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姓,中国汉族姓氏。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四川、重庆、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河南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七省市费姓约占全国费姓人口的85%。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5位。

费姓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起源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
姓氏来源

  源流一

  ①源于嬴姓,出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相传颛顼是黄帝孙,有裔孙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有裔孙大费,大费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继承爵位而沦为平民,遂以父名为姓氏,姓费,以标明自己的血统所出,其后代相传姓费。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费昌后裔子孙中,有个人叫费仲,是商末纣王身旁著名的的佞臣。在殷商王朝覆灭之时,费仲被周武王姬发所杀,并传首号令,以为祸国殃民者戒。

  ②春秋时楚国大夫费无极之后,嬴姓,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费无极,亦作费无忌,春秋末年楚国佞臣,官至太子少师。楚平王本为了联秦制晋,让其子太子建与秦女孟嬴联姻。派费无忌到秦国去迎接秦女孟嬴,孟嬴甚美。费无极渲染孟嬴绝世美丽,天下无双,便劝平王自己娶她。平王好色,强纳儿媳,费无忌也转为侍奉平王。由于担心太子建登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不断离间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与伍奢全家,伍子胥侥幸逃脱到吴国,给楚国大乱埋下了伏笔。后来费无忌与鄢将师妒忌左尹郤宛击败吴国,杀其全家,伯郤宛之子伯嚭奔吴国。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子常)杀费无忌并灭其族。

  在费无极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费氏正宗。出自嬴姓。颛顼的裔孙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费(今山东费县)。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继承了他的爵位,次子若木没有得到爵位,就用父亲的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其后代以费为姓。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费字演变时期鲁懿公之孙费庈父之邑,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费庈父,其后裔子孙因他以费县为食邑,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费氏,读音作bì。

  源流三

  ①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拓拔部费连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费连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族的多音复姓多改位单字汉姓,其时,费连氏改汉姓为费氏,读音作fèi。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后裔,内扎萨克氏族中也有此姓,以部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郭尔罗斯氏多冠改汉姓为费氏、郭氏、高氏等。

  ③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费佳氏,满语为Fe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源出费序父一系,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携后融入鲜卑族,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居讷殷江(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费氏。

  ⑵满族费莫氏,满语为Feimo Hala,为满族老姓,是八大姓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费氏、莫氏、马氏、麻氏等。

  ⑶满族费雅氏,亦称蜚雅氏、富义氏,满语为Fe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费氏、富氏。

  源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费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传播

  据《史记》记载,伯益次子若木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在夏朝时,费姓已分布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

  春秋时期,随着鲁国大夫费序父、楚国大夫费无极、鲁桓公之子季友分别封于费地,其子孙以邑为氏,费姓队伍迅速扩大,所居区域扩展至山东、湖北。

  两汉时期,费姓已经到了犍为郡、吴兴郡。犍为郡地跨今云贵川三省,吴兴郡地跨现在的江浙。

  三国时期,江夏(今湖北孝感一带)人费祎因求学入益州(今四川成都),后来成了蜀汉的辅国宰相。随着北魏“费连氏”、“费莫氏”改为费姓,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出现了新的费姓人。

  唐末五代时,由于战乱,中原一带的费姓迁入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宋朝末年,费姓迁到广东和广西。

  明初,山西的费姓开始迁往全国各地。明清两代,浙江绍兴的一支费氏,由于从事师爷的职业,散居全国各地,其中一些费姓师爷定居北京。清中叶,费姓渡海到台湾,浙江杭州费家塘。

  分支始祖

  郑州 巩义 始迁祖:费聚长房长子从善三子从礼

  新乡 原阳 始迁祖:费聚长房次子从义

  株洲 茶陵 始迁祖:孟绰(字茂叔),宋光禄大夫,卒于宋淳佑九年七月(公元1249年)

  衡阳 衡南 始迁祖:宗胜公(费孟绰六代孙),车江镇金星村(魏家铺)宗伦公(费孟绰六代孙)

  安徽淝东 始迁祖:[明]费锦章

  江苏 常州始迁祖:[明]费伯祥; 先祖:[明]费伯亨

  费宣:北宋末以子任宦游长安,寻避兵东南来桐城,遂家焉。为桐城费氏始祖。

  费伯祥:明洪武时自无锡迁居常州西荡下,是为西荡下费氏始迁祖。

  费锦章:明季避兵由桐城迁居合肥东乡三十里铺南首。为合肥费氏始祖。

  费俊斋:明宣德间由吴兴迁居江阴。为江阴费氏始祖。

  费士贤:字国华,号东灵,始祖世二十四府君,唐永泰年由江南省苏州府任慈溪县尹居灵阳,即令之费家市。娶李氏,合葬凤嘴。生三子,千二、千八、千四。为慈溪费氏始祖。

人口分布

  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费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行第199位,大概有48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河南。《史记》记载,若木子孙在上古至夏朝时,已“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后裔费昌在夏桀时去夏归商。此外,商代还有佞臣费仲。

  春秋时,随着鲁大夫费父、季友、楚大夫费无极分别封于费地,其子孙以邑为氏,费姓队伍迅速扩大,所居区域也扩展至今山东、湖北境内。两汉时期,费姓名人有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费直,汝南(今河南平舆)人费长房,犍为南安(今四川东南部)人费贻,吴郡吴兴(今浙江吴兴)人费凤。说明费姓在此际除继续繁衍于今河南、山东、湖北之地外,已有费姓徙居犍为郡、吴兴郡,犍为郡地跨今云贵川三省,吴郡地跨江浙,可见当时费姓分布之广。

  三国时,江夏 (今湖北地区)人费祎因求学入益州(今四川成都),并落籍该地,后贵为蜀国宰相,并与刘禅结为儿女亲家,使江夏郡的费姓在蜀地显赫。

  两晋南北朝时,在江夏郡繁衍的费姓依旧兴旺,而且名人不断。随着北魏费连氏、费莫氏改为费姓,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有了新的费姓族人。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板荡,民不聊生,有费姓人随逃难的队伍入迁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并有一支进入福建。

  宋末,随着江浙之地变为杀人战场,有费姓继续南迁于今两广之地。明初,山西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江苏、天津、河北、河南等地。

  明清两代,繁衍于今浙江绍兴一带的费姓由于从事师爷或幕僚的行当,有落籍于今北京的。清中叶以后,费姓人有赴台谋生者,而且此期之费姓已分布于今全国大多数地方。

  当今,费姓在中国大陆姓氏排行中位于156位,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7%。

郡望堂号

  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 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邪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邪郡,并附置琅邪县,治所在琅琊镇,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邪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等地。东汉朝时期琅邪国改治到开阳(位于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邪郡。北魏时期治即丘县(位于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邪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朝时期琅邪国起,琅玡台及秦朝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堂号

  江夏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除此之外,还有徳懋堂、乐善堂、衍庆堂、念本堂、源述堂、职思堂、尚志堂、承志堂、授易堂、地远堂、敦睦堂、志远堂。

宗祠楹联

  四言

  望出江夏;源自琅琊。

  上下联分别典出费(Fèi、Bì)两氏的源流和郡望。

  长房仙派;先主遗臣。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费长房,曾为市掾,传说曾从壶公入山学仙。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费祎,先主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后主即位,历迁尚书令、益州刺史,封成乡侯。

  割股孝子;殉节宫人。

  上联典指唐费襄,至孝,母病,割股以进,母殁,负土成坟。明崇祯帝宫女费贞娥,于李自成破北京后被李部将罗某逼婚,贞娥怀利刃,断罗喉,自刎死。

  五言

  江夏家声郡,平凉世泽长!

  此联写的是明朝开国将领平凉侯费聚,江夏是费氏郡号,平凉是费聚封侯名!为皇家御赐楹联希望费氏能够家声显赫,世代润泽后世。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全联典指清朝道士费密,字此度,新繁人。工诗,王士祯见其“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句。遂与订交。有《鹿峰》、《燕峰》等集。

  星槎传中外;易林耀古今。

  上联典指明朝航海家费信,字公晓,苏州昆山人(今江苏苏州)。十四岁代码兄从军。永乐、宣德间,随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前后四次,历览海外诸国人物、风土、出产。撰有《星槎胜览》二集。下联典指西汉学者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为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单父令,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易传》解说经文。有《费氏易》一卷,《费氏易林》一卷。

  医名满华夏;道法藏葛陂。

  上联典指清朝名医费伯雄,字晋卿,武进人。道光间贡生。精医,名满大江南北,活人甚多。其著作多毁于兵火。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传说他有缩地术。他曾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旬日,而已十余个矣。以杖投陵,视则龙也。

  六言

  推文忠于蜀汉;受仙术于壶公。

  上联典出三国时期蜀汉江夏鄳县人费祎,字文伟,先主刘备时,官太子舍人;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丞相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吴国,对诸葛亮联吴抗魏策略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继蒋琬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丞相),为人谦和,生活朴素,家无余财。执政十年,朝中团结,边境无事。下联典指东汉方土费长房,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跟从卖药翁壶公入山学仙,未学成而辞别,壶公给他竹杖与符,从此能医百病,能驱百鬼。一天之内,人们可以在千里之外几个地方见到他,因此说他有缩地术。

  七言

  功名比列于蒋琬;文章高魁为会元。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人费祎的事典。下联典指明朝名人费闻的事典。朗抱相于兰室契;清游合有竹林贤。此联为清朝诗画家费小楼撰书联。

  十六言及以上

  割股疗亲,唐推孝子;殉节刺敌,明著宫人。

  上联典指唐朝双流人费襄。著名孝子,曾割股(大腿肉)给母亲吃,以治病。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筑庐守孝,产业则多推让给哥哥继承。下联典指明末思宗的宫人费氏,崇祯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十六岁的费贞娥投井自杀,被钩出。起义军士兵要争夺她,她自称是公主,被李自成赏给了罗某。与罗某成亲时,她用怀中所藏利刃刺断罗某咽喉,再自刎而死。

  诗才横溢,落笔数千言;道法高妙,乘杖十余春。

  上联典指明朝诗人费元禄,字无学,一字学卿,铅山人。为诗落笔数千言。尝构馆于黾采湖上。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汝南(郡治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人。传说他有缩地术。他曾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旬日,而已十余个矣。以杖投陵,视则龙也。

< img src='http://www.yhzszx.com/yh/img/shareLogo.jpg' />