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交流 > 大蒜:佛道两教禁止食用的荤菜

大蒜:佛道两教禁止食用的荤菜

2017年12月4日

        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一书中写道:“虽然许多葱属植物是中国土生的,但是有一种叫做胡蒜或葫蒜(胡国或伊朗的蒜),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把它当做从外国来的植物。用滥了的老传说认为它也是张骞传播到中国的,这传说的起源较晚,初次见于伪作品《博物志》……1915年我竭力纠正这个成见,尤其是纠正夏德在1895所发表的认为一般的蒜类最早都是张骞介绍到中国的错误看法。可是1917他又重述这错误的看法,其实他只要看一下《中国植物志》就会相信至少有四种薤在中国有史以前就有了。”
        劳费尔所说的中国有史以前就有的“四种薤”,是指韭、薤、葱、蒜。


        韭当然就是韭菜,《说文解字》:“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许慎的意思是说一棵韭菜可以永久生长,因为待其长高之后,剪去上部,保留根部,韭菜仍然可以复生复长。“韭”字下面的一横表示地面,韭菜在地面上能够一茬一茬永久生长,故名之曰与“久”同音的“韭”。
        “薤(xiè)”在今天虽然是一个极其生僻的汉字,但却是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蔬菜。不过这种植物今天已经非常稀有,而且仅仅在南方还有少量种植,称作藠(jiào)子或藠头。《说文解字》:“薤,菜也,叶似韭。”这是说“薤”的叶子长得像韭菜,因此下面有个“韭”字。“薤”的气味和葱差不多,因此常常跟葱一起食用。《礼记·内则》中载“膏用薤”,动物的油脂一定要和薤一起烹调。白居易《春寒》一诗中吟咏道:“酥暖薤白酒。”说的就是用酥油炒薤白(薤的根茎)投入酒中,令其别有风味。
        今人只把葱当作调味品使用,但是在古代,葱却是一种蔬菜,《说文解字》:“葱,菜也。”正是此意。之所以叫“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说:“葱从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也。”“葱”的繁体字形是“蔥”,因此李时珍说“葱从囱”,叶子呈圆筒形,中空,就像通气的烟囱一样。李时珍又说:“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菜中之伯,可见葱在各种蔬菜中的地位之重要;葱又可以调和各种菜肴,就像和事佬一样,因此又称“和事”。《礼记·内则》中载:“脍,春用葱。”细切的肉,春天的时候要跟葱一起烹调。又载:“脂用葱。”动物的油脂一定要和葱一起烹调。
        至于蒜,两汉间的《大戴礼记·夏小正》篇中写道:“卵蒜也者,本如卵者也。”西晋学者崔豹所著《古今注》中也说:“蒜,卵蒜也,俗人谓之小蒜。”中国土生的蒜称作小蒜,又叫卵蒜,形容蒜的形状,就像一颗一颗的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所以命名为“蒜”, 乃是因为“像蒜根之形”。
以上四种古人所食的菜,都属于葱类植物,因此劳费尔才称为“四种薤”。
        劳费尔认为大蒜由张骞传入中国的传说始于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其实是不对的。东汉学者王逸所著的《正部论》一书中就已经提到过这个传说,该书虽然早已亡佚,但《太平御览》中保留了这一宝贵的史料。《太平御览》的引文为:“《正部》曰: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
        不仅如此,成书于汉代、王逸也曾参与编修的《东观汉纪》一书中早有“葫蒜”的称谓。该书《李恂传》中写道;“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小麦、葫蒜,悉付从事,一无所留,清约率下,常席羊皮,卧布被,食不二味。”这是描写兖州刺史李恂的清廉。
        葫蒜(胡蒜)即大蒜,崔豹《古今注》说:“胡国有蒜,十许子共为一株,箨幕裹之,名为胡蒜,尤辛于小蒜,俗人亦呼之为大蒜。”箨tuò原指蒜皮,“幕”通“膜”,意思是胡蒜由皮膜包裹起来。这种蒜比中国本土的小蒜要辣,因此又称作大蒜。


        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日本学者星川清亲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书中对大蒜的传播路线有着精确的描述:“大蒜于古代传入西方。古埃及(公元前3200—2780)的第一、二王朝时代,蒜和元葱同时被人们栽植,在古墓的壁画中曾有描绘。古希腊罗马时代,士兵和劳动者将大蒜当作养精壮神的食物,此后普及到地中海沿岸各国。16世纪才传入美洲,18世纪后期传入美国,开始栽培在加利福尼亚州;大蒜在非洲各国也慢慢得到了普及。大蒜很古就传入东方,先进入印度,而后扩展到东南亚热带地区。”
        如上所述,大蒜传入中国的时期,最迟在汉代,也就是李时珍所说的“大蒜之种,自胡地移来,至汉始有”,而并非是劳费尔认为的东晋时期。当然,王逸将之归功于张骞,不过是本书中屡屡提及的张骞崇拜症而已。
        大蒜传入东西方,最初都是作为药用。英国学者马克·奥康奈尔和拉杰·艾瑞在《象征和符号》一书中总结道:“古埃及的纸草医书上有200多种蒜头处方,用于治疗头痛、身体衰弱和感染,埃及工匠的饮食中也包括生蒜头,以保持身体强壮。在古希腊和罗马,蒜头是力量的象征,运动员咀嚼蒜头是为了提高获胜的机会。在很多社会中,人们认为蒜头可以提供自然和超自然的保护。因此,欧洲民间传说普遍认为蒜头、丁香可以阻止狼人和吸血鬼的靠近。”
        古代欧洲,凡是流行吸血鬼传说的地区,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成串的大蒜。这一民间信仰不可索解,但在宋代的中国,有一种习俗与此极为相似。据南宋学者罗愿所著《尔雅翼》记载:“今北人以大蒜等涂体,爱其芳气,又以护寒,且生啖之。南人所不习,效之者无不目肿。”大蒜气味辛辣,涂抹在身上何来的“芳气”?罗愿虽然语焉不详,但南宋偏居江南,他所说的“北人”,当然是指长江以北沦陷于金国的居民,两国形成对峙局面,这一地区的居民刚好位于拉锯战的中间地段,也许,“以大蒜等涂体”的习俗正是连年战乱之中的某种辟邪行为,与古代欧洲大蒜可以阻止吸血鬼靠近的民间信仰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愿的这一笔记载可谓弥足珍贵。
        最有趣的是《说文解字》对“蒜”的解释:“蒜,荤菜。”何为“荤”?《说文解字》解释说:“荤,臭菜也。”这里的“臭”不是发臭的臭,而是读xiù,所谓“臭菜”,是指味道浓重、辛辣的菜。荤菜即臭菜,今天的“荤”指肉类食品,但古时却截然不同。
        荤有五种,称作“五荤”或“五辛”,荤、辛并举,是指五种有辛辣味的菜。关于五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得非常清楚:“五荤即五辛,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练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虽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发淫,有损性灵,故绝之也。”
        练形家指修炼形体以求超脱成仙的方士。芸薹即油菜;胡荽即芫荽,俗称香菜;兴渠又叫阿魏,一种有臭气的植物,原产于中亚和伊朗;慈葱即冬葱,茎叶慈柔而香,可以经冬,故称“慈葱”;茖(gé)葱即野葱。练形家和佛、道三家认为五荤的辛辣之气“昏神伐性”,“有损性灵”,因此禁绝。
        清代诗人赵翼曾经如此吟咏素食:“古人斋食但忌荤,所谓荤者乃五辛,后人误以指腥血,葱薤羊豕遂不分。”赵翼的感叹是对的,古时之“荤”从未指肉类,相应的,“荤腥”指有辛辣味的菜和鱼、肉,“荤膻”指有辛辣味的菜和羊肉,“荤臊”指有辛辣味的菜和肉类。而“素”一开始并不是指瓜果蔬菜之类,而是如《礼记·礼运》所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指的是草木的果实,这才叫素食,后来才引申指僧人的斋饭。
        佛家的“五荤”禁忌出自后秦著名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的《梵网经》:“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革葱即茖葱,兰葱即小蒜。
        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一个日常俗语“装蒜”,很多人都以为是从“水仙不开花—装蒜”而来,水仙属于石蒜科植物,但“装蒜”的语源却并非由此而来,而恰恰是出自“五荤”的食忌。罗愿《尔雅翼》中说:“葫性最荤,不可食,俗人作齑以鲙鱼肉,久食伤人损目明。”葫即胡蒜,齑(jī)是蒜末。罗愿又引三国名士嵇康的《养生论》说“薰辛害目”,指的正是这五荤。而“装蒜”的意思是装糊涂,“糊涂”一词的本义是形容视觉模糊,看不清楚,这才是“装蒜”的真正语源,即大蒜吃多了“害目”,损伤视力,而“装蒜”的人假装吃多了大蒜,故意装着看不清,又引申而为装腔作势。
        喜欢吃蒜的人还有一个强词夺理的传说,罗愿对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又云‘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似皆好嗜者之辞。”

编辑:jrg
0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