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线 > 文化 > 讲堂 > 于平:规划之城,合理规划让城市拥有完整生态

于平:规划之城,合理规划让城市拥有完整生态

2018年1月9日
作者: 
文章来源: 

  生活是一座城市的内容,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内核。城市的诞生,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获得发展;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的规划而注入文明。作为文明的象征,城市早已超越了空间的概念,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符号。而城市的规划,则成为了这个文化符号的精神体现,展示着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与未来格局。

  公元1421年,明朝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正式下令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明成祖迁都的动议,其实早在永乐四年就已经开始了。此后,作为一个帝国的首都,北京城从规划到建成,用了长达15年的时间。最终,形成了一个以中轴线为基准向两边对称分布,并以内外四九的城门格局,呈现出一个“三头六臂二足的哪吒”形态。

  朱棣所建的北京城,无论是对皇帝居住的紫禁城,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官邸,又或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区域,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区分,从而让整个城市生态变得完整。作为明清两个帝国的都城,北京的城市格局在此后的四五百年间少有变化。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南,它不仅关系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更决定着一座城市的生活状态。时代的发展让北京不再是满足于此前四九城的格局。城市在不断地外扩过程中,摊大饼式发展让北京在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却难以成为真正的北京居民。老北京人又在抱怨北京文化的消失。正如学者孙立平所指出的,要警惕一些城市追求“高端化”的倾向。一座没有多元生活内容的城市,也难以承载更先进的文明。

  放眼世界,伦敦、纽约、巴黎,这些世界级城市除了街边林立小店铺,随处可见路边的摊贩,甚至有大量中小型工业的存在。根据伦敦政府公布的数字,2016年其辖区共有7420家雇有员工的制造企业,算上个体经营者共有24820家。其中,雇员超过了100人的只有155家。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并未制约这些城市的发展,相反,多样性才会有更好的分工与协作,促进社会成员间的互惠共生,给城市经济发育带来更多可能,让这些城市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一座拥有800年建都史,文化积淀的厚重古老首都,一座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城市,北京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现代化的北京又应该如何来进行规划,在时代的发展中让北京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规划”)正式实施。“新规划”将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并以“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高起点、高标准,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着力解决“大城市病”等一系列解决北京现有问题的措施。

  作为北京面向未来的起点,“新规划”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指示,这既是对中国未来的全局理念,也是对北京未来建设的长效理念。

  城市的规划必须是一个长效的稳定的目标,它不会以决策者或执行者的变化而废止或变更。明清以来的北京,很好的保留了永乐建城时的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京的特色,让生活更加丰富,让文化更加多元。

  城市生活以人为本,在未来的北京城市建设中,除了原有的文化之外,民生改善与公共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所说,城市建设要人性化,要有人情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更多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可选择的公共服务产品。

  一座在规划中焕发新生的城市,注入的是规划者的期待,传递的是文明的价值,创造的当是美好生活的意义。

编辑:jrg
2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