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历史 > 唐朝并不真的以胖为美

唐朝并不真的以胖为美

2018年2月25日
作者: 
文章来源: 

  参加“我在西安过大年”活动,在西安博物馆看到不少唐代男女陶俑和关于仕女的绘画。

  又想起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唐朝以胖为美。

  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出唐人并不以胖为美的观点。

  那篇文章列举了不少有趣的论据,但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有涉及,这里加以补充。

  第一个问题是,唐朝人说过以胖为美的话吗?

  据我的搜罗、阅读所及,所有主张唐朝以胖为美的文章,基本上都在探讨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并没有提供唐朝人自己阐述以胖为美审美观点的文字。

  举个例子,一篇相对比较严谨、试图揭秘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根据历史的研究,唐朝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所谓的历史研究,是“纵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浑圆,其装扮袒露而大胆。

  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这一节文字,非常有代表性,主张唐朝以胖为美者,大致都是这样的论证套路。

  也就是说,所谓唐朝审美观“以胖为美”只是后人根据雕塑、绘画中的女子形态和文献中关于武则天、杨贵妃等受宠女人偏胖(丰腴)体态的记载,所作的解读与推测。

  这种解读与推测,充其量只能算是唐朝“以胖为美”的一个旁证。

  在没有找到强有力的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命题都难以成立,都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第二个问题是,唐朝雕塑、绘画中多肥胖(丰腴)女子形象,就等于唐朝审美以胖为美吗?

  我认为在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于号。

  从雕塑绘画的题材和服饰、妆容等情况看,唐朝雕塑、绘画中的女子形象,都属于写实风格。也就是说,唐朝关于女子的雕塑、绘画作品,实际上都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女子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雕塑、绘画中就是什么样子的。

  这很好理解,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物质财富充裕,生活优越,再加上李唐王朝有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等原因,女子体态丰腴、肥胖,乃是普遍现象。

  写实,不等于审美,这个道理至为浅显。

  就好比,美国、俄罗斯的摄影、绘画作品中,有不少丰腴、肥胖女子的形象,那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反应,不等于他们以胖为美。

  实际上,他们也是以细腰苗条为美的。

  认真分析唐代雕塑、绘画中的女子形象,不难发现,丰腴女子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身份地位高贵,二是年龄稍大。

  而身份地位低下、年龄较小的侍女,基本上都是身形瘦削,苗条细腰的。

  遗憾的是,身份地位高贵、年龄较小的女子,比如皇家公主、达官贵人家的小姐,唐朝的雕塑、绘画中她们的形象阙如。

  揆之情理,她们应该是细腰、苗条类似年轻侍女的。

  换言之,唐朝的女子,有点像今天的俄罗斯民族,年轻女子多细腰苗条,而年龄稍大尤其是结婚生育后,体态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丰腴乃至肥胖者比比皆是。

  与其说唐朝以胖为美,不如说唐朝的雕塑、绘画艺术,喜欢表现贵妇人的生活。

  以贵妇人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既符合御用文艺“润色鸿业”的规律和使命,也符合向外国展示大唐繁荣昌盛景象、显示大唐威武气魄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下层民众渴望富贵、艳羡贵妇的审美诉求。

  皇家公主、贵族小姐形象阙如,大概跟当时的礼仪制度有关系,不允许她们抛头露面。

  本文作者生长于浙东乡村,少年时代,温饱问题普遍存在,成年女子必须参加繁重的农事劳作。

  村中只有一个丈夫在县建筑公司工作的妇人,是白白白胖胖的形象,因此颇受村民们的羡慕。但是,如果在男性村民间做一个调查,问他们是否认为这妇人是本村第一美女,结果一定是:大多数村民不以为然。

  他们会认为,几位年轻、苗条的未婚女子,才是自己心目中真正的美女。

编辑:jrg
1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