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生活 > 美食 > 天津街裕秦回民饭店“煲”着23年的原汁原味

天津街裕秦回民饭店“煲”着23年的原汁原味

2017年9月21日
作者: 
文章来源: 

  提起天津街,老大连人首先想起的,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馆子口福,四川饭店、东方快车、群英楼、苏扬菜馆……时过境迁,很多老馆子都已经不在了,但是留在人们味蕾和心间的记忆却并未消亡。近日,有网友向新商报记者爆料,天津街裕秦回民饭店还珍藏着一份当年新商报对老天津街各个饭店的美食回忆文章。

  大连美食家的文化问候

  掀门帘进入饭店,老饭馆的味道扑面而来,透着邻里之间的朴实。正对门口的收银台醒目位置,悬挂着一张装裱精致的报样,记者注意到,这是一张2003年12月22日出版的新商报,头题位置是新商报特约撰稿人于景宁先生撰写的《老馆子记忆大连口福》。文中深情回忆了老天津街从西街口一直朝东的那些老字号,比如交通旅社饭店、山水楼、马家饺子馆、王麻子锅贴等,可谓家家有风味,个个有“招牌”。据于景宁先生文中记载,那时去天津街吃馆子,推开门就进,完全没有什么“距离感”,三个人吃了四个炒菜,三瓶啤酒,不过55块钱。于先生还回忆了天津街老馆子的各种美食,比如苏扬菜馆的“生大烤”、四川饭店的宫保鸡丁、杨家吊炉饼等。

  文章最后,于先生富有深情地感慨:“现在,老街连同老街上享人以各种美味的馆子,大都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壮观的高楼,这似乎就是历史的必然,我为新生祝福,同时又将永远珍藏着一份美好的回忆——去天津街吃馆子!在心里,在梦里,在想念里。”

  老掌柜23年的商道传承

  这份报纸的收藏者不是别人,正是回民饭店的老掌柜,现年64岁的戴阿姨。她说,虽然当年的这份报纸没有特别写回民饭店,但是留下的却是老天津街的独家记忆,很难得。因此她做了一个装裱的处理,为了留一个念想。很多外地客人来饭店吃饭,都会跟这张报纸合影留念。

  23年前,戴阿姨从老家熊岳来到大连,白手起家,跟家里人开始创业。马俊是戴阿姨的外甥,也是饭店的厨师,他回忆,当时的天津街可谓车水马龙,每家饭店都红红火火。拿回民饭店来说,当时五块钱一屉烧麦、三块钱一碗羊汤,每天的流水都在8000元~10000元,从早晨7时30分开门纳客,到晚上10时闭店,客流不断,就餐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队一小时以上。

  彼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大时代的裹挟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生活越来越富足的和美幸福。戴阿姨告诉记者,那会儿请客吃一顿饭,连一百块钱都用不上,但是来饭店吃饭的客人往往会特别大方地给出一张百元大钞,并示意不用找零了。

  23年后的今天,老天津街不复当年盛况,但是老馆子的情谊还在,戴阿姨说,虽说现在的买卖大不如前,生意也难做,但是只要老客儿来吃饭,她是能给抹零就给抹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是客人贴补你,现在也轮到你反哺客人了。”

  收获

  由于几十年始终坚持品质与菜量,所以店里的回头客也特别多,有的甚至跨越两代人。“家住锦绣的,都能大老远坐车来,就为吃一屉烧麦,一盘炒羊肉。”戴阿姨说,她能看着很多客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有的刚来饭店时,还是七八岁的小孩子,转眼间,都长大成人了。前不久,一位在国外留学的大连人特意来饭店吃饭,就是为了一解乡愁。

  中国著名“扫街嘴”,《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过:最好吃的始终是人。戴阿姨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丝毫没有生意人的精明,而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厚爱,一个饭馆对老客的情谊。

编辑:jrg
0 

热闻推荐

更多>>
因萨德事件多家旅游平台下
萨德事件在持续发酵,此事严重侵害了中国等国家的安全利益。目前,国家层面虽未发布明确禁令韩国旅游产品,但已有一批旅游产品自发下线韩国线路。
<1/3>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