(商行)、东升德(船行)、德茂油坊(豆饼、豆油)、仁聚福(油坊)、恒昌(鱼行)、义成太(酱、萝卜菜)、仁昌、兴昌太等8家,其余的都是个人的临街小作坊。

  俚岛小镇与淮海战役结下的这段不解之缘,是不应被遗忘的。

  它鲜活而生动地说明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淮海战役的走向,便是与胶东的许多小推车、半岛东端的小渔港有着这样的应和关系。

编辑:jrg
5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